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辉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古罗马百科全书中的艺术世界
——《博物志》34~36卷解析
关晓辉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博物志》34~36卷收录了丰富的古希腊罗马艺术品信息和艺术家轶事,成为今天我们管窥古代艺术的重要材料。尽管它们经常成为艺术史研究的材料,但也并非是单纯的艺术文献,而是在罗马帝国中心论支配下组织起来的包罗万象知识的一部分。
关键词:古罗马;《博物志》;艺术部分;罗马帝国中心论
成书于公元77年的《博物志》(NaturalisHistoria)是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献给提度斯皇帝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巨著,它共分为37卷,其中34~36卷收录了丰富的古希腊罗马艺术品的信息和离奇的艺术家轶事,成为今天我们管窥古代艺术的“宝藏”。本文主要分析在古罗马 “百科全书”的概念下如何解读《博物志》艺术部分的性质和位置。
一、《博物志》与古罗马的“百科全书”概念
《博物志》一直被认为是一部百科全书,但是在普林尼时代并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作为术语的百科全书(encyclopedia)直到1532年才出现。[1]按照其现代定义:“百科全书是容纳一个整体或包罗万象的知识,将它们按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和保存,以供大部分读者翻阅的书籍。”[2]《博物志》的确符合“包罗万象”的特征。普林尼在序言中写道:“我收集了20 000种值得提及的事物——实际上,正如多米提乌斯所言,它们应该被安全地存放于储物室,而不是书本之中——其结果是我在2 000多册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编撰而成的这份目录。很少有学识之人曾经亲身接触过它们,因为它们极其深奥。我在数百位作家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写作,补充了许多前人所不知,或者后来才被人发现的事物。”(《博物志》,前言)
普林尼所做的事情是古希腊人没有尝试过的,因为在一本书中“容纳一个整体或不同知识”是罗马人的发明。在普林尼之前,已经有罗马作家做过类似的尝试。老加图的Adfilium被视为最早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瓦罗完成了9卷本的《学科要义九书》DisciplinarumlibriIX;塞尔苏斯完成了26卷本的《论技艺》Artes。那么,这几位古罗马作家的著作属于同一种体裁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因为在古罗马没有一种作家和读者都认可的“百科全书”体裁。上述作家所做的只是尝试在一本书中“容纳一个整体或不同知识”,而并非写作约定俗成的体裁。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不同罗马作家认为enkyklios paideia涵盖不同范围,它不是希腊人认为的“普通教育”,而是专业人士进行深入学习之前的基础训练。enkyklios paideia与某一个特定学科相对应,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特殊范围的知识”。
《博物志》对应的enkyklios paideia有何内涵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普林尼的野心就是把包罗万象的知识收录在一部单一的著作中,这种观念本身就是罗马人的一项成就。《博物志》收集的知识没有特殊范围,它们能使学习者成为有教养和行为得体的市民。《博物志》对应的enkyklios paideia是由古希腊演变到后来的百科全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与老加图、维特鲁威和昆体良的理解都不一样。[3]在面对包含“普通”对象的自然时,博学并非限于专业范围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博物志》看待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没有必要纠缠于它的文学体裁。《博物志》的价值在于包罗万象性,而非专业和真实性。
二、《博物志》的整体结构和艺术部分的位置
《博物志》共分为37卷,其结构如下:
索引(1卷)
宇宙和世界地理(2~6卷)
人类(7卷)
动物(8~11卷)
植物(12~19卷)
从植物而来的药物(20~27卷)
从动物而来的药物(28~32卷)
