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省庐州农耕文化园为例
唐 菲,丁增成,金笑龙,史 丹,任 杰,刘祚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工程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地域文化在休闲农业园规划中的设计和表达研究
——以安徽省庐州农耕文化园为例
唐菲,丁增成,金笑龙,史丹,任杰,刘祚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工程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本文以合肥郊区一处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规划设计的实例,以点带面地对地域文化在类似的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在外来文化入侵不可避免的现状下,如果能对本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在设计中的关系进行适当的整合,遵循以本土文化为先的原则下,可以达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融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地域文化;现代文明;外来文化
0引言
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的演变、交融及结合,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空间上形成了不同丰富多彩的区域特色文化景观[1]。
近年来,随着城市进程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外来文化的干扰,导致传统文化特色正逐渐消退,造成地方和乡村文化景观缺失和文化景观趋同,“千城一面,千村一貌”的现象十分严重,城、乡景观建设的文化特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能否“和谐相融” 是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大难点[2]。
1地域文化与乡村空间规划的关系
1.1地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李敬敏指出“地域文化”即一种区域文化,是以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为标志形成的地方性文化,是我国各种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领域[3]。地域文化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和思维习惯。王云才在总结了各地文化景观,特点区域的文化,是人类活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区域内的建筑、土地的利用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1,4]。
传统的地域文化景观是指导我国地域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5]。地域文化为一个区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历史、社会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指导[6]。当下,地域文化的价值应该构建出具有现代思潮及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在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进行的现代农业园规划设计,其地方特色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地域文化也才能实现发展与应用[2-7]。
1.2地域文化对于乡村规划设计的必要和急迫性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由地域文化精髓注入的规划设计,其文化特色才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规划和设计也能摆脱空间设计的沉闷,散发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发展和创新[8]。
目前,建设美丽乡村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一部分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条件逐渐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农村日益表现出“类城镇化”的趋势,一些新建的美丽乡村,很难找到“地域文化符号”的象征。农村越来越城市化,一些优秀的农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那些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正在被隔断和摒弃[9]。
2地域文化元素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的表达
在如今文化渗透、融合的时代,缺少文化就等于缺少精髓。一个地区的饮食、建筑、信仰以及方言,都是乡村空间设计的研究基础[10]。
合肥,自古称为庐州,位于安徽省中部,介于长江流域以北和淮河以南,现代庐州则是南北方的结合,故其民间风俗,淳朴似皖北,而精细似皖南气质[11]。安徽庐州农耕文化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双墩镇,是一个城郊型的美丽乡村农业园。笔者将地域特色突出体现于其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以及景观设计中,再现老庐州的民俗、风情和文化[12]。
2.1功能定位
安徽庐州农耕文化园总规划面积5000亩(不含水面)。各功能区(详见表1)之间以表现传统文化元素为背景,以现代科技力量为轴线的串联方式进行规划布局,营造出富有合肥地域风情特色的空间,展现“庐州人家”的精神价值与亲和力。
农耕文化园通过农业文化体验的方式重现传统的农耕生活和展示现代农业文明,将传统的田园风光与现代科技农业融为一体,实现科技示范、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13],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如图1)。
表1 功能分区列表
图1 功能布局图
2.2产业定位
作为合肥城郊的一处农业观光、体验文化园,园区的产业定位除了要满足文化特色之外还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需要以统一的品牌形象和文化特色进行打造。以文化创意、特色旅游、娱乐经济、文化教育的广泛合作和嵌入式发展的方式,共同实现都市人的减压和全民健康的需求[14-15]。
本项目以农耕文化体验、园林文化交流、现代农业科技以及水上世界四大主题板块(如图2)进行产业定位,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园林艺术产品、设施园艺、有机水果、水产以及观光休闲等相关产业。打造一个能够实现:园艺农耕、创新体验;蔬果采摘、回归田园;休闲垂钓、渔舟唱晚;修身养性、恬淡致远的现代庐州农耕文化园。
图2 板块分布
2.3景观规划
景观的规划是最能直接展现地域文化元素的途径之一。体现在自然景观、建筑、小品、植物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等的具体设计上[16](详见图3)。
图3 景观布局分析
2.3.1地域文化在建筑上的设计表现
园区主体建筑——农耕文化馆位于农业文化博览区内,这里是全园的入口,更是园区对外展示的窗口。建筑形式以明清时期的合肥建筑、历史地标和文化产品来体现。通过木雕、石材、灯光和玻璃等元素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2.3.2地域文化在小品上的表现
沿园区主入口设计农耕雕塑绿廊,对农业科技博览馆进行有机的补充。雕塑、壁画、微缩景观依农业科技发展为主线,农耕文化变迁为辅线,穿插分布于花丛和林间,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设计形式展示本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演进轨迹和的农耕文化发展的变迁,同时展示安徽的地理、历史、名人故事和传说。
2.3.3地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上的表现
以保存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目的,将安徽省比较有名的地方戏剧:徽剧、黄梅戏、庐剧、花鼓灯等通过小品雕塑或者声光电影、多媒体播放、民俗文化情景剧、戏曲舞台等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增加游人互动模式,展示安徽的地域人文风情、民俗等非物质文化。
2.3.4地域文化在植物设计上的表达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春日复苏的草地,夏日娇嫩的荷花,秋日映红的秋叶,冬日银素的林木,四级变换的植物景观与农民的劳作是构成乡村景观最直接的元素。
作为一个农耕文化体验园区,在保存和弘扬传统地域文化的前提下,还需要增加一些能够吸人眼球的亮点来增加游客量。故设计中笔者适量的引用了一些外来优秀的园林景观植物,创造一个现代园林文化交流的区域。
(1)田园乡情:以乡土植物作为背景,结合农业园内的原始的地形风貌,并结合农耕体验,营造出具有庐州地域特色的自然田园风貌景观。
