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中的“小班化”教学

2016-04-19 14:15王小燕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因地制宜小班化

王小燕

【摘要】本文主要涉及为提高机械识图的教学效果,先让一部分学生“富起来”,在大班中实现“小班化”教学,再由这批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生现状 教学条件 小班化教学 因地制宜 教学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2-02

本人从事中职教育十来年,见证了中职教育改革的发展。目前,学生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习技能面向社会;另一类,通过单招单考继续深造。我从2010年开始接触单招单考的学生,主要教《机械识图》。机械识图考试中作图所占的比分都较重,而学生失分较多的也在这块,要提高了机械识图的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作图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的既定条件、老师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决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现况分析

首先,我们先分析下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职校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理想,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进入中职阶段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学习陷入恶性循环。虽然我接触的单招单考的学生进校的目的很明确,进校的分数也有一定的限制,相对要比就业班的学生要好。但很多共性的缺点依然存在。尤其象《机械识图》这样的课程,作图能力的提高本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是教学的条件的限制。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都不一样,这些客观条件也就限制了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学方法确实很好,但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是施展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机械识图》这样的课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地方很多,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让老师更好地讲解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按道理学生应该学的不错,但事实只有少部分同学学得不错,大部分处于似懂非懂,还有一部分一点不懂。究其原因,主要是师资力量不够。一个老师面对的学生太多,还有学生层次落差极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许多方法,结果发现因为人数众多,施展不开。机械识图老师真正的教学不仅在于传授识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能力,而且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同,产生的差异极大,这就要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避免陪太子读书的现象出现。但因人数众多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大难题一直困绕着我。一是课堂的学习效果不够好,即使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普及,已经提升学习效果,但学得好的学生屈指可数;二是课堂纪律难控制,尤其是练习课时,当某个学生有疑问,一对一解答时,其他学生就比较难控制;三是课后作业很难收,就算是上课时答案已经讲解过,仍然有好多学生不会做。

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客观的,作为任课老师要想把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显然不太可能。这样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一种合理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就尤为重要。这种方法不应是针对某节课,某个知识点,它应该是把课前、课上、课后贯穿为一个整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的过程,而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把上课当成重点,课前课后轻轻放下。作为老师,课堂是可控的,课前课后的可控程度是有限的,我们并不是最了解学生的人,或者说我们只了解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只了解表面情况。天天呆在一起的是学生,最了解他们的还是学生,所以要利用学生作为纽带,把课前课上课后贯穿为一个整体,把学习的过程延续下去。

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我从事机械识图教学以来,就在想,如果班里的人数少,能实现小班化教学,这样的现状也许能改变。“1978年格拉斯(G1ass.V)和史密斯(Smith.M.L)调查研究后认为,“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要比大班制教学有效。学生的平均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达到目的15人以下时,其效果会迅速提高。”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的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当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时,老师就能仔细的去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便于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反之,如果需面对五六十人,就很难实现卢梭提出的这种理想的教育方式,而且有时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不得不对学生进行一些强制性的纪律要求,压制了很多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大班化教学很大程度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如此明显,但目前的状况无法实现,怎么办呢?这让我想到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思想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这部分人带动周边的人共同富起来,这样的效果如何,现在的中国就是见证。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是不是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先让一部分学生“富起来”,在大班中实现“小班化”教学,再由这批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呢?老师一对十或一对十五,因材施教,重点指导,再由这批人每人影响两三个学生,不也能实现“小班化”教学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把这种方法试着运用到现有的课堂教学上,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作业能准时交,并且能保证一定的质量。课堂纪律良好,学习向心力有明显提升,营造出了好的学习氛围。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是分层,挑出班里机械识图较好的学生。我所教的班级人数一般40左右,根据学生学习机械识图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先选出十个小组长。这十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带动其他学生的能力。对这十个学生要先进行心理建设,要让他们明白选他们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和大家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他们是带动者。他们需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课前课后通过对其他学生的指导巩固知识点,是自己的机械识图的作图能力更进一步的提高。总之一点,要让他们清楚这样做的好处在哪里,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配合度。

其次,针对这十个小组长因材施教。当然,因材施教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相对于几十个学生而言,这就轻松多了。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我能把握的是课堂,因而,在课堂上对这十个组长,我进行一对一指导,这个过程是透明的,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学习。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起到辅助调节作用即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上课,老师在他上课的过程中指出不足,进而让他课后再强化。当然,这样的课主要是练习课,机械识图主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课上,我并不看重他们的答案,往往是让他们一个个讲解如何做这道题,把分析过程逐一说出来。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先要给他们一个讲解的初步规则,给他一个框架,按照这个基本框架讲解不至于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出现。例如:已知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我给学生的规则是这样的:先分析基本形体,这是个五棱柱,先补五棱柱的三视图

用侧平面截切后得到的投影如下:

用正垂面截切得到的投影为:

最后,擦去多余线条并加深:

这样的分析解题过程交给学生讲解。老师通过学生的讲解过程,可以了解其学习程度指出其学习薄弱处,给与强化。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方式不太熟悉,讲解不怎么顺利,甚至有学生认为只要会画就行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后,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任何题目拿到手,学生能马上切入进去,并且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欠缺,哪部分细节画不出来。当然,这种方式的训练只靠课堂是不行的,课前课后需加强巩固。我采取的巩固方式是给每个学生配三到四个组员,一组一个整体,组长课前课后指导监督组员完成作业,指导学生的同时巩固自己的知识点,其他学生也能得到帮助。学生天天呆在一起,组长的指导时间远远比老师要多,所以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得到提高,这是一种共赢的教学方式。

最后是检验奖励机制的建立。学生的自主性毕竟较弱,老师要定期抽查各小组的帮带情况,组长是否负责,组员是否配合,有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有没有发生组内矛盾等。总之,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动态,不管是学习的还是思想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奖励机制是必须的。通过小测验,竞争比较哪个小组整体学得最好,给与奖励,从而激发更多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式,前期比较辛苦,尤其在培养小组长时,花费的精力和心血很多,但后期就比较轻松了,最欣慰的是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当然,任何方式都不可能完美,还有一些问题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但总的来说,这种大班中的“小班化”教学,让大部分学生的识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值得探索。

猜你喜欢
小班化教学因地制宜小班化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工程制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