金属和矿石(33~37卷)
从全书的整体结构来看,《博物志》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自然。自然本身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应该使用怎样的结构记录它呢?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博物志》的目录,会发现它最基本的主线是从大到小,以规模的两极为界限囊括一个整体。它的另外一条主线是从宇宙(天空)到地面,再到地底,也就是说,从高到低。按照从大到小,从高到低的次序,读者似乎掌握了自然的整体。从内容上看,10卷(1~5卷和32~36卷)记录无生命之物,10卷(6~10卷和27~31卷)记录动物,16卷(11~18卷和19~26卷)记录植物。以这样的方式,普林尼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全景式”版图。正如克拉克在《虚构的百科全书》(TheFictionalEncyclopedia)中所写:“百科全书好像一面镜子,我们的野心和现实联系在一起,被镜子折射出来。”[4]这非常贴切地道出了普林尼的写作目标。
普林尼收集的知识涉及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中心到边缘,从崇高到平庸,每个对象都具有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比如说,鱼可以被看成动物、食物、药品、商品、奇物,总而言之不只是鱼本身。同样,植物、医药、食物、艺术品等也是一种想象的载体。克拉凯把《博物志》比喻成地图,以强调它的想象特征:“它就像一份古代世界地图:罗马被视为中心,围绕在它周围是数量庞大的异国知识和传说。”[5]布鲁塔克的观点也值得参考,他把知识分成两类——被认为可靠的知识(历史);与之相对的边界未知、处于探索阶段的知识。他承认尽管自己很希望把神话提炼成事实,但虚构的因素还是不能从他的著作中除去。(Plutarch,Theseus1.1)未经证实的知识和与可证实的知识一样具有价值,它们不是事实,却代表了完整性。《博物志》中充满了类似布鲁塔克所说的未经证实的知识,它们无法求证,却大大扩充我们对罗马国度的想象范围。从这一角度来看,《博物志》与当时罗马的世界地图有某种相通性,罗马被视为中心,而它的边界被各种奇闻异事无限延伸。
可想而知,艺术部分要服从全书的整体结构和观念。普林尼记叙这些艺术品并非出于它们的艺术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作为战利品运往罗马的。各地的艺术品涌入罗马,使它成为一座“世界博物馆”。在描述它们时,普林尼仿佛在展示罗马帝国财产的清单。他甚至写道:“收集和保存罗马的珍宝,罗马人要学会以这种方式证明他们征服了世界。如果这些珍宝被砌成一座塔,那么它的顶峰会成为一个坐标,世界的其它部分都将向这个方向望来。”(《博物志》,36.101)
我们可以通过36卷中看普林尼如何以大理石雕塑说明“罗马的收藏和展示”。他在36卷中主要描述的是位于罗马的大理石雕塑,当中不乏希腊大师的名作。如在(36.15)中提到,那件出自于菲迪亚斯“美态绝伦的维纳斯像”放在罗马的屋大维府第,他的学生阿尔卡门尼斯(Alcamenes)的作品展示于雅典,他还有一件“著名”的维纳斯像位于城外。显然,普林尼暗示罗马的藏品远胜于其它地方。另外,普林尼在(36. 23)列举了普拉克西特列斯在罗马的作品,它们分别位于赛尔维利乌斯花园、国会和波利奥长廊,其儿子克菲索多图斯(Cephisodotus)也有作品位于罗马。
从(36. 33)开始,普林尼把叙述的重点转移到罗马的艺术品收藏场所。他首先列举波利奥(Asinius Pollio)收藏的雕像,接下来介绍阿波罗神庙、塞尔维利乌斯花园、国家议会、阿格里巴帕底农神庙的藏品。在描述斯科帕斯(Scopas)的作品时,普林尼对罗马的自豪感表露无遗:“斯科帕斯的声誉可与这些艺术家相媲美。他制作了一件维纳斯像和欲望之神像,在萨摩特雷斯被人们以最庄严的仪式敬仰。他还有一件位于帕拉丁山的阿波罗像,在赛尔维利乌斯花园的维斯塔坐像备受称赞……不过,受到最高尊敬的是其位于弗拉明尼广场由多米提乌斯建造的神庙中的群雕……除了以上提及和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作品,还有由同一个艺术家完成的阿里斯巨型坐像,放置于由卡雷科斯建造的神庙,同样在广场的同一地方还有他的裸体维纳斯像,它甚至超越了普拉克西特列斯的维纳斯像,除了罗马之外,放在任何地方都足以获得声誉”。(《博物志》,36.25~26)仅仅是一个艺术家,普林尼就列出在罗马四个摆放其作品的地方,可见罗马的艺术藏品数量之丰富。
从上述例子可知,艺术部分和植物、医药、食物部分一样,是罗马帝国征服世界的见证,是包罗万象知识的组成,被安排于《博物志》的整体框架之中,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有意而为的艺术史。
三、34~36卷内容解读
