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该不该排斥手机的“加盟”
——对当下中小学手机管理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2016-04-17 00:13:36田舜龙漳州市第三中学福建漳州363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手机学校管理中小学

田舜龙(漳州市第三中学,福建漳州363000)



中小学该不该排斥手机的“加盟”
——对当下中小学手机管理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田舜龙
(漳州市第三中学,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中小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单纯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机只是工具,管理使用手机的人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学校管理手机时,必须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视角,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应排斥手机的加盟。学校须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正确区分手机带来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学校管理;中小学;手机

当下,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这样形象地描述:“地球缺了谁都会转,人类缺了手机便寸步难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与外界接触的社会活动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手机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毛孔处,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中小学校园。手机入侵中小学校园,给中小学校的管理带来极为严峻的考验。

一、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禁不禁

关于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禁不禁的争议由来已久,学校倾向于说“禁”,学生倾向于说“不禁”。“禁”与“不禁”,似乎各有道理。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管理者有必要参考单舒平先生等人在《中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否使用手机与中学生成绩好坏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应以更科学、更人性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的根结所在。

北京市妇联发布的《2013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与消费状况》显示,4到6岁的儿童上网比例超过50%,而13岁以上的学生上网比例达到90%以上。2015年11月,笔者针对漳州市区中小学生手机上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十分令人担忧:在校中小学生,约61.2%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拥有手机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比例高达98.4%,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为97.3%。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尽管只过去3年时间,但在校中小学生手机的拥有率和使用率,均出现明显的上升态势。

2016年2月,笔者就“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禁不禁”这一问题,再次在漳州三中做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带没带手机进校园”项,有手机的受访者99.2%带手机进校园。在“手机对学习产生影响偏正面还是负面”项,97.7%的受访者认为偏负面。在“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禁不禁”项,教师和部分家长倾向于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51.7%的受访者支持禁止学生用智能手机;全部受访者中35.2%不支持,13.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而高达99.1%的受访学生认为带手机进入校园不应受到干涉。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学校禁不禁带手机,99.1%的受访者带手机进校园。面对这样的现状,讨论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禁不禁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尽管学校与学生都意识到,当前学生使用手机的影响偏负面,但必须承认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可逆转。现在,禁止手机进校园,与当年大禹之父鯀用“堵”的方式治理黄河如出一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学校管理者必须承认,手机进校园是社会发展不可逆的现象,“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正确看待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姚计海先生在《国外中小学手机管理制度的分析及思考》中指出:“简单化的禁止令以及只重视约束性的教育,与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个性心理需要与愿望的‘传统型’德育方式有关。”[2]中小学校不是“化外之地”,也不是“真空地带”,单纯用“禁”的招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使用手机问题。

首先,手机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并非洪水猛兽、妖魔鬼怪。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手机既方便中小学生与家长第一时间联系,也便于中小学生之间跨空间的、私密性的交流。此外,智能手机连接网络,打开了中小学生与外面世界的通道,便于中小学生接受丰富的信息资源。无视手机在中小学生成长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而因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可能出现的问题禁止手机进校园,有因噎废食之嫌。

其次,手机只是工具,工具本身无对错。张桐先生等人在“手机对我国学生生活的影响”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手机的问题主要在手上。[3]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比如攀比、偷盗、诈骗、上瘾、作弊等。但不能否认的是,即便学生没有手机,也会因其他原因引发攀比等上述问题。中小学管理者担心学生使用手机出现新问题,禁止中小学生接触手机,与有人用刀杀了人,法院判定“刀有罪,所有人不许用刀”一样滑稽。管理好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什么情况下能使用手机怎样使用手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最后,中小学校有权利管理学生的手机,要敢管,管到位,在管理上有所作为。《教育法》第43条第4款规定:“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违反校规校纪者将受到相应的处分。”中小学生什么时候买手机,买什么品牌的手机,学校无权干涉。但是,中小学校有权管理学生在校期间什么情况下能使用手机怎样使用手机,不遵守将会遭受怎样的处罚。中小学校管理手机时,必须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视角,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让手机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效工具

在诸多的电子产品中,手机以其普及率广、智能化高、使用便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青睐。李彤先生在《试探对中学生校园使用手机加强管理的策略》中强调:“学生使用手机管理不当对未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以往的游戏机、网络。”[4]如何让手机成为教育阵地的有力同盟军,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

其一,德育上,可以将手机定位为情感交流的工具,培养当代中小学生的情商。手机通话不受时空限制,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逢年过节时给家人、亲戚、师长等通通电话,联系情谊。手机信息具有成本低廉、可保存编辑、较强互动参与性等优势,沟通颇具个性化和娱乐化,中小学校可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感恩短信编辑比赛”“好人好事”投票活动等,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其二,智育上,可以将手机定位为移动学习的终端,推动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升级。随着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将来,中小学生将不仅仅是坐在教室学习,或是“坐在电脑前学习”,而完全有可能拿着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中小学校管理者要做的是,加快课程建设进程,开设更多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网络信号的强化,Wifi的普及,QQ、微信、博客等平台的技术升级,让中小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其三,操作上,可以将手机定位为培训的平台,全方位培养充满正能量的当代中小学生。教育部门可以开发富有动感、交互性强的音频等,让中小学生通过手机登录,接受高效培训。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举办手机文学比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建立学校的公众微信平台,引导中小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社会、国家的相关信息。

总之,在“网吧进校园”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校手机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应排斥手机的加盟,学校须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正确区分手机带来的双重效应,加强管理,为校园手机族戴上合适的“紧箍咒”。

参考文献:

[1]单舒平,随雯茜,程诚.中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

[2]姚计海.国外中小学手机管理制度的分析及思考[N].人民教育,2013-05-03.

[3]张桐,高磊.手机对我国学生生活的影响研究[J].移动通信,2008(15).

[4]李彤.试探对中学生校园使用手机加强管理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3(1).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手机学校管理中小学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09:42:53
例谈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5:31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7:52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2:16
国内有关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综述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07:53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20:31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