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鲲
(云南大学 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德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特征探源
杨瑞鲲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声调是区分不同语言和方言的最明显的标志。声调模式能够一目了然地展现各种汉话声调的特征。本文采用音位学理论和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德宏盈江盏西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构拟其“傣腔傣调”的声调模式。这个模式代表性地展现了德宏及其附近地区傣族汉话声调的特征,并与西双版纳傣族汉话、文山富宁壮族汉话相当一致。论文在与汉语腾冲话、普通话、昆明话声调模式的比较中,探寻德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来源,认为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不同于当地任何汉语方言,是以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声调为基础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声调模式。这个“傣腔傣调”的模式与汉语各方言有着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
关键词:傣族汉话;声调模式;汉语借词
傣族是云南边疆地区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约122.2 万,居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四位。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附近地州的一些县市。
傣语是傣族使用的本民族语言。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金平和田心四个方言,方言间的差异主要在语音及部分词汇上,语法差别较小;方言间交际有一定困难。傣语在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1](P121)
傣族说汉话,常被称为是 “傣腔傣调”的汉话。究竟什么是“傣腔傣调”,本文用音位学的理论和语音实验的方法,对以盈江盏西芒冷新寨为代表的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进行声学分析,构拟声调系统的模式,展现该声调模式的特征,探讨这个声调模式的来源。
历史上所称的盏西地区,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最北端,以自然山川地理为界,实际包括现在的盏西镇、支那乡和芒章乡。明代设八关九隘,其中神护关就在盏西与苏典交界的勐戛山上,当地称老关城,止那隘就是盏西支那。盏西不在八关之中,历史上曾称全胜关①,设过屯练、汛署。盏西地区主要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傣族居住在坝区,景颇族和傈僳族主要居住在山区。汉族仅占19.1%,且主要分布于附近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远高于德宏州和盈江县的平均值。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群山环抱的坝子,原路进出的交通,使得盏西地区成为语言生态保存完好的群落。因关键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明清以来,盏西的建置沿革呈现出先归腾冲管辖,后又直属德宏地州,最后隶属盈江的复杂局面。
芒冷寨位于盏西坝子槟榔江边的中心区域。芒冷最早建立的是大寨,主要由耕种政府练田的傣族佃农组成。芒冷新寨由耕种南甸(梁河)土司在盏西田地的傣族佃农组成。芒冷戈家寨由戈家汉族地主及傣族佃农组成。戈家地主曾做过盏西抚夷(守关隘的军事首领)。整个芒冷寨有1815人,傣族占97%。芒冷新寨全寨800余人都是傣族,傣语是该寨内部日常交流和传达情感的主要工具。芒冷新寨离盏西镇镇政府驻地关上街不到半公里,有槟榔江大桥连通。芒冷新寨傣族在与关上街汉族和周边山上景颇族、傈僳族、汉族交际时,使用当地傣族汉话。
一、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特征
参照汉语方言调查的有关要求,我们选定发音清晰的傣族中学生寸得方作为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发音合作人。寸得方,男,15岁,盏西中学初三毕业学生。
单音节的声调在调形、调值等方面相对稳定,基频变化模式容易观察,不存在语流音变的问题。我们首先观察寸得方傣族汉话单音节音高模式的音波图、音高图和窄带语图(图1)。
根据图1,这里着重从基频、频差、调域、调值等角度对寸得方傣族汉话的单音节四声音高进行分析。根据调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寸得方傣族汉话的最高音点在上声的中段,为150Hz;最低音点在去声的中段,为85Hz。故调值可以定为:阴平33、阳平42、上声454、去声313。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的音高声学特征归纳如表1。
表1 芒冷新寨傣族汉语四声音高声学特征表
尽管寸得方傣族汉话各声调有一些自由变体,但是声调调形的总体趋势和分布区域不变。寸得方的发音是否代表了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发音呢?我们又对新寨老中青三代人的发音做了音高实验。图2为芒冷新寨老中青(男性)傣族汉话四声音高的比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的音高模式长期以来是稳定的。尽管年轻的一代傣族汉话声韵母的发音开始接近汉语普通话而不是腾冲话,但是,老中青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都一直是稳定的。可以说寸德方的声调模式也就是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