《博物志》34~36卷对应的主题是金属和矿石。普林尼叙述了它们的形成、属性和用途,在最后一部分,他插入青铜雕塑、绘画、大理石雕塑和建筑等各种艺术品的描述,这些内容构成《博物志》的艺术部分。
(一)34卷
34卷涉及各种金属:铁、铅、锡、铜和它们的合金,它们的开采和熔炼过程,最重要的是用它们制成的艺术品。贯穿于整个青铜雕刻部分的思想是:昔日依附于金属制品的手工艺价值被材料的价值所超越,这是可悲的现象。
普林尼把罗马的青铜公共雕像归纳成三种类型,并追溯它们的起源。第一类是立像,在古代它们是穿着长袍的雕像,而到了普林尼的时代,人们把希腊式手持长矛的裸体雕像改造成穿着胸甲的雕像。第二类是骑马像,普林尼指出这种类型的雕像也是希腊人的发明,如今在罗马非常流行,根据马的数量分成两马、四马、六马几种。第三类是把人物置于柱顶的雕像,这种做法是为了把崇拜对象置于高于普通民众的地方,是对人物的一种最高的尊崇。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巨型青铜雕像,视觉震撼应该是它们给予普林尼的第一印象。最令人称赞不已的是位于罗德斯岛的太阳神巨像,出自于林杜斯的查瑞斯(Chares)之手,他是莱西普斯的学生。这座巨像高约105英尺,在竖立66年后,因为一次地震而被毁掉,但即便是横卧在地上,它也是一个奇迹。
普林尼反复提到巨型雕像是从征服地运往罗马的,它们不仅证明罗马人对雕像的狂热喜爱,还证明他们克服运输难题的能力。展示于公共场所的巨型雕像是罗马国力的象征,因为它们作为战利品被输送到战胜国。第34卷内容见表1。
表1第34卷内容简表
节 数内 容5青铜材料与铸造技巧重要性的比较6~8科林斯青铜9~12德洛斯岛青铜和埃吉纳岛青铜13~14青铜用具15~37罗马公共青铜雕像38~42希腊巨型雕像42~48意大利和罗马的巨型雕像49~50菲迪亚斯与其竞争对手51伟大的希腊雕刻家及其学生名单52艺术的死亡和复活53艺术家排名54菲迪亚斯55~56波利克莱托斯57~58米隆59~60两位毕达哥拉斯61~68莱西普斯及其学生69~71普拉克西特列斯72~84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主要青铜雕刻家85~91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次要青铜雕刻家92~93特殊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二)35卷
35卷的主题是矿物,因此普林尼一开始就讨论从矿物中提取的颜料,接着他描述了绘画最早在罗马的发展情况,最后他用大部分篇幅记录著名的希腊画家及其作品。与34卷青铜雕塑部分一样,普林尼梳理出希腊绘画的发展历史(《博物志》,35.54~114)。希腊人对绘画的重视还从艺术延伸到社会和教育领域:绘画在整个希腊成为自由民儿童的授课内容,后来还被纳入文科初级教育的行列。同时,他也对绘画在罗马失去重要性而感到惋惜。
最早留名的罗马画家是费比(Fabii)家族的成员,他们因此得到“Pictor”(画家)的别称。第一个拥有此称号的人在公元前304年为生命神庙作画,尽管他出身贵族,依然地位低下。普林尼记录的著名画家兼诗人帕库维乌斯(Pacuvius)的故事提醒读者绘画的成就与文学是相等的,但他又强调,是此人作为戏剧作家的名声使得在罗马绘画的地位得到提高。
在关于希腊绘画的描述中,普林尼记叙了几个古希腊画家的传奇故事,它们分别是:提曼忒斯(Timanthes)和不可言传的感情;普罗托格尼斯(Protogenes)由默默无闻到成为大师的故事;宙克西斯(Zeuxis)与帕拉修斯(Parrhasius)的绘画比赛;阿佩莱斯具有高超画技的故事。艺术家轶事带有夸张甚至虚构的色彩,其目的是为了渲染他们模仿自然的高超技艺,它们增加了读者对古希腊画家的形象认识。画家故事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社会给予画家充分的尊重,他们凭借自己的天份和勤奋获得金钱和名望,当然还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第35卷内容见表2。
表2 第35卷内容简表
(三)36卷
普林尼所目睹和记录的罗马景观是由大理石建筑和雕塑构成的,顺理成章,在36卷石头的部分大理石会成为最重要的讨论对象。一开始普林尼便发出警告,石头开采会破坏控制人类饮水的山脉和海港,是比采矿更危险的行为(《博物志》36.1~8);接下来他介绍最著名的大理石雕刻家(《博物志》,36.9~43);然后他才花费不长的篇幅讨论大理石的分类和用途(《博物志》36.44~63)。
与34、35卷不同,36卷重点叙述的三位艺术家(菲迪亚斯、普拉克西特列斯和斯科帕斯)是没有师承关系的。菲迪亚斯的艺术声誉来自于他的宙斯像和雅典娜像,后者凸面边缘雕刻了《亚马逊人之战》,凹面则是《众神与巨人之战》,而在她的凉鞋上雕刻了《拉庇泰人和山图尔斯之战》,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他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普拉克西特列斯最成功的大理石作品是两件维纳斯雕像,其中尼杜斯的维纳斯使得尼杜斯这个地方名声大噪。斯科帕斯在罗马的作品中最壮观的是位于弗拉米尼乌斯广场的波塞冬群雕,全部由他一人完成。
