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创新

2016-04-18 03:11陈牛则苏晓楠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

陈牛则 苏晓楠

摘 要 中学生干部活跃在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以及班级管理中,具有身份的双重性、产生的多样性和工作的义务性等特点。创新中学生干部制度,应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权责对称的管理体制,自主自治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中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制度 制度创新

中学生干部是指在学校正式组织中,担任领导或管理工作的中学生。以此区别非正式学生组织中自发产生的学生领袖,区别于担任学生领导与管理工作的教师。一般地,中学生干部主要包括班级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与共青团学生干部。中学生干部具有身份的双重性、产生的多样性、工作的义务性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当前中学生干部制度分析

所谓中学生干部制度,是指学生干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具体说就是中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的行为规范,也是学校进行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培养、考核及评价等环节的制度总称。

1.中学生干部制度的种类分析

按照中学生角色定位、工作性质和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章制度,另一类是学校内部制定颁发的规章制度。前者具有较为广泛的制约意义,如《学生守则》、《学生手册》、《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后者只在某一学校范围内发生制约作用,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原则上应涵盖学生干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干部的选拔制度、岗位职责、培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2.中学生干部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是强制性。中学生干部制度必须能规范学生干部的行为,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不对任何一位学生干部偏袒。学校在实施中学生干部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运用教育、法律、经济等手段保证实施。

二是科学性。科学的中学生干部制度,要求制度本身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所以中学生干部制度应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态度,形成一个科学体系。

三是民主性。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广大中学生及中学生干部的根本利益,尤其重要的是获得中学生及其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在制定的过程中,管理者要聆听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的意见,给予其自主协商洽谈的机会,使制度更具有认同性。在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和修改,使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民主监督的作用。这样才能牢牢贴近中学生及学生干部生活、学习及工作,以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能。

四是可行性。中学生干部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当地、当时和当事人的实际。由于现实的差异,同样的中学生干部制度在此校可行而另一个学校就不一定行得通。所以,中学生干部制度必须从学校办学宗旨,学生认知模式出发,要防止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五是稳定性。中学生干部制度依附于各学校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学生干部工作实际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学生干部履行职责的行动方向,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否则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师生管理上的无序。但稳定不等于一成不变,学生干部制度也应当随新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应将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

3.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变异分析

担任学生干部是一份荣誉。与以往相比,学生干部的荣誉色彩浓了许多,而且与荣誉挂钩的还有具体利益,对于中学生,可能关系到中考自主招生和大学自主招生与优惠政策,所以学生干部越来越吃香,或多或少使得学生干部形成一种变异现象。

学生干部的变异与当前教育的行政化关系密切。由于学校内,行政主导资源配置和评价,因此,负责行政的老师,手中就拥有了可以给学生干部的各种好处,对于中学生而言,这意味学生可以获得更多锻炼机会、表现机会。

二、中学生干部制度创新策略

1.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1)坚持学生为本的个体性价值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当学生干部,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优势和缺点,应扬长避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从“重使用”转变为“重发展”。

第二,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校是为学生教育服务的场所,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要“以生为中心”。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而不是帮助老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学生内心的声音,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完成任务,从“服从型”转变为“创造型”。

第三,学生自身也应树立新时期的角色意识。中学阶段,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发生冲突。中学生对周围世界有新的思考,渴望通过扮演各种角色逐渐认清自己,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此时,中学生容易盲目顺从,怀疑自我认识。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自我认识的信心,通过适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辅助中学生干部顺利地从“助手型”转变为“主体型”。

第四,在创新现代中学生干部制度时,不能忽视学生干部的特质和根本任务,要凸显学生干部制度对学生的发展性功能。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显然不是指对人的原始与野性的放任,而是在教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觉悟[1]。

(2)坚持学生干部制度的工具性价值

第一,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的开放性。推行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让广大学生积极支持参与,推进学生干部制度建设才是开放性原则的要求。中学生干部制度置于阳光下,有利于防止学生干部群体中滋生官本位思想,有利于学生干部铭记自己的权责,有利于广大师生更主动地参与民主监督。只有这样,中学生干部才能始终做好学生工作学习的开路人,班级学生工作的带头人,广大学生群众的贴心人。

