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16-04-20 00:42董冠妮
美育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董冠妮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当代中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董冠妮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紧随社会发展与世界接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和专业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变革,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为吸取德国的优秀教育理念,结合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背景,对中、德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展方式进行较全面和系统的比较与思考,对两国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反思和借鉴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国;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充满创意的时代,艺术设计在当代多元化社会需求背景下,承担着科技、艺术、技术相融合的任务,扮演着发展国家创意产业、提高国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地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进行探索和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世界最前列,从1810年的洪堡教育改革到瓦根舍因创始范例教学法;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到1953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其影响弥足深远。为吸取德国的优秀教育理念,本文从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背景出发,对中、德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展方式进行较全面和系统的比较,对两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反思与借鉴。

一、中德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改革背景比较

(一)中国

中国在20世纪初,著名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关注到世界上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引进使用了“工艺美术”(Arts and Crafts)一词。我国当时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没有系列的理论知识支撑,只能对法国的“布杂教育体系”进行模仿和移植,侧重对古典形式美的研究,这是一种“学院派”式、艺术式的设计教育。1949年后,我国政府提出了 “全盘苏化”政策,艺术设计教育也成了“苏式教育”。80年代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各种新兴行业出现,空白的中国设计市场要求学校培养大批能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的人才,而德国的设计教育理论随着王受之、尹定邦等人的推广才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起来。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观念通过“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开始辐射中国。可以说,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课程就是在包豪斯教学系统和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德国

德国是一个喜欢思想的国度,在这里教育和科学一样,其研究和发展都被赋予核心地位。1919年正值一战之后,战败的德国经济萧条,大批的失业工人和退伍军人在社会上游荡,人们迫切需要住宅,而且社会上还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德国的先锋派人士吸收了各种思潮,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艺术氛围。德国著名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将原萨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的成立有着当时政治、经济、艺术等多方面的因素。“Bauhaus”一词是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两个词根构成的。当时这所学校创办的原意是培养能够设计建造房屋的设计师。1919年成立于魏玛的包豪斯(Bauhaus)就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的诞生使人类的艺术设计教育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有力地推动了德国乃至世界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使世界所有的专业设计院校受到影响。1933年包豪斯被迫关闭。1953年乌尔姆(Ulm)设计学院成立,它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了德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更趋理性化和科学化。[1]

将中德高等艺术设计专业的背景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两者的变革都是在社会经济变化发展、国内外文化思潮激荡、社会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德国一战结束后的百废待兴,引起了格罗庇乌斯对于设计教育的重新思考和重新整合,从而建立了包豪斯学院和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体系。中国设计教育在20世纪初萌芽,但是由于“苏式教育”的垄断性,使得中国设计教育呈现出单一性和教条性的特征。21世纪,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需要重新思考和整合,既要传承五千年的艺术文化传统和手工技艺,摆脱程式化的“学院派”教育,又要满足现代工业化大生产需求,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社会与产业要求的学生,也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完善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

二、中德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一)课程结构设置

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1956年才建立中国第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来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彻底性破坏,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完全停滞。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领下,为满足中国设计市场对工业生产人才的需求,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又从新起步。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都采用“1+3”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第一学年统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造型基础》主要由素描、色彩两部分内容组成。《设计基础》则由平面、色彩、立体三大内容组成。第二学年到第四学年学习专业课程,由一年基础课和三年专业课的组合方式搭建“1+3”教学模式。

德国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是有一定变化的,我们可以从德国包豪斯时期到现在德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看出其变化与发展。

包毫斯的整个教学制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即基础课时间,学生分别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同时还上一些设计原理与表现方法的基础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本科教育,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再经过实际工作实践,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结业后授予“包豪斯文凭”称号。1914年4月,包豪斯院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编制出《包豪斯课程设置表》(表1)。

现今的德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由原来的三年半时间扩展到9~10个学期,称为 Diplom。在五年制教学前三年的Vordiplom中,囊括了造型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三大类。理论基础课主要包括设计史、设计原理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包括材料媒体的使用、数字媒体的运用;造型基础课则指传统手绘表现和设计表现等。在后两年的Hauptdiplom中,多以导师带领的实践设计项目为主,学生完成校方规定的实践设计项目数量后才能拿到毕业证。