据此,可以确定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单音节声调相对音高为:阴平中平调33、阳平半高降调42、上声半高升降调454、去声中降升调313。这四个声调相对音高的分布区域和调形,构成了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系统的模式,具体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到: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阴平是平调,分布在模式的中音区域;阳平也分布在模式的中音区域,但降调的调形使之区别于阴平;上声是个独特的升降调,位于模式的高音区域;去声是个降升调,位于模式的低音区域。这就是“傣腔傣调”的特征。
二、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代表了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
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能否代表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这需要进一步的比较。芒市交通发达,是德宏州的州府,德宏傣语的标准音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人员往来频繁。芒市城区受汉语昆明话、腾冲话的影响较大,有的傣族青年个体已不会说傣语,有的已经没有稳定的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这些使得他们的傣族汉话也各不相同,规律性的特征逐渐不明显。瑞丽市虽是德宏的极边之地,但地处坝区,边贸发达,市区的姐告直接与国界相连。境内外交通方便。在瑞丽街上,不仅可以听到当地傣语和各种汉话,还可以听到英语、缅语。瑞丽当地傣族,基本都会说傣语,也会说傣族汉话。瑞丽的傣族汉话比芒市保存得完好,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傣族是跨境民族,在德宏境外有分布。缅甸直接与我国瑞丽市接壤的有木姐市、南坎市,数十公里外有大盈江与伊洛瓦底江汇合处的八莫市。八莫市缅族较少,居民基本是当地的掸(傣)族、汉族、克钦(景颇)族。
在仔细比对听辨之后,我们选取了方团焕和应分别做芒市、瑞丽傣族汉话的发音合作人,选取了李芝星作为德宏境外傣族汉话的发音合作人,*李芝星的材料由缅甸八莫佛经学校中国汉语教师王珊珊提供。进行德宏境内外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比较。方团焕,女,21岁,傣族,芒市一小教师,傣族汉话发音相对稳定。应,女,傣族,22岁,瑞丽勐卯镇人,云南师大文理学院学生。应,还没有姓氏,根据她的名字就可以判定是地道傣族。李芝星,女,18岁,缅甸掸(傣)族,缅甸八莫人,洋人街出生,八莫大学学生。李芝星的爸爸妈妈都是掸(傣)族,在家用傣语交流,对外多用傣族汉话交流。
通过对方团焕、应和李芝星的傣族汉话四声音高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芒市、瑞丽傣族汉话的音高模式相当接近,根据调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调值可以定为:阴平33、阳平53、上声343、去声31;八莫傣族汉话的调值可以定为:阴平33、阳平53、上声34、去声313。
芒市、瑞丽两个模式相当接近,与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相比,仅声调调形、调值上略有变化,但是整个声调模式是相近的。该模式与芒冷傣族汉话的区别仅在于上声调值低1度,去声只有降的前半部分,没有升的后半部分,而这些细微差别均属于同一调位的自由变体。八莫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芒冷新寨傣族汉话更为接近,区别在于上声调值低1度,且只有中升的前半部分,没有降的后半部分,同样这些细微差别也属于同一调位的自由变体。相比之下,八莫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更为接近。这几个模式都较为接近,无论哪一个代表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都是可以的。那么,哪一个模式更具代表性呢?
我们把视野再放开一些,把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西双版纳傣族汉话、文山富宁壮族汉话进行比较。在做了听辨对比后,我们挑选傣族女教师依拉甩作为西双版纳勐腊当地傣族汉话的发音合作人挑选富宁县归朝镇陆妹报作为当地壮族汉话的发音合作人。依拉甩,女,傣族,38岁,勐腊县勐捧镇勐哈小学教师。陆妹报,女,壮族,34岁,在富宁县归朝镇务农。陆妹报刚进入中年,发音相对稳定。
根据调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依拉甩西双版纳傣族汉话的最高音点在阴平的起点261Hz,阳平的起点252Hz以及上声的中段,为268Hz;最低音点在阳平的末段190Hz,去声的中段188Hz。故调值可以定为:阴平55、阳平51、上声452、去声313。陆妹报壮族汉话的最高音点在上声的中段,为290Hz;最低音点在阳平的末端和去声的中段,去声的末段,都为174Hz。故调值可以定为:阴平44、阳平41、上声454、去声313。
西双版纳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德宏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阴平为高平,而德宏傣族汉话的阴平为中平,其他几乎完全一致。令人惊奇的是文山壮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德宏芒冷新寨傣族汉话比西双版纳傣族汉话更为接近,仅阴平差1度。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德宏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的代表性更为广泛,即与境外傣族汉话、西双版纳傣族汉话和文山壮族汉话更为接近,理所当然地成为德宏傣族汉话的代表。
三、德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与汉语腾冲话、普通话和昆明话声调模式的比较
在靠近汉族区域或与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汉话,一般都是以当地汉话为目的语。其声调模式也是以当地汉话的声调模式为基础的。历史上德宏大部分地区曾属腾冲管辖,芒冷新寨傣族租种的盏西田地又归梁河土司管理,腾冲汉族与新寨傣族有较多的接触和交流,腾冲汉话会不会是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源头呢?
