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碧玲
(宁德第一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翻转课堂中的互动与目标达成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课例研究
卓碧玲
(宁德第一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其新体现在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外,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课堂。课堂互动研讨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本文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课例,借助课堂观察手段,研究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从而把握好课堂互动研讨的演绎,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翻转课堂;互动研讨;目标达成;课例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如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释疑解惑、总结提升,实现教学成效的最大化,是翻转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必然成为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研究的问题。本文仅以笔者执教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课例,在高一年级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总结经验以引导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合生本教育的理念。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互助合作的过程。翻转课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知识学习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内。
1.自主学习,问题反馈
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堂检测或汇报学习成果或QQ群线上互动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制作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围绕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政协的性质、职能这两个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确定三维目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自觉拥护这一政治制度。
2.互动研讨,交流展示
创设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研讨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课前自主预学以及问题反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同时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疑惑点。选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形成的程序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紧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战略布局,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两个情境,分别设置两个探究问题,“分析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为什么要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课堂检测,拓展提升
如何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检测是重要的评价工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疑惑点,针对性地编制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还可以通过互动研讨环节中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拓展提升,构建知识体系。
作为课例研究,第一节课后研讨活动主要从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问题的设置上直接点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第二节课针对问题做了调整,教学有效性会更高些。通过两节课的观测研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目标的精准度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过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低达不到教学目的。
2.问题的难易度
问题能否引发学生思考,是否让学生有话可说。若问题太难,指向不明确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从何思考。太简单则无法激起思考的兴趣。
3.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交流讨论是否充分,参与讨论、展示的人数的多少,交流讨论是否有效,对问题探究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否得到激活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4.情境的关联度
情境材料是否切合教学的主题,扣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重热点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是否承载知识内容,提供的信息是否明确,与探究问题是否有关联,能否从情境中生成教学问题。
此外,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能否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思维,起到点化、启智的作用,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适时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有效地把握课堂生成的问题,抓住教学契机,及时进行点拨指导,或释疑解惑,或交流讨论,同时灵活处理预设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适时释疑解惑点拨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发展,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课例观察结果表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展示都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热情,对预设的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1.合理调控互动时间
学生完成课堂检测及讨论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如问题反馈和课堂检测都要控制在4分钟内,即使学生没有完成,不必等学生完成后再交流,限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也是反映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时间也要控制,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拨指导要尽量简明精炼,直击关键,不做简单重复,做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
2.有效设置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设置的难度要求适宜,不做深挖和拓展。由于本框教学内容较多,有预设的问题,还有课堂生成的问题,如学生把民主党派等同于政协,情境材料中呈现的是民主党派参政,有学习小组归纳为政协参政议政。围绕教学目标,第一课时设置探究问题一: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这样设题,一是让学生明确知识范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第六课的课题,知识点包括三个框题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前面一、二两框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知识体系。运用中国共产党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一般程序之情境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这个问题涵盖的知识点太多了,从实际教学时间看,本节课的教学显得仓促。因此,对教学问题的设置,解决本框问题即可,不要系统复习前面所学内容。鉴于此,第二课时对探究一的问题仅从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的角度进行探究,围绕本框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对于政党制度的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放到单元复习课中进行,从而有效达成本框教学目标。
3.恰当处理教学关系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真正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互动交流环节,点拨提升,尤其是对问题的拓展、延伸,要讲得多。教学中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把握。无形中会拔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二的问题,笔者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研讨这个问题时深挖了教材,从知识内在的深层联系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政协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联想到发挥政协作用能更好地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从政协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的知识层面思考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虽然符合思维特点,但对于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来说从这个层面思考问题有难度,因此造成引导点拨时讲得太多。第二课时对这个问题的教学仅联系到运用政协的职能、政协性质及意义三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这个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课堂仅止于此,既可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展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
通过这个课例研究,我们逐步明确翻转课堂背景下,教师应着力围绕重难疑点的确定,情境材料的选取,探究问题的设置,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交流展示的引导点拨等活动的组织,设计好课堂互动环节,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赵卫兵.翻转课堂,助推教育改革的新亮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2]汪璐璐,朱锦涛,李洁.翻转课堂:让自主学习向更深处漫溯——第十一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参赛手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3]崔允漷,沈毅,吴江林,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