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2016-04-22 06:50任志宏王文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二聚体

任志宏 王文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呼和浩特 010017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任志宏王文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呼和浩特010017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均于发病24 h内入院。另纳入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并对脑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等进行对比。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预后评估。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 368.21±924.68)ng/L、(359.14±432.22)mg/mL,对照组分别为(132.05±175.96)ng/L、(138.67±154.6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 824.25±1 025.30)ng/L、(516.26±567.02)mg/mL,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分别为(228.93±219.55)ng/L、(162.75±143.7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 002.24±5 214.36)ng/L、(637.09±615.20)mg/mL,无意识障碍组患者分别为(457.81±532.45)ng/L、(162.12±123.7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103.65±7562.21)ng/L、(544.35±571.06)mg/mL,非高血压组患者分别为(918.35±326.51)ng/L、(148.02±115.31)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 132.35±10 245.31)ng/L、(919.05±957.06)mg/mL,存活组患者分别为(668.12±740.21)ng/L、(222.54±206.1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B型脑钠肽前体;D-二聚体;预后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1]。由于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显示十分重要。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以及病情进展存在一定的联系[2-3]。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由于具有感性高及易检测等优点,与BNP比较更敏感,可作为评估脑梗死病情的血液学指标[4]。为进一步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与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笔者对50例脑梗死患者及2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01—2015-01收住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另纳入20例同期内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脑梗死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3~79岁,平均(68.3±8.3)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1~78岁;平均(67.9±8.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急性梗死灶;(2)发病24 h内入院者。

1.3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入组前3个月内曾接受外科手术者;(3)既往有心肌梗死和(或)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者;(4)既往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1.4研究方法对所有入组者的信息进行采集,包括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等;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天采集肘静脉血8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浆,分别进行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4 cm)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4 cm),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随访,并进行预后评价。

2结果

2.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 

2.2不同脑梗死面积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脑梗死面积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

2.3有无意识障碍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有意识障碍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有无意识障碍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

2.4高血压与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关系高血压组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高血压与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

2.5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死亡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

3讨论

研究表明[5],BNP广泛存在于机体的脑、脊髓、心脏以及肺脏等组织器官中,尤以心脏中的含量最高。BNP具有利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以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的作用,从而参与了血压、血容量以及水盐平衡等调节[6]。NT-proBNP属于BNP激素原分裂后的N端片段,与BNP相比,主要具有浓度高、半衰期长、敏感性高以及易检测等优点[7]。因此,本研究将NT-proBNP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

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另外,脑梗死面积越大、意识障碍越深,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预后越差。上述结果表明,NT-proBNP在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关于脑梗死后NT-proBNP水平升高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8-10]:(1)脑梗死发生后,能够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刺激脑组织促进了NT-proBNP的分泌;(2)脑梗死发生后能够导致脑水肿,引发颅内压升高,并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从而使得一些神经介质分泌出现异常,并最终造成NT-proBNP分泌增多;(3)脑梗死发生后能够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血流动力学改变后能够直接导致心室室壁张力发生增高,并刺激心源性NT-proBNP释放的增多。

本研究还发现,死亡患者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另外,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血浆NT-proBNP亦高于无高血压患者。表明血压能够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并造成神介质的分泌发生异常,进而使得血浆NT-proBNP的分泌增多。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够反映机体凝血以及纤溶系统的激活,临床常用于诊断血栓形成或溶解。一旦机体出现凝血,就能够激活纤溶系统,而交联纤维蛋白可以降解并形成D-二聚体复合物。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一般提示患者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体循环内新生血栓一般在30 min内开始自溶,然后造成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从而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11]。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脑梗死主要存在血栓的形成以及纤维蛋白的溶解,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则必然升高。脑梗死患者由于血管壁损伤、血小板的激活、凝血机制的亢进以及血流状态的改变,均能够造成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异常凝块。由于D-二聚体在血浆中具有稳定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且不会受到溶血、脂血等因素影响,因此能够作为预测脑梗死患者血栓时间发生的预测因子,有利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12]。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而脑梗死面积越大,意识障碍越深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的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4参考文献

[1]张亚,刘艺,王珊珊,等.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3):331-333.

[2]王伟佳,张秀明,王前,等.NT-proBNP和BN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性能比较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0):890-893.

[3]于大林,明利,唐贤勇,等.血浆标志物与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5):516-520.

[4]王艳竹,任志军,万婷玉,等.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2,27(7):589-590.

[5]杨跃进,赵雪燕.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0):865-869.

[6]陈华,周懿忆,戴屹东,等.NT-proBNP的临床应用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1):69-72.

[7]刘珊,雷长城.脑钠肽及N端脑钠肽前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7):1 194-1 196.

[8]陈胜会,李春鹏,俞娟,等.阿加曲班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150-152.

[9]陈德宣,杨晓颖,张洁,等.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J].医学综述,2015,21(13):2 453-2 454.

[10]陈峻,徐升强,赵岚,等.急性脑梗死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6):284-285.

[11]高元杰.B族维生素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 233-2 234.

[12]王晶,刘晶晶,刘金凤,等.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2):123-124.

(收稿2015-10-31)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37-03

通讯作者:△王文灏,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生化免疫检验,E-mail:nmyywwh@126.com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MS08137)

猜你喜欢
二聚体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孕产妇分娩前后D-二聚体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缺血性结肠炎中的价值
葛根素与水二聚体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