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燕
【摘要】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历史学科博大精深,要使历史课具有趣味性、思维性、人文性,史料的运用至关重要。史料的巧妙运用能令学生在学习中的乐趣生成,摒弃空洞的说教,就能深入到学生心灵,发挥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4-02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倡导通过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来回顾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知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本节课中,通过运用历史图片、漫画、残酷的战争影像等材料,使原本复杂、枯燥的历史教学过程能更生动、更新颖。
现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的第一课《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史料,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点滴方法。
一、史料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历史史料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史料,借助漫画,给予学生生动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依此,我在讲授法西斯国家时出示漫画:“三头怪兽”
这副漫画生动形象的揭示法西斯国家结盟的情形,课堂上先提问学生这三头怪兽分别是谁?为什么呈这样的排列?通过结合书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三怪兽分别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中间的是意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的东条英机。而法西斯联盟是以德国为首,所以他是三怪兽之首。
这种漫画材料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2.史料支撑思想,拓宽视野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假如只是死记教材,就会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真实、准确的感受历史。
在讲到一战的导火线时出示史料,引导学生认识普林西普。
1914年6月28日,青年普林西普为反对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刺杀了奥匈王储,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人说 “一战的爆发仅仅源于两颗愤怒的子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你如何看待他的刺杀行为?
学生们认为普林西普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刺杀斐迪南,保家卫国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教师及时提问从刺杀行为的后果,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普林西普是一个爱国青年,但他的个人冒险行为最终却成为奥匈帝国挑起一战的借口。所以,我们在爱国的同时还应当具备进步的现代意识──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要尽力避免盲目采取偏激行动,避免给世界和平造成威胁。要学会采取非暴力的方式达到正义事业的目的。
通过精选史料进行拓展,在合作探讨中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既不能夸大萨拉热窝事件对一战的影响,也不能否认该事件对和平的威胁作用。
3.史料深化教材,突破认知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那么,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把课堂推向高潮,在这里,史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素材。
如:我们讲到美国在两次战争中对外政策的转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出示三则史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为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材料三 (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我们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三中美国的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变化的理由是什么?
②结合三则材料,说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实质,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参加协约国作战的原因。
让学生通过史料的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层层抽丝剥茧,认识美国的中立是假,实际上是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参战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参加协约国作战的原因:美国与协约国的利害关系太深,美国的主要借款对象是协约国,如果德国获胜,这些借款将无法收回。让学生认识美国的国家利益,启发认识美国中立的虚伪性。
历史是相互联系的,有因才有果。在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地深挖教材,充分利用史料,将零散的知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深化拓展,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4.史料升华情感,反思战争
学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是中学历史教学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它的这一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无论是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还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以巨大的伤亡和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观看这些战争的照片和影片的节选,为了让学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在教学中还联系了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故事概况。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然后提问该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故事强烈的反映出作者自身对战争的那种厌恶和痛恨之情,战争不会带给人们安定的生活,只会生生地剥夺原本属于人们的幸福。
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面色凝重,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的情感正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对于战争史的话,我觉得学习的最大意义是认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理解生命的宝贵、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二、史料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运用史料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
依此,我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曲《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歌曲平缓、优美、温馨让同学们无比的放松。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地球从来没有真正的安宁过,出示史料:统计数字 5200多年历史中;大小战争:14500多次 2.8次/年;近2000年 无战争的日子:58天;战火中丧生: 36.4亿人;毁灭的财富:可铺宽150公里、厚10米的金带,环地球一圈。 然后问学生: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何感受?学生纷纷回答战争的残酷。我又问迄今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是什么?学生马上回答两次世界大战,由此导入新课。
在导入中两个史料巨大的反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
在讲授完一战过渡到二战时,出示史料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过去两年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史料,并设问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指的是英法推行的何种政策?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局?学生会联系到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他们最终自食其果,整个世界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引出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通过以史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续讲故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为学习这块内容奠定好的基础。
2.运用史料细化教学,增强史味
史料教学的这一方面功能是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史料能真实地展现历史的原貌,细化教学,增强历史的独特魅力。
如引导学生总结一战的爆发原因时,出示历史漫画:“德国的野心”
并结合教材上的资料德国外长皮洛夫的话: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漫画结合材料,提问德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同时出示各大国参战时间表(1914年)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 俄国宣布支持塞尔维亚,下令总动员。
8月1日 法国实行总动员。
8月1日 德国对俄国宣战。
8月3日 德国对法国宣战。
8月4日 英国宣布英德处于战争状态。
8月6日 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让学生从这一张时间表中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引导得出帝国主义列强在十天内先后参战,说明他们蓄谋已久,求战若渴。列强渴望战争是想通过战争夺取世界霸权, 重新瓜分殖民地,满足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由此一战爆发的原因展示得淋漓尽致。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史料,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从而增强他们理性分析历史的能力。
3.挑选史料课堂小结,唤情感悟
如果说巧妙的引课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那么一个精彩的课堂小结,则能起到画龙点晴的功效。通过史料进行课堂小结, 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新课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结,学生的感情和思想在历史与现实比较中产生猛烈地撞击,在交流中最终达成共识,要有忧患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
4.运用史料设计习题,点化课堂
平常的习题总让人有种死记硬背的感觉,长时间学生就会厌倦。而近几年试题几乎是呈现出“没有史料无以成题”的命题趋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更多的尝试利用史料设计习题,让习题也变得更新颖、别致。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德日两国在面对曾经犯下的罪恶前不同的态度,选择了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时的照片。《终战诏书》全文共600多字,从头到尾者找不到“战败”、“投降”字样,仅仅在标题中使用了一个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所以,日本方面至今仍不好好面对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和罪行,不进行彻底的自我反思。与德国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付之实际行动截然相反。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一再的挑衅中国的国家尊严,中日之间会不会爆发战争?假如爆发结果会怎么样?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战争的发生呢?我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创作一篇小论文。学生在拿到题目后,表现的很兴奋。在他们的作业中,有几篇比较精彩。如:假如中日开战,就国民素质而言,中国不能战胜日本。因为中国人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恐怕没有人会愿意送子女参加冒着生命危险的战斗。即使参加战斗,从小就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与富有战斗性、冒险性素质的日本人进行搏斗,战斗还没开始,胜负就成定局。
还有一些同学观点认为中国和日本因为岛屿问题开战可能性很小。因为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两国其实都不愿意擦枪走火,鉴于两国的军事实力,因为一旦中日战争爆发,结果不管是谁胜谁负,都将会是两败俱伤。在现在这个世界,谁先开第一枪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一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史料的巧妙运用正是能达到令学生学习中的乐趣生成,摒弃空洞的说教,就能深入到学生心灵,发挥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如何合理运用,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价值》,课程·教材·教法,2006(9)
[3]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于春燕,魏刚.《让历史变得可以体验和回味》,《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1期
[5]丁林兴.《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