表1 包豪斯课程设置表[2]

(二)课程内容设置

中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学年统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教学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基本功问题。《造型基础》主要是素描、色彩两大内容组成;《设计基础》则由平面、色彩、立体三大内容构成。从第二学年到第四学年学习专业课程。如平面设计的学生就要学习包括字体设计、书籍装帧、排版设计、VI设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学习包括空间概念、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其中再穿插一些艺术史论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以及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如陶艺、书法等。

目前我国采用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着重于绘画技艺的训练,忽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内容相对较孤立,缺乏设计与实践的结合,缺乏与后期专业课程的衔接,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强烈的茫然感和被动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德国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采用的是双轨制教育,即学生的学习生涯由艺术形式理论教育与手工技术材料操作课程并轨进行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它不仅有一位艺术形式教育导师来教授设计的基础课程,如绘画、色彩、图案以及形式研究和艺术史论等内容,还有一位技术教育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的指导。课堂学习与工作室实践互相交叉,理论导师讲授与手工艺人指导相结合,成为双轨制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艺术设计造型理论的同时解决实践动手问题。

双线并进的教育形式早在17世纪萌芽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杂教育体系”,但在1919年受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布杂教育体系”这种以艺术至上的设计观念被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格罗庇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所取代,并对双线并进的教育形式进行了改良,强调学院教育必须把设计理论教育和车间的手工操作结合起来。

1919年成立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Bauhaus)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自成立至解散历时虽然只有短短14年,但它在这个期间进行的探索与实验却影响深远。如对于传统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挑战:到底艺术与设计如何进行教育?现代设计教育的体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包豪斯的奠基人格罗庇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3],他认为艺术与手工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于是他在包豪斯创造性地启用了“双轨制”教学设计教育体系,由技术教育导师和艺术形式教育导师两部分共同进行教学,让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

1933年,由于法西斯白色恐怖的高压政策,包豪斯被迫关闭。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成立,它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了德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并更趋理性化和科学化。

当今的德国艺术设计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延续着包豪斯传统,保留一定的教师席位和课程给社会上拥有深厚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师,他们能够非常直接有效地指出许多设计上的实际操作问题,与教授理论知识的教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既有理论知识指导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教学体系。德国传统Diplom五年制教学往往在前三年的Vordiplom中,在学校完成课程,其中一半设置为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设计史、设计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另一半则为技术性教学,包括材料媒体的使用、数字媒体的运用和传统手绘设计表现。在后两年的Hauptdiplom中,则多为导师带领的实践设计项目为主。

以纽伦堡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例,他在教学的同时还担任慕尼黑4份杂志的设计工作,他就能非常直观地解决学生关于书籍装帧、印刷、排版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德国艺术院校对于工作室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视的,在专业启蒙期间学校就开设与专业必修相关的操作课程,让学生亲身认识材料的特性以及材料处理的程序与技术。就纽伦堡艺术学院而言,就有10多个工作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与器材可在专业管理员和任课教师的辅导下使用,以保证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工业技能知识。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避免了设计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对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纽伦堡艺术学院工作实验室包括:Bronzeguss 青铜铸件工作室;Digitalwerkstatt 数字媒体工作室;Fotografie 摄影工作室;Gipsgiessrei 石膏铸造工作室;Gold- und Silberschmieden 金银器铸造工作室;Lithografie- und Siebdruck 平版印刷工作室;Maltechnik 涂料工作室;Medienlabor 媒介实验工作室;Metall- und Schweisstechniken 金属焊接工作室;Tiefdruck 丝网、凹版印刷工作室;Schreinerei und Modellbau 木工和模型构造工作室。

(三)课程运作方式

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要保留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互动,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教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等为课程运作导向,以教师为中心,我教你学。我国的课程运作主要有几方面的问题:1.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2.固定化的课堂教学注定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设计教育需求;3.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4.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

德国教育的课程运作方式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探讨式”的教学模式为课程运作导向。德国的“探讨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尊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之上,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为教育思想,以师生互动探讨、小组协作探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4]。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德国,在欧美国家也广为运用。特点是思想活跃,研究气氛浓郁。