一般认为,腾冲汉话属于汉语西南官话,其声调的类型特点是平分阴阳,全浊上声变去声,古入声归入阳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其调值为:阴平55,阳平31,上声42,去声213。[2](P118)这四个声调的相对音高,构成了腾冲汉话声调系统的模式。
腾冲汉话声调实验的发音合作人是腾冲五中的语文老师盛世萍,女,现年35岁,腾冲腾越镇本地人。通过语音实验(腾冲话音高图略),我们确定腾冲汉话四声的调值为:阴平55,阳平31,上声42,去声323。与前期的标调情况相比,主要是去声的降升调高了1度。
腾冲汉话声调有较多的音位变体,但是腾冲汉话声调调形的总体模式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阴平分布于高音区域,调形是平的,这是腾冲汉话最显著的特征。阳平是分布于中低区域的降调,尽管有的变体也可能高一些,但降的调形不变。上声是中高区域的降调,分布区域明显高于阳平。上声的调形还可以是升降的曲折调。去声是个中低区域的降升调,可以是整个调形都完整的323,也可以是只有前半段降的21,还可以是只有后半段升的23、34,但升降幅度不大。
与德宏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相比,腾冲汉话阴平的高平调55明显高于新寨傣族汉话阴平的中平调33,腾冲汉话阳平的中降调31又明显低于新寨傣族汉话的阳平的高降调42,腾冲汉话上声的半高降调42,也明显低于新寨傣族汉话上声的高升降调454,腾冲汉话去声是个中降升调323,虽与新寨傣族汉话去声的中降升调313相近,但降升仅为1度。四个声调三个不同,一个近似,腾冲汉话声调模式不可能是德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来源。
汉语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际的语言。学校一般都采用汉语普通话教学。汉语普通话会不会是德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来源呢?
汉语普通话声调系统的模式,很多语音学论著都有涉及。一般认为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其调值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这个看法成为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的经典模式,对汉语普通话的教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对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进行语音实验的结果证实,这个经典模式的数据需要做适当的修正。图4是这个模式的音高图。
根据图4,汉语普通话声调系统的阴平是55,阳平53,上声313,去声52。
以芒冷新寨为代表的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汉语普通话声调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话阴平是高平55,傣族汉话阴平是中平33;普通话阳平是中升35,傣族汉话阳平是高降42;普通话上声是中降升313,傣族汉话上声是高升降454;普通话去声是高降52,傣族汉话去声是中降升313。二者各声调调形的高低和归属的调类是截然不同的。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不可能来源于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模式。
在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地汉语方言有向汉语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一个省内部的各汉语方言也有向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汉语方言靠拢的趋势。这是由首都、省城的强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昆明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周边许多少数民族汉话都有向昆明话靠拢的趋势,或者直接源于昆明方言。昆明离盈江盏西直线距离超过千里,中间且有重重高山、数条大河阻隔,汉语昆明话的声调模式会不会是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源头呢?
