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2016-04-20 09:46张文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例载体框架

张文超

摘 要

反思是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存在目标泛化缺乏针对性、内容虚化缺乏深刻性等问题,其本质在于缺乏反思的有效路径。本文从理念、目标、载体和逻辑四个维度,从基于什么、追求什么、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四个方面构建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 有效路径

反思,作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不仅是中小学校教研的一种常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专业理论素养的匮乏性,教师在写反思时容易陷入程序式目标泛化,即从教学过程的各个层面对教学进行反思,导致反思缺乏针对性;叙事性内容虚化,即用叙事的研究范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蜻蜓点水式记录,从而导致反思缺乏深刻性。要走出反思的困境,须从理念、目标、载体、逻辑结构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立体的反思路径。

一、 基于什么: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

所谓反思,实际上是个体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重新解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再创造。撰写反思,首先要明确反思的理念基础,即以何种理念指导反思,这样才能使反思有章可循,内容不至于泛化。通常而言,理念基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理论基点。所谓理论基点是指教师反思应遵循的课程教学理论。这里的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可以给教师反思提供一把衡量的尺子,以此对照实践,寻求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学理论,主要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改革专家的教学思想,比如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理论、杜威的民主教学理论、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邱学华尝试教育等,可以给反思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为反思基点,可以增加反思的理性厚度。

二是学生基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服务和研究的对象,因此也是反思的基点。小学教师面对的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发展中人的特性决定了教学更注重艺术性。撰写教学反思,应该心中有学生,以学生发展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反思的对象聚焦到学生,教师才不会沉醉在自我设计中,反思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实践性。

三是实践基点。反思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实践的改进,因此,研究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是反思应遵循的理念。实践包含三种主要形式。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主题,比如阅读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的语句训练等等。基于这类主题的反思,要看课案是否符合主题教学的一般流程,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其次是教学研究的主题,或者说课题。时下,很多学校都兴起校本化的课题研究,教师只有结合课题,以课题理念为指导,反思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才更大。最后是教学研究的问题。研究应源于教学问题,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更具有研究价值。反思作为研究的一种形式,也应该聚焦问题。这样,教学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课堂是为解决问题而教,反思才能找出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反思内容不管是课堂的哪一个环节,都会围绕一个主线,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二、 追求什么:确立反思的发展目标

反思是为了促进专业成长。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作为成长见证的教学反思也应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表现在技术性反思到艺术性反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技术性反思指的是通过课例的概括、总结、提炼,发现一定可供操作的课堂教学技术的反思。这类反思在内容上重点关注课堂操作层面的成功经验,以经验的迁移促进教学技术的提升。比如优秀板书设计,别人用过的自己也可以用;比如评价语言,优秀教师用什么评价语言、在什么时机使用评价语言、怎样评价激励学生等,我们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尝试用于自己的课堂;比如有专家总结的教学设计“三点式”经验:“开课五分钟有亮点,重点突破有亮点,练习设计有亮点”,以此吸引学生持续参与课堂教学等,我们也可以尝试。只要关注这些技术性层面的经验,通过反思将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就可以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艺术性反思是通过课例反思,发现教学一般性规律,进而改进教学实践。这类反思内容上主要关注教学中普遍性的行为表现,以理论的指导总结教育规律。教学活动或设计等教学艺术性层面的东西,需要教师日积月累来沉淀教学智慧。以此为目标追求的反思,便是多读书,开阔理论和实践视野,以大教育观来看待教学,以此促进教师教学艺术发展。

三、 反思什么:发散反思的载体视点

反思基于一定课例载体,合适的课例可以更好地承载所要表达的理念,使反思有理有据、观点清晰、论据充分,增加反思的可读性。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课例载体通常有三种形式,不同形式反思的关注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是自己的课例。我们对这类载体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促进自我设计课、上课的水平,因此,反思的关键是找问题。找问题最佳的途径是集体研讨。在团队研讨中,其他观课者往往会提出自己课例的问题,并同时结合经验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教师研讨时应重点关注同行的意见,在写作反思时,重点聚焦课例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案及依据,再次上课的效果等,以此实现问题的解决和专业的成长。

二是他人的课例。我们一线教师常常有机会观摩名师的课堂,对于名师课例的反思,重点应放在别人的优点上,看一看同样一个内容,别人怎么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种设计?效果又如何?尽管名师的课也会有一些瑕疵,但反思者要了解别人的思路,给自己以启示。写作时,以观点加案例的论证形式呈现,可以强化成功经验,实现自我提升。

三是书上的课例。我们在看一些科研书籍、理论刊物时,会遇到许多生动的附带观点评析的课例,这些课例也可以作为反思的载体。对于这类课例的反思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赞同书中的观点,以此观点指导实践,检验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不赞同书中观点,以教学实践进行观点的反驳或进行观点的补充。由此,形成的反思才会兼具理论和实践意味,增加反思的可读性。

四、 如何反思: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

反思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理性提炼,理性表现在逻辑框架的搭建上。逻辑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出反思者的理论功底、逻辑思路,体现着反思的深度。因此,搭建富于学理性的逻辑框架,是有效反思的难点。基于学理性的本质表达,逻辑框架搭建须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视角。视角是反思问题的角度。角度决定反思的新颖性,反思是自己独到的观点,需要选取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课堂中攻击行为,选取人本主义视角和行为主义视角就有不一样的解释框架,以此框架作为反思的写作逻辑可以增加反思的理论深度,从而使反思观点新颖,更具吸引力。

二是方法。方法是反思问题的工具。方法决定着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科学。同样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方法,就有不一样的内容框架。比如,对于学生课堂行为的观察,选择叙事性方法,教师的反思重点在于描述学生课堂行为和教师处理手段;选择案例性方法,教师反思的重点在于学生课堂行为描述及背后原因探讨等。

三是结构。结构是反思的谋篇布局,撰写反思是整体性的工作。在撰写反思前应当详细规划好反思选取的理论视角、案例载体,框架维度,同时应该注意各维度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内容安排是否合情、观点表达是否自然等,这就需要写作时注重结构。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需要站在目标的角度审视课堂环节、在环节角度注重学生、由学生的反应考量效果。通过整体性的以理论为指导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强反思行文的美感。

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是反思的出发点;追寻反思的个体发展是我们反思的目的所在;选取合适的课例载体是反思的技术性要点;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则是反思的质量保证。作为教师,要清楚认识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只有遵循反思路径,才能有效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课例载体框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框架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课例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