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6-04-17 04:23:06谢小惠王神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畲族民族团结民俗

谢小惠 王神华 丁 一

(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5000)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谢小惠王神华丁一

(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5000)

笔者学校是与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校,一直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本校的重要使命。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发挥初中语文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育途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途径;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观逐步趋于成形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是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1]《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指出:“学校是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对于少数民族生比例占绝大多数的民族中学来说,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学校必须要落实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民族团结教育尚未引起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对学生最后选拔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核,而民族团结教育在语文试卷中并没有明显体现,因而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民族团结教育,甚至认为这是政治教师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这几年较长一段时间实践与探索,笔者以《纲要》为指导,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要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少数民族生占多数的民族学校,学校时刻不忘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内容教育学生。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为载体,利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民族团结教育因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从教材中有意识的挖掘出直接或间接包含其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并进一步以初中语文课标为依据,预设三维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1.引导学生领略我国民族地区的优美风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介绍罗布泊过去是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仙湖;《云南的歌会》中用许多笔墨描写在山野漫歌时,一路的风光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各种山鸟呼朋唤”,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这些课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民族地区优美风光无限热爱赞美之情,激发了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初步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1)物质风俗:是广大人民在不断重复创造和消费各种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进行的,具有一定模式性的民间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一种形式。[2]

如《少年闰土》中“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对活泼可爱少年润土所描绘的服饰民俗;《社戏》中,让“迅哥儿”念念不忘的“年规戏”的技艺民俗;《安塞腰鼓》中年轻后生在壮阔地黄土高原上所展示的那豪迈的舞姿、震天动地的鼓声,诠释了西北农民朴素而豪放、坚强而乐观生活的民族性格;还有沈从文的充满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的《云南的歌会》;冰心的流溢着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的异国文化风情的《观舞记》;冯骥才讲述民间艺人逸事的《泥人张》,萧乾的描绘街头商贩的《吆喝》等。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我国富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物质风俗。

同时笔者也不失时机的向同学们介绍本土民族畲族的物质民俗,例如①畲族居住民俗:畲族清代以前的古住房大多是用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俗称为“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最大特点是四面通风,呈“介”字形。②畲族饮食民俗:向同学们介绍传统节日“三月三”中节日特色食品,如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③畲族的传统服饰:畲族的传统服装多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已手工纺织的麻布。服饰具有较鲜明的民族风格,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加强对本土物质风俗介绍,从而使同学们增添对本民族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社会风俗:是人们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相处过程而形成的某种社会关系的风俗,它涉及到从个人到家庭、从家族到乡里、由民族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交往、结合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2]

在语文教材中就涉及诸多社会风俗:

①礼仪民俗。如课文《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良西向侍”。看似简单,却涉及古代座位尊卑排列,整个座次的安排严格按古代室内礼仪形式,以东面方向为尊,其次是南面方向和北面方向,最卑的是西面方向。

②岁时节日民俗。从元日到除夕一年四时,各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让学生回味过年的喜庆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让学生“亲见”元宵观灯的神奇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让学生回味清明的落寞与凄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体会在异乡过重阳节的孤独。

由课内教材向课外延伸,重点向学生们介绍畲族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三月三”。三月初三是畲族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乌饭节。传说在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抗击唐朝官兵的围剿,由于当时粮食紧缺就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初三这天突围成功,并连战连捷。畲民为了纪念此事,在每年三月初三都要贴春联、吃乌米饭、集会对歌。让畲族学生有意识的去传承令畲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

(3)精神民俗:精神民俗,是有关意识形态方面发展的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民俗。[2]这其中就包括信仰民俗,如《祝福》中鲁四爷他们认为祥林嫂因为寡而又嫁,嫁而再寡,是个不吉利的“扫帚星”,不让她参与与祭祀有关的任何活动。《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很多规则:为了来年有好兆头,除夕夜晚必须在床头放福橘,大年初一一大早起床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的吉利话,并吃掉床头放的橘子,预示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对死了的人只能说老掉了;生完孩子作月子的人的房间是不能进去;用来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不能钻过去的等等。

