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珍(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独具匠心 练写有方
黄素珍
(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福建 三明365000)
课堂小练笔融读写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时机,从文本出发,立足情节空白点,关注拓展延伸点,抓住语言训练点,捕捉思辩争议点,紧扣情感共鸣点精心设练,有效练写,提高教学的效益。
小练笔;练写点;读写结合;有效练写
对语文教学而言,阅读与写作是两大训练重点,彼此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读写相结合问题备受重视。[1]课堂小练笔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已然成为语文课堂的宠儿。那么,在阅读教学进程中,如何把握时机,找准练写点,让课堂小练笔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文本出发,立足情节空白点,关注拓展延伸点,抓住语言训练点,捕捉思辩争议点,紧扣情感共鸣点进行有效练写。
丰子恺先生说:“空,然后有生气。”其实,许多精彩的文章与绘画艺术一样也常留有“空白”。[2]尤其是语言精炼的经典佳作,存在的空白点更多。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意犹未尽,待读者阅读时,依托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将其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使文本情节不断得到扩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正是课堂练笔的好落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教材中的这些空白点,并将其转化为表达练写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进行练笔,去挖掘、拓展、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从而达到练写和阅读的完美结合,起到优化课堂之效。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父亲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6个小时,挖掘难度之大,时间之长,他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辛劳和伤痛。可是文中对于挖掘的过程,作者只关注了父亲的动作和外貌两个方面,简单地写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用什么挖?怎样挖?碰到了什么困难和危险?是怎么克服的?内心想的是什么?……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挖掘拓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品读的基础上,插播哀伤的音乐和一组地震图片,让学生联系画面,展开思考、想象,写一写挖掘场面,具体呈现36小时里父亲的行动和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补白练笔,既丰厚了人物内心,推动了故事在学生心理世界的演绎,又深化了学生对父爱和父子情深的形象感知,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材中有些课文有时为了给读者创设悬念,引发遐想,语言戛然而止,结尾常常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这样的文章也恰恰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拓展延伸的空间,是进行课堂练笔的好时机。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的情节,基于文章的思想,对未知的情节或结局进行合理的推想,化悬念为练笔点,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地续写,让文章中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内容更加丰满生动,让文章故事结局更加多样化。
例如《穷人》一文,在桑娜告诉渔夫西蒙的两个孩子已经被她抱回家部分就停止了。其实,故事并没有结束,其情节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桑娜和渔夫会怎样对待这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与桑娜的五个孩子相处得怎样?他们的生活该怎样过下去?孩子长大后将如何报答桑娜和渔夫……一系列的问题,都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创造,把故事续编下去,进一步刻画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不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也巩固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读和写双丰收。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很多经典和精彩的语段,其语言结构、表达的方法和构段方法值得学习效仿。而且,小学生年龄不大,各方面的积累有限,仿写正是训练孩子表达的一种重要方法。[3]教师要潜心会文,挖掘文本精彩之处,紧抓不放,有意识地把其做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做为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激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感悟表达方法,迁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
例如《匆匆》一文,朱自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时光匆匆这一特点,呈现出许多精彩语段。其中“洗手的时候,日子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作者从生活细节入手,把日子当作生命个体来写,结构形式一致,节奏整齐,用诗意化的语言生动展示了日子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来去匆匆,读着琅琅上口,富有感染力。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练笔点,先将句子转换成诗的形式,让长短句错落有致;然后,通过多形式读,品味句中语言的美,发现其表达的精妙之处,感悟表达效果;最后,营造语言实践运用的舞台,拓展迁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朱自清这样的写法,写一写日常生活中时间是怎样从自己身边溜走的。这样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既升华阅读的情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形式,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技巧的内化。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一些问题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分歧,意见不统一。有时甚至连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都有可能因见解不同而产生争论。争论反映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件好事,应该给予鼓励。因而,对学生的多元理解,教师首先应当予以尊重,但不可放任自流,必需加以引导,拨“乱”反“正”,言之有理才可。同时,教师更要适时设辩,辩中设练,让学生理清思绪,读中辩写,锤炼语言。
如《中彩那天》一文,父亲帮好友库伯捎的一张彩票中了奖,面对极具诱惑的奔驰汽车,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抉择的难题,是留下给自己用,还是还给好友呢?父亲的心情一定非常矛盾。这就是小练笔的切入点。教学时可先引导讨论:如果你是父亲,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顺势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阐述理由,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一个道德范畴中难以抉择的问题在学生们的唇枪舌剑中得到了具体形象的再现,同时诚信远比财富更宝贵这一道理也在学生们的内心刻下了烙印。最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辩论中的阐述,以“抉择”为主题进行练笔,写下父亲的矛盾心理,从而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真实而又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一些文本不仅语言独具魅力,人文思想也特别丰富。一个个富有真情实感的故事,向学生传达着动人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操。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潜心阅读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当学生陶醉于文本,内心情感不断积蓄,不断升温,迫切想要一吐为快时,就是进行课堂小练笔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应及时搭建倾吐平台,学生便能尽情地驰骋于语言文字中,用手中的笔抒发真情,妙笔生花,写出一个个精彩的小片断。
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文,前四个小节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种种不安宁,通过反复读悟,学生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内心充满了对战争厌恶、愤慨之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五小节的学习,学生心中那份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祈盼一下子就被激起了,瞬间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时教师趁热打铁,顺势让学生仿照本小节用真情写一写自己的愿望。课堂的亮点随即产生,孩子们纷纷敞开心扉,真情吐露,情感由大脑流到指上,由指上落到笔尖,一节节情真意切的诗文便孕育而生。
总之,课堂小练笔篇幅虽然不长,但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能深化阅读、发展思维、训练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练笔的时机,深入挖掘教材中写作训练的切入点、落笔点,练在当练时,练在点上,练得有机,练得有方,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味道。
[1]张敏明.走出随文练笔的误区[J].教学月刊,2010(4).
[2]徐娟.如何利用课文“空白”训练想象作文[J].小学教学参考,2015(4).
[3]吴先群.仿写为二年级孩子搭起一座桥[J].小学语文教师,2015(4).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