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
【摘要】数学史,作为一种宝贵的数学资源,将其融入高中数学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学生们的数学知识体系,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完美的延伸和补充效应。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详细探究了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史建构教学体系的具体策略,并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简评,以期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实效性的提升给出一些借鉴。
【关键词】数学史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89-02
一、引言
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便提出:“高中数学课应该适时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为具体落实这一思想,近年来,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中也不断地引入了一些有关数学史的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选修3-1中的《古埃及数学》,人教版必修2中的《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等,都是很好的数学史教学素材。
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习惯性地采用“填鸭”、“灌输”的方法,开展教学,仅仅注重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点拨,数学史的知识完全不能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趣味性、延伸性十分有限,课堂也容易陷入“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中。本文在研究中,将提出切实可行的数学史教学策略,全面挖掘数学史的教学拓展价值。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融入数学史,营造爱国情境课堂
斯大林曾经指出:“青年应该重点学习科学知识的发展历史,培养科学爱国观念。”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他们的数学造诣十分深厚,可谓贯穿古今,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充分反映出我国数学家的智慧,倘若能够将这些数学史作为爱国主义教学的素材,融入高中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延伸数学教育的外在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采用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作为引子,激发全班同学的爱国情感观,营造爱国情境式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则常常以“说书”的方式展开实践:“在2000多年前,德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名叫哥德巴赫,他比较喜欢猜想,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新颖的内容,可谓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着,即:凡是大于2的偶数,都能够被表示为2个素数之和。这便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有很多数学家为了证明他的猜想,废寝忘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都无所获,为此,哥德巴赫猜想也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凭借自身超凡的数学天赋,以及坚韧的毅力,最终证实了他的猜想,成功摘取了这颗明珠。”我的故事一说完,大家的兴趣被立刻点燃,纷纷要求我继续“倒出”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细节,而我则一这个故事作为切入点,营造了一个爱国氛围浓厚的数学课堂。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它们都能够成为教师教学的经典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们对我国数学史的兴趣,燃起他们的爱国情感价值观。多年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常常向我抱怨:“数学知识太过深奥,一味学习解题过于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励志,充满正能量的数学史故事引入教学中,不但能够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更能够有效激发起他们参与课堂探究,有效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三、融入数学史,打造实践应用课堂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说过:“衡量教师成功教学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数学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亦可发挥传统数学史的魅力,利用丰富的教学素材,打造实践应用型课堂,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例如,在《等比数列》内容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知三求二”的问题,譬如例题“前n式中包含首项a1,末项an,公比q,前n项和Sn和项数n这5个量”,便是一道典型的题目。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列举一堆公式进行教学,十分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则引入《九章算数》中的案例问题,实施数学史教学:“今有女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 ”该问题一列出,同学们马上意识到,早在我国古代,便有关于等比数列的研究,且等比数列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劳作的计算中,他们对等比数列的认知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而变成了生活实际应用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乐趣顿生!
类似的教学素材还有很多,例如,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可以引入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的“男女婴出生规律统计论”,捷克修道士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等。只要善于发现,并科学引入,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数学史教学的魅力可以处处彰显,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能够得到全面体现。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再是乏味而枯燥的“强制记忆-技巧解题-反复练习”过程,而变成了“知其作用,学习应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必然得到升华。
四、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史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正等待被发掘,被传递!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应该用于尝试,大胆创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数学史素材,在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实践,让他们通过对数学史的了解,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钱佩玲.对数学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J].数学通报,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