(2)海棠花坞:选取中国传统的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和在本地种植良好的北美海棠品种:“红宝石”,“炫丽”、“高原之火”、“钻石”、“道格”等作为园内的主景树种。建筑以徽派建筑为主体,简约、灵巧,青灰色的建筑外观与海棠的鲜艳亮丽形成鲜明对比。
(3)玉兰湾:栽植木兰科的植物,如: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含笑、拟单性木兰等,其中广玉兰是合肥的市树。木兰科植物从树姿到花形皆美。玉兰不叶而放花于春,盛花若雪涛落玉,莹洁清香,蔚为奇观。玉兰与中国传统民俗紧密相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传统特色的树种之一。
(4)红树林:以中国红枫、元宝枫为主基调树种,配置北美红枫、日本红枫成片栽植,构成秋季色叶景观林。林下空间建植草坪、花卉,布置木凳和蜿蜒的林下步道,引导游人在红叶密林、水景、河岸间穿越,增强景观的可达性和参与性,构成动态舒展的滨水森林景观。
(5)岸上樱花:樱花选用适宜在本地栽植的晚樱,依照自然地势成片栽植,花开时节,樱花重重叠叠形成花海,观“朝樱”,品“夜樱”。建筑——茶社,参照日式茶庭的模式,建设一个现代农家庭院,将茶道文化、礼仪融入其中,打造一个幽静的品茶赏樱之地。
(5)香薰乐园:以本地的桂花品种作为主背景植物,配置玫瑰和香草[17](迷迭香、薄荷、薰衣草、紫苏)花海。香草植物的香气不仅可以改善空气环境,丰富城市的嗅觉景观,还可以起到保健、杀菌和缓解疲劳的作用[18]。国内园林绿化在香薰植物的应用上多以木本为主,草本香草类植物应用很少。“香草植物专类园”、“植物保健绿地”等在国内目前的园林建设中很少能得以见之[19]。笔者借安徽庐州农耕文化园这一规划设计,将“保健型绿地”的概念引入其中,希望能在园中为游人提供一个利用植物芳香气息缓解身心疲劳的场所。
3讨论
众所周知,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再也不可能有一种文化独霸一方。“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未来的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大家庭[20]。无论是本土地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其本身都是一种民族文化,作为既存的现实文化,都是和谐文化构建客观存在的形态。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的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必要的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当前,在我国的城乡建设中,都存在着如何处理外来文化、现代文明以及本土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是任何一个规划设计都应遵循和参照的“本”,不等同于与外来文化元素的完全隔绝,推崇传统地域文化不等同于闭门造车。正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是为了“借鉴和创新”。面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不用,也不能全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元素,接受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不仅不会中断一个区域的本土文化和传统,还能大大地促进地域文化更好地发展,更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1):18-24,51
2王华英.论地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湖南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6):87-88.
3李敬敏.全球一体化中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53-56.
4王云才.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J].建筑学报,2009,(12):94-96.
5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90-96.
6温斐斐.浅谈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J].科学之友, 2011,(5):155-157.
7杨大蓉.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6):65-69
8蒋卫平.地域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问设计中的运用——以湘西侗乡人家餐厅的室内装饰设计为例[J].艺术百家,2012,(z1):108-111.
9于晓森.农业相关要素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10陈英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11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40-244.
12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5(2):90-94.
13夏尊知,李静.地域文化指导下的高速公路绿化设计——以合肥市新桥机场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方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88-13589 +13593.
14姜锴,徐兆云.融合文化元素 建设“美丽乡村”[J].新农村,2011,(11):8-11.
15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16杨洁,杜娟,周佳.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2):44-47.
17李颖.芳香植物的保健功能[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2):20-23.
18冯丽,颜兵文.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热带生物学报,2010,1(3):261-264.
19刘志强,屠苏莉,黄勇.华东地区芳香植物及其园林应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17(1):60-66.
20叶金培.全球化与中国景观文化[J].广东园林,2003,(4):3-7.
The Study of Design and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Rural Leisure Agricultural Garden Programming—— A Case of the LuZhou Agriculture Cultural Garden in Anhui Province
TANG Fei,DING Zengcheng,JIN Xiaolong,Shi Dan,REN Jie,LIU Zuoju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planning programming of one agriculture cultural garden in suburb of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nd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similar rural planning programming from point to area. In the presence of the inevitable cultural invasion, the native culture,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foreign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f we follow the "native culturefirst" principle , the goal of harmon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nativ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garde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regional culture; modern civilization; foreig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731.6,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382(2016)01-106-05
DOI:10.11921/j.issn.2095-8382.20160122
作者简介:唐菲(1978-),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及相关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15BAL01B0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宏观农业项目(14A1340)
收稿日期: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