以改革后的柏林大学为中心逐渐聚集起大批人才,柏林也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其成功的教育经验也被各国效仿,对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柏林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在充分借鉴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上建立起来的;日本明治维新中后期也一度以德国大学为蓝本;蔡元培也深受德国大学理念的影响,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北大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5]。直到20世纪初,德国大学仍然被视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

包豪斯期间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倡客观地看待事物,主张“授之以渔”。教授力求避免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手法强加于学生,仅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同时还注重设计的协作性。在德国现在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除了有一小部分讲授课外,其他部分都坚持小班教学。小班教学的学生不分年级,只分课程,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和高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活泼、宽松,又具有紧张感。高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互相带动和学习,有效地增加了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面对教授,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及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得到了培养,创造空间也被加大。“探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由教授提出案例和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再以小组形式探讨后将结果提交给教授,经与教授多次探讨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相互探讨,撞击出创意火花,再与教授探讨,创意的火花得到提升,经凝练,具有个人风格和创意的作品被创造了出来。

三、反思和借鉴

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是“双轨制”教育体系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即在“双轨制”教育这种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双轨同行的教育体系结构上,以尊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为核心精神,以“研讨式”为其教学模式而进行的德国独有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形式。学习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对于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将工艺设计实践的内容与高等艺术教育联系,培养有主观能动力、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种学习,并不是对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再现或模拟,它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文明基础之上,应该根植于中国三千年历史之中,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固步自封,在保留传统领域延续的同时,顺应时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实现历史人文传统与科技以及大生产框架的共存共兴。

(一)建立中国式“双轨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其一,中国式“双轨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课堂学习应当与工作室实践平行,形成一个艺术形式教育与实践技法教育相结合的“双轨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中,多以艺术形式教育为主。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引进上保持足够的力度,避免“双轨制”教育形式化。如在现代工业中的锻、铸、刨、焊、铆、印、染、塑、胶,以及现代电子、信息、电器和对各种材料的了解和认识,都应在工作室的实践中完成。特别是要将这种工作室课程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如大一大二设置相关的材料课程、操作程序与技术课程,学生在大三大四项目课程中就可以顺利地使用操作技能,实现“工”与“艺”相统一的设计教学理念。

其二,中国式“双轨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继承传统应当与创新设计平行。

传统的装饰工艺,如髹漆工艺、彩绘工艺、雕刻工艺、镶嵌工艺、编织和绒绣工艺应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表现手法之一保留和传承下来,成为现代工业制作、电脑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补充手段。将工艺美术大师请入高等学府作为技术教育导师进行授课,把各种装饰工艺的学习作为选修或者研修课程来设置。这样既解决了许多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灭绝的窘况,保护抢救了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解决了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空有绘画技法,无法动手实践,或过于模拟欧美,无法形成本土风格的尴尬局面。

(二)建立“研讨式”教学模式

中国教育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我教你学。中国的艺术教育更是长期以政治服务为方针,不是“奴才主义”就是“个人主义”。要保留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究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为主;说教式教学;固定化的课堂教育;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范例启发学生探究为主;互动式学习;多场地化的实地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通过对中德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及借鉴,对于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理论与学术讨论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社会在不断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这样的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背景下,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与其他国家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比较中提升和成长。这种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拓展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有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代市场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4.

[2] 利光功.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M].刘树信,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77.

[3] Walter Gropius.包豪斯宣言[EB/OL].(2007-0604)[ 2015-3-20].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9189/.

[4] 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58-61.

[5] 刘毳.学术自由理念在德国大学的形成及影响[J].民办教育研究,2010(1) :50-54.

(责任编辑:紫嫣)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Courses in Chinese and German Universities

DONG Guan-ni

(College of Fine Arts,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ill b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level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always occupy a strategic position of priority. To keep pace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et integrated with the world, innovations must be introduced into the art curriculum of China'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courses offered so as to cultivate diverse talent. In answer to the call for reforms in the art design courses offered in universities and to incorporate sophisticated German educational id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content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design courses offered in the universities of these two countries, summarizing each other’s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reflecting on and making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Key words:Germany; design education; curriculum; compare

中图分类号:J5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6)02-0083-05

作者简介:董冠妮(197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设计教育、视觉传达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当代中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15Q172)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1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