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
摘 要:“凡事慎于始……尤其教育事关幼儿及青少年,则更为重要。”一个孩子从三岁入园到六岁毕业进入小学,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教师作为幼儿教育者,大有可为。可以在正确的时间里,教会孩子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朗读,让孩子学会朗读。
关键词:培养;幼儿;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28
一、为什么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每一科的知识都要通过阅读来学习。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朗读,就像春风化雨,给孩子朗读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
让孩子读故事,通过朗读来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以及由此来潜移默化提升孩子的品质与各方面能力,这是培养智商情商的重要的必要的途径。郎读文字,除了能培养孩子想象力专注力之外,还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朗读的最终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喜欢上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的享受,作为精神成长与追求自由的必需品。
二、读什么?
第一本书很重要,一如一个婴儿最初不识五味,成人给他喂养或浓重或清淡的饮食,直接影响他未来口味的偏向。所以给孩子选好第一本以及整个幼年时期的书很必要。朗读最早要从选择绘本开始,绘本的文字较少,故事简单易懂画面生动,符合孩子的形象思维特点。看这类书,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比较轻松,没有压力感,容易增进孩子的阅读自信心。
朗读时要挑朗读者自己喜欢的能投入情感产生愉悦的书。要考虑孩子心智发展程度、知识积累与生活背景,及他们理解程度来选择合适的书,否则朗读会使孩子感受到压力与负担,孩子就失去了朗读的兴趣。在班级朗读中,为了提高孩子的参与感和聆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时常从孩子带来的图书中抽选好书来朗读。在尊重孩子的爱好之下,引导孩子去选择能给他们输送更多助力心灵成长养分的书。
在小班时,我们可以为孩子选择文字较少的绘本或图画书,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简洁明了的文字故事,生动有趣的图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愉快感,能激发孩子极大的兴趣。这时他们对图画的兴趣甚于文字。
中班孩子的思想相对要独立,阅读能力增强了,需求也会相应要更高更多一些,此时绘本故事可以选择更长更复杂一些。比如《生活中肯定还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情》,这是大小卡梅拉们都抱有这样的信念,契合中班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时期,如果能让孩子长期坚持朗读活动,孩子的听力与理解能力都可奠定坚实的基础,此时老师可以逐渐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及记忆力,慢慢引导孩子从依赖图画去了解故事内容,转变到接受越来越多的文字。甚至开始朗读儿童哲学绘本,开启孩子理性思维之门,开始构建他们的世界观。对孩子来说,哲学思想是困难的,但也正回答了孩子的一些“为什么”,内容新鲜,语言及图画或幽默风趣或略显深沉,亦可能因懵懂困惑而给孩子留下思想烙印,在未来某个时刻孩子就会顿悟开窍。
三、怎么读?
朗读时,朗读者的表情与声调会变得夸张或平和,朗读要声情并荗,大量运用表情,如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扮演对话的人物。朗读要根据故事情节调整语速。在悬疑时,慢下来,降低声音。适当的时候压低声音,可以让孩子全神贯注。慢慢念可以让孩子将听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勾勒出图像。放慢速度可以让孩子仔细看书中的图画,而匆促朗读会使朗读者没时间运用表达技术。同时,要适时让孩子参与,比如让他们来翻书页,让孩子模仿故事中出现的某种熟悉的动物叫声。
培养渴望阅读的心态,要比如何读更重要。读故事的技巧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调动孩子听的积极性,让他感受到听故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从而向往看书,渴望有朝一日能自己去阅读,独自探索那书中奇妙无比的世界。朗读不要带着很强的目标性去读,而要随心随性地去阅读,孩子的心思很细密,内心却很庞大,像海绵一样默默吸收着,感受着。
人们有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的好奇心理,朗读故事是一种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的有效方法。每天朗读,当孩子朗读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适时让他们停止朗读,放下书本,给孩子意犹未尽的感觉。孩子可能会捧起那本书来再回味,也可能尝试寻找别的书自己阅读。这是培养孩子对故事书的渴望,也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方法。
当孩子已认识大多数的故事书中的文字后,可以让孩子转换角色再朗读,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文字和故事。这能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能力,并将阅读习惯巩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