第二,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形成的合法性。中学生干部制度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构建,培养学生干部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与中学生群体依法自治意识,鼓励广大学生实施民主管理,促进中学生干部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第三,坚持中学生干部制度的生态性。学校认识学生的具体性,即认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学生之间是相通而不同的,相互的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不可缺失的资源[2]。学生存在于不同的学生群体之中,学生群体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小生态环境,各自保持着独特性。其中,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反之亦然。所以,中学生干部制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实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

(3)坚持服务于学校与社会的社会化价值

中学生干部服务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不仅服务于学校,还服务于社会。服务社会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与建设者。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中学生管理的使命不单是辅助他们完成学业,还有促进学生发展成为优质公民的使命,从现代教育意义上,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2.完善学生干部管理体制

(1)健全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职能

根据学校组织结构和学生事务内容,学生管理的基本组织机构可分为共青团支部、学生会及班委会。

现代中学共青团支部应在学校团总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团总支部的思想指导方针,积极履行好育人职能、服务职能、文化建设职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途径。团支部的育人职能主要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这是由共青团政治属性所决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指导中学生升学与就业以及关注中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文化建设职能则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团支部应加强育人职能,不断扩大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深化服务职能,完善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升学与就业指导服务;推进文化建设职能,营造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会是在学校政教处统一领导下,依据相关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工作的学生组织。通过学生会,各班级、团支部成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加入学生会各部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会来源于学生,并代表广大学生群众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肩负着自我教育、贯彻落实各项学生制度的重任,更是带领全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领头羊。

班委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是班集体的骨干力量。一支优秀严谨的班委会队伍,有责任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有能力支撑班集体,给全班同学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生活,发展自己的特长。

(2)各级各类学生干部要权责对称

一方面,学生干部应明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职责,依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任务,以制度的准绳约束自身的言行,在学生大众面前起表率作用;另一方面,根据能级原则,学校应在学生干部制度中清晰地阐明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的职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权力和责任是对等关系,两者是孪生物。有责任而无权利,学生干部在履行职责时没有依托和保障;有权力但无责任,学生干部将如脱缰野马,肆意妄为,失去权力的约束和管制意义。各级各类学生干部要严格要求自身,在其位,谋其职,行其权,尽其责。避免上级权大责小、下级权小责大的失衡现象。

(3)各级各类学生干部之间要协调配合

学生团委支部是指引学生正确思想政治方向的组织,是学生思想精神上的领头羊;学生会是丰富学生生活的组织,是学生课余活动的领跑者;班委会是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建设特色班级的组织,是学生如影随行的贴心人。三者共同组成学生管理机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三者之间应明确自身职责与领导者,避免多头领导。学生干部也应避免一人多职,那样有时容易引起角色交叉混乱,职能不清,导致管理工作错乱,造成不良后果。

任何一位学生干部工作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即服务于学生大众。这是各级各类学生干部最根本的特点,活的灵魂。故其组织与组织,组织内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协调配合,理解支持。这不仅是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组织领导者的职责所在,亦是增强学生干部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为广大学生群众谋福利的动力所在。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在协调过程中应做到平等开放、分层负责、动态适应。

因此,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首先应树立交往沟通的平等观,不能因为其职位等级的高低排序而蔑视相对低层的干部,层级越高,职责越大,就更应该以身作则、谨言慎行,悉心听取各方意见。

3.创新中学生干部机制

(1)坚持自主选拔

中学生干部是学生大众的干部,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干部。中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应该结合学生干部工作特点,按照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目标来制定。共青团领导、班主任代表及现任学生干部代表组成选拔小组,制定学生干部选拔的标准、方式及程序,并获得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第一,将学生干部素质放到首要位置。学生干部从群众中来,终究要在学生群众中发挥其作用,良好的品行能使学生群众信服。其次,优秀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是中学生干部自主选拔又一重要标准。优秀的文化素养并不仅仅是指学科成绩优异,还应该涉猎日常生活其他知识,注重自身人格修养。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干部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带动其他学生,增强其所在组织的凝聚力,推进各项学生工作进展。