拉奥孔群雕是36卷的重点,普林尼认为这件艺术品比任何绘画和青铜都要出色。拉奥孔、他的儿子们和盘绕的蛇由杰出的工匠哈格山德洛斯(Hagesandrus)、波利多洛斯(Polydorus)和阿塔诺多洛斯(Athanodorus)由一块石头,根据一份统一的方案雕刻出来,他们均来自于德洛斯岛。第36卷内容见表3。
表3 第36卷内容简表
四、结语
《博物志》34~36卷收录的艺术品绝大部分是罗马帝国在征服地中海周边国家收集而来的战利品,它们象征罗马的国力,好比罗马帝国这一座“世界博物馆”的藏品。普林尼极力保存业已被人们遗忘的知识,以妥善记录属于罗马帝国——一片足以容纳整个世界知识的领土——的文化回忆。《博物志》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古代知识宝库,艺术部分在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它们不是单纯的艺术文献,而是在罗马帝国中心论支配下组织起来的包罗万象知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COLLISON R.Enclopedias:Their History Throughout the Ges[M].New York:Hafner Publishing Company,1964:79-80.
[2]ARNAR A S.Encyclopedism from Pliny to Borges[M].Chicago:Exhibition Catalouge,1990: 14.
[3]BEAGON M.Roman Nature:The Thought of Pliny the Elder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4.
[4]CLARK H.The Fictional Encyclopedia:Joyce, Pound, Sollers [M].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90:25.
[5]CLARKE K.Between Geography and History:Hellenistic Constructions of the Roman World[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16.
(责任编辑:紫嫣)
Art World in the Roman Encyclopedia:An Analysis of Books 34-36 ofNaturalHistory
GUAN Xiao-hui
(College of Fine Arts,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410642, China)
Abstract:Books 34-36 of Natural History contain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on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art and a treasure house of anecdotes about the artists, which provide for us a glimpse into ancient art. Although they are material for research into art history, they are not simply art documents, but part of an all-encompassing knowledge constructed under the Roman-centrist theory.
Key words:Roman; Natural History; chapters on art; Roman-centrist theory
中图分类号:J110.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6)02-0108-05
作者简介:关晓辉(1977—),男,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美术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美术史学与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包罗万象知识中的美术史——老普林尼《博物志》34-36卷研究》(14YJC760013)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