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数学的教学不应该是课本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的培养上。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研究,分析指出问题导学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并列举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 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52-02
一、前言
教育结构的优化必然带来教学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用于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标下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解决能力都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更可以促进数学教学的目标完成。
二、问题导学法的含义
作为新课标下的新式课堂教学理念,问题导学法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态度,转变成为积极的主动求知者。问题导学法是在特定的问题环境下,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使得课本的知识和课外知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会数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新式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真正理解数学的用途。
三、问题导学法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导学法中的一种,问题导学法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老师传授变成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发现问题之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分析,从根本上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经过数次的问题研究之后,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运用于实际和生活之中。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新模式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也将极大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1.互动式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往往只通过书本进行知识的传授,方式也只停留在黑板和例题上。学生往往因为课堂的枯燥乏味而精力不集中。相比之下,问题导学法侧重于和同学的互动,主要包括:运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法等等。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由老师挑选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将问题分发给每位学生,确定研究方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对教学目的的理解。
2.生活结合式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问题导学法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与生活的结合,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停留在课本的高度,更多的是回到生活,结合生活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学科,其理解和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因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恐惧数学,厌倦数学。换之问题导学法,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实例从生活的角度解读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动手实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深化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也利于未来的实际运用。
3.提问式教学
单一的讲解教学枯燥而乏味,由于数学的题目讲解性,无法像语文一样朗读或者英语一样交流,这个特性带来的往往是学生的不耐心和缺乏学习热情。提问式教学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让老师在课堂上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解决前者的被动学习问题。
4.兴趣式教学
所谓兴趣式是指老师可以在课程前给学生提前提出一个探讨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一方面,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所学的知识梗概,初步熟悉知识结构,并以自己的能力进行问题的初步分析。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所在,避免了直接上课的手足无措,还可以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老师的讲解下解决并消化。另一方面,预习可能带来听课中的新领域,诸如发现新的问题角度,新的解题思路等等。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好的教授如果没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其课堂质量也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毫无意义。
五、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注意事项
1.问题难度适度
问题的难度应该适度,过于简单的问题缺乏挑战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问题的难度大到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那么问题的意义就不存在了。难度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业水平相适应,偶尔出一个难度偏大的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量,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但总体而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提出问题的难度对导学法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2.问题量适度
问题的数量应该适度,过多的问题会造成学生的负担,一旦负担超过了学生的程度量,可能会导致学生放弃问题的研究,带来问题导学法的前功尽弃。过少的问题相对的会导致学生的热情不足,也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总而言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之问题之根本。
3.讲问比例适度
实施问题导学法切忌一种教学模式:大块时间分割,也就是俗称的满堂,单纯的问虽然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过多的问题堆积和尚未解决。与之对应的是满堂讲,讲解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过多的讲解带来的必然是贪多嚼不烂的后果。笔者认为,适当的讲问结合是最完美的导学模型,给学生时间消化,给学生空间思考,保持讲问比例的平衡。
4.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
问题导学法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课程备案,一个好的问题提出可以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并学有所获。在这里重点提示问题的设置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性,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六、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活跃的课堂氛围,最大程度上增加课程的完成度,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瀛.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2:111-112.
[2]史中华,王平.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 电子制作,2015,12:184.
[3]孙庆. 高中“数学导学案”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经验谈[J]. 成功(教育),2013,07: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