第二,将灵活多样的选拔方式结合起来。中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任命式、选举式、轮换式、组阁式等。每所学校和班级可根据各年级、班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主选择选拔学生干部方式。传统的任命式,即不顾其他学生的意见,由老师钦点学生干部应被淘汰。只有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老师才有权在尊重大多数学生意见下暂时任命干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团委学生干部还是班级学生干部,应由学生群众民主选拔全体正式干部,若符合标准的干部人数较多,可以只选举几位核心的干部,其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选用其他干部,或实行轮换制,按得票数的高低排名顺序分学期任用学生干部。中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和结果都应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防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各自利益需求相互利用,徇私舞弊,做出违背师生道德,损害其他师生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2)加强个性培养

中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干部质量,实现学生管理目标的关键。每一位学生都是具体的、独特的,都需要按照其自身特点培养,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社会转型时期对各具特色人才的需要。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渴望脱离家长和老师的管束,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因此,学生干部管理者应该培养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将其纳入激励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强化学生干部的责任感;举办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尝试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扩大干部的视野,促进开拓创新。

毋庸置疑,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工作任务是为了锻炼中学生的处事能力以及满足学生个体其他成长需要。学生干部不能将工作当成借口,荒废学业。干部管理者要辅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根据干部的不同工作能力,委派的工作量以及难易程度应适当,不能过多影响其学习质量。对于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管理者应该分步放开手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培养其独立的工作能力。面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干部,管理者应该先“扶着走”,帮助其分析客观环境及工作任务,一起承担责任,削减新干部的紧张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炼后,管理者应对干部采取“领着走”策略,鼓励其对工作任务做出设想,对欠妥之处进行指正。当学生干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管理者应该主动放手,并充分信任他们,培养其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及管理能力,自身则充当咨询者,监督者角色。

(3)强化互动考评

中学生干部的考评是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评价,是中学生干部制度的重要内容。学生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是否正确,培养是否科学,管理是否有效,要靠评价进行反馈。相对于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激励等方面,往往忽视对学生干部的评价,或者评价的方式大多是学生管理者单方面的拍板,评价过程也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该制定科学、多元化的学生干部考评体系。

首先,考评标准多元化。考评的标准应该依据干部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遵循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差异性以及可测性原则设立。考评指标可以从干部业务流程分析,管理者经验总结,学生专题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面提取,切忌按传统的一刀切方式制定标准,应综合考虑干部的个性差异、岗位职责、环境、学习负担等因素,建立科学多元的考评指标。

其次,考评方法多元化。考评方法应符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期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学生干部的考评要以其目标和行为做导向,应在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改正。建立自我考核法、关键事法、面谈考核法、行为观察评价法等多样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干部的差异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考评者在考评过程中出现的光环效应、近期效应和定势反应等偏差,提高考评质量。

再次,考评主体多元化。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干部,不能只根据干部管理者的言辞,也不应全由学生群众说了算。学生干部的考评权重比例要合理,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学生自评,也要强化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包括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学生群众之间的互动,尤其要重视学生群众的评价。

(4)培养自治意识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所谓自治,即一所学校根据国家宪法及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对学校内部事务享有决定权,进行自我管理。中学生正处于个体黄金发展阶段,其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却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实现完全自治。基于中学生特点,自治成为学生自发的一种倾向,但其具有个体性、零散性、盲目性,有时可能出现偏激行动。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治意识,一方面,为其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自治提供环境与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和挖掘学生管理资源,以便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在干部岗位上锻炼,培养其民主参与、团体意识,实现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培根.教育最高目的是学生自由发展[BD/OL].千秋业教育顾问网,2012-07-27.

[2]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探析电子商务企业薪酬管理创新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