汉语昆明话声调系统的模式究竟如何,相关的语音学研究著述不多。据《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认为汉语昆明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其调值为:阴平44、阳平31,上声53,去声212,没有入声。[2](P20)
对汉语昆明话四个声调进行语音实验的结果(昆明话音高图略)证实,昆明话声调的各个音位,实际有多个变体,阴平视不同的环境可以有升调的变体,去声也可以只降不升。昆明话四声准确的代表调值应该是:阴平44、阳平42、上声53、去声31。
昆明话降调太多,影响了语音的悦耳性,从听感的平衡来看,需要有上升的调值,故昆明话的阴平和去声的实际读音出现了上扬的变体。昆明话的阴平只有在单念时才读半高平44,当其后有不同的声调时,其调形都读为升调。升的幅度往往视后面的声调而定。昆明话去声的调尾可升,可不升。不升为31,升的可为213。调查显示,有的人升,有的人不升。有人有时升,有时不升,可视为同一调位的自由变体。所以,昆明话四声调值的变体还有:阴平35、阳平41、上声53 或52、去声213。
芒冷新寨的傣族汉话声调模式与汉语昆明话的声调模式有的特征相同,有的特征不同。阴平、阳平调形相同,区别在于分布区域的高低略有不同(仅差1度),但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阴平绝无中升35的变体。去声调形也相似,但昆明话只有降的前半部分,如考虑213的变体,二者又较为相似。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上声。新寨傣族汉话上声的髙升降调形是独特的,汉语昆明话上声的调形是高降的。上声调形和分布位置的特征是区分芒冷新寨傣族汉话与汉语昆明话的根本特征。正因为有这样的特征,它们各声调的总体分布是不一样的。新寨傣族汉话各声调在整个模式中分布均匀,平衡对称性强,听起来高低音升降起伏较大,响亮动听。汉语昆明话四个声调,一平三降,尽管三个降调相互间保持了平行下行的趋势,能够相互区分,但降调太多确实不够悦耳,听起来较为低沉。虽然二者各声调调形高低归属的调类是基本相同的,但上声明显地不同,这说明汉语昆明话的声调模式与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是有一定关系的,但不大可能是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直接来源。
四、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来源于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
在考察分析了汉语腾冲话、普通话、昆明话都不是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来源后,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芒冷新寨,投向芒冷新寨的傣语,投向傣语中的汉语借词。
词汇反映客观事物的名称、性质、特征和相互关系。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凡遇到本民族语里没有,或是无法表达的新事物、新概念时,总是会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扩充自己的词汇系统,顺利实现表达和交际。借词是语言接触中一种最常见的现象。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产生新事物、新概念的速度较快,少数民族语言要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直接借用汉语的词汇是最好的方法。在表达人名、地名时,借词更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在傣语中就出现了汉语借词。傣语中早期的汉语借词,主要是表达数量和农作物的词语。现代汉语借词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表达政治、经济、文化的词语进入到了傣语之中。电脑、电话、手机、政策、温饱、中国移动等词语直接借到了当地傣话中。当地傣话汉语借词的声调,会不会就是当地傣族汉话声调的源头?
据《云南省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德宏傣语有六个声调,其中舒声调六个都出现,促声调只出现三个。第1调调值33,第2调调值55,第3调调值11,第4调调值31,第5调调值53,第六调调值35。[2](P124)根据这些数据,德宏傣语声调系统的模式为图5。德宏傣语的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傣语声调高低升降分布均匀,平衡对称的特点,以致有的人认为傣族说话就像在唱歌。
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前边已经多次比较过,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据《壮侗语族语言简志》 德傣的现代汉语借词有5个声调,汉语阴平是中平调33,汉语阳平是高降调53,汉语上声是高平调55,汉语去声借入后是低平调11,汉语古入声借入后是低降调31。[3](P228)
在对当地傣话谈话语流的实时录音中,我们截取了汉语借词四声的发音,进行比较。语音实验的音高图如图6。根据图6,芒冷新寨傣话的汉语借词的声调调值为:阴平33(光),阳平53(王),上声454(点),去声13(四)。这些实验调值,与《壮侗语族语言简志》中描述的基本一致。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芒冷新寨傣话中汉语借词声调系统的模式。
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是否来源于芒冷新寨傣话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呢?下面通过图7对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声调模式与新寨傣话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进行比较。
从图7中我们看到,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芒冷新寨傣话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极为接近。具体分析如下。
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阴平是平调33,分布在模式的中音区域,新寨傣话中汉语借词的阴平33也分布在模式的中音位置,二者是完全一致的。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阳平42分布在模式的中音附近区域,但降调的调形使之区别于阴平,新寨傣话中汉语借词的阳平降调42也在模式的中音附近区域,二者完全一致。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上声是个独特的升降调454,位于模式的高音区域,新寨傣话中汉语借词的上声也是个高曲调454,二者完全一致。新寨傣族汉话的去声是个低降升调313,位于模式的低音区域。新寨傣话中汉语借词的去声是个低升调13。尽管这个傣话借词去声是个升调,但它体现的却是傣族汉话去声的后半部分。从前边分析的新寨傣族汉话声调的音位变体来看,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是同一去声音位的自由变体,调值无论是313,还是13均可以。