而本土畲族传统民俗中也有许多生活禁忌,如畲民很忌讳被称为“畲客”,尤忌称“畲客仔”或“畲客婆”,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蔑称;新娘出嫁当天,公婆不能见媳妇。婚嫁当天路途中要携带小包的桂圆,如果在路上遇到孕妇时要撒出桂圆,以避免血光之灾;孕妇卧房忌翻动或钉钉子,担心惊动了孕妇胎气;亲朋好友间赠送礼物忌送单数;忌用单手捧茶迎宾;忌用筷子打猫等。

可见,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生活中蕴涵着的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因素,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过程。语文课程中通过民俗文化认同教育唤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及地域的认知,进而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

(二)以现代化教学技术为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本校是少数民族学校,在学校管理层努力下,学校教师对本校少数民族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大家都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完成对学生这方面的渗透教育,但成效欠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经过这段时间观察和研究,发现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课堂上教师说教占用的时间过多,只是注重灌输式传授这方面知识,而往往忽略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不能很大程度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手段要有一定创新,用不同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主要把电脑、多媒体课件、影音文件等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新颖多元化,语文教学方式的丰富多样化。

例如,在讲授《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文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让云南少数民族对歌的热闹场景再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笔者让本班的畲族学生现场唱一首本土民族畲歌。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去怀着探索精神去领略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和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学生也逐浙明白了中化民族大家庭的璀璨文化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课后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加深对各民族间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其他各民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笔者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学生在自己的表演过程中,能更真切的感受到当一个国家面临亡国时,法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国家民族的那份热爱、对本国语言的那份真切的喜爱,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并时刻提醒他们,别忘了要去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没有文字只有畲语的这种特殊易失传的本民族语言,要让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焕发奇光异彩。

二、将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纲要》还进一步指出,不但要把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好,同时也要有效地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上走进学生生活。[3]根据笔者学校多为畲族生的实际情况,本校积极采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因地制宜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并对激发他们的民族团结情感和增强对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推进作用。

(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园物质文化

让学生一起参加到学校具有浓郁畲族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来。例如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各样教学设备。校园中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也为学校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开拓了广阔的视野。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环境,营造民族文化教育的特定情境。组织学生在班级和校园内开设古诗文园地,并让学生自己精选古代文化作品,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校的墙壁、楼梯转弯或报栏展现出来。学生置身在这充满传统民族文化古韵的环境中,自然会感受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

(二)走出课堂积极参加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还安排了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①笔者为学生举办了《畲族风情——宁德市民族中学畲族文化风俗》民俗讲座。②组织学生参加多项传承民族文化的民俗活动。例如参加福安当地和本校举办的有关畲族民俗特色的“三月三”节日庆典活动、传统畲族体育竞技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民俗风情,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③与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相结合,让学生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回家乡了解丰富的民俗风情,并写出调查报告,写出有关感受。④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畲族文化简说》,将本土教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收集畲族民歌。本土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多已流失无传,至今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多篇。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长篇叙事诗歌,这些民歌一般是追溯本民族来源、如何迁徙和相关历史大事的;也有极富艺术魅力的杂歌,主要是歌颂劳动生活和烂漫爱情的;还有小说歌,主要取材于汉族的章回小说、民间神话故事、唱本评话等而改编成的,例如较著名的是《畲族高皇歌》就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的有关历史传说的山歌;还有畲民引以为豪的对歌形式等等。

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这些丰富多彩的本土民俗生活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民族风俗民情的兴趣,以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塑造学生的人格;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都能起到了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之总结反思

笔者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究与实践,认为发挥初中语文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育途径。

语文积淀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土的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处处留心,充分利用本土地域文化优势,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去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高春梅.民族学校文化传承的境遇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8(6).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段锡民,陈晓娜.让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走进生活[J].中国民族教育,2012(1).

(责任编辑:石修银)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FJJK14-44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畲族民族团结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心声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