通过图7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是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真正来源,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来源于当地傣族傣话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来源于德宏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
五、傣族汉话声调模式来源于傣语中的汉语借词声调模式的原因探讨
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话,都是以附近汉语方言为目的语的,这些少数民族汉话的语音系统大多是向附近汉语方言语音系统靠拢的,包括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在汉语北方方言区,方言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声调系统的模式上。为什么德宏盈江芒冷新寨傣族(当然也包括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汉话的声调模式没有向当地汉语方言或昆明方言靠拢而自成体系并成为德宏傣族汉话的代表,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当地傣族人口多,傣语在当地语言群落中处于强势。当地汉族人口较少,汉语方言的影响有限。即便傣族要使用汉语方言交际,却找不到附近明确的汉语方言作为目的语。
第二,在找不到明确的汉语方言作为交际语言时,选择本民族语言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无疑是最方便最快捷的表达方法,因为本民族语在本民族内部大家都会说,这当然也就包含会说本民族语中的汉语借词,选择这个与本民族语一致的声调模式来说汉话,拿来就用,习得和使用几乎没有任何困难。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本民族语中的汉语借词必须有一定的数量,且在其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声调模式,这个声调模式虽然自成体系,却与汉语普通话、当地汉语方言有着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即声调的调类相同,调值相对应。芒冷新寨傣族汉话具备这一前提,当地傣族民众,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傣族汉话作为交际工具。这是由当地客观的社会交际环境所决定的。傣族地区如此,其他民族地区也如此。特别是云南文山富宁的壮族汉话,虽然远隔数千里,竟与德宏傣族汉话如此一致。较为接近的语言,较为相同的环境,产生了基本相同的结果。
最后,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一最方便最快捷的傣族汉话声调模式并不与其他汉语声调模式对立,它们之间有着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在使用汉语交际时,不同民族可根据交际环境、交际对象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模式进行交际。在芒冷新寨,我们看到,部分傣族个体不仅可以使用当地傣族汉话进行交际,同时也能够使用汉语腾冲话进行交际,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还能使用较为标准的汉语普通话进行交际,发音合作人寸得方,不仅能说相当清晰的当地傣族汉话,而且能说相当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对于他而言,只是把“傣腔傣调”的汉话换成“北京腔调”的普通话而已。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九)[A].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吴积才.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3]王均.壮侗语族语言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黎玫〕
Study on the Source of Chinese Pitch Pattern Features of Dai People in Dehong
YANG Rui-kun
(School for the Study of the Minorit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650091, Yunnan, China)
Abstract:Tone is the most obvious sign for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alects. And pitch pattern can clearly show the ton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hinese dialects.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al Phonetics, mak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tone of Dai People in Mangleng Xinzhai of Yingjiang country in Dehong area and constructs its pitch pattern,which shows the features of the pitch pattern in Dehong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and bears great similarity with those of Xishuangbanna and Funing Zhuang People.Then, it compares it with the pitch patterns of Tengchong dialect, Mandarin, and Kunming dialect in order to find the source of this pitch pattern. Finally,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hinese pitch pattern of Dai People in Mangleng Xinzhai of Dehongoriginated from the pitch pattern of the Chinese loanword in the Dai language by itself. It has regular phonetic correspondence with other Chinese dialects.
Key words:Chinese of Dai People; pitch pattern;Chinese loanwords
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3-0109-07
作者简介:杨瑞鲲(1977-),男,云南广南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人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YY009)
①《腾越厅志(卷十一)武备志边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