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春(武平第一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宏观驾驭微观管理——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王锦春
(武平第一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开展的关键。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努力提升做好班主任工作必备的各种素养,要注重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印象,热爱学生,充满爱心,贴近学生的实际与心理,善于沟通与理解,顺利履行职责,完成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贴近学生;素养;爱心;沟通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和骨干,是使校内各种力量形成合力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渠道的桥梁。[1]可以这样说,学校的全部工作都与班主任有关。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工作质量,影响着未来公民的素质水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班主任工作就是一所学校工作质量的缩影。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嬗变,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特别是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和浮躁之风的充斥盛行,班主任头上的那道“神圣光环”正逐渐隐去。工作时间长,无论晨昏,无论寒暑,让班主任力不从心;心理负担重,学生调皮,违纪让教师生气,家长和社会不理解让班主任伤心,班级学生一旦出点问题,不问青红皂白,教育部门在社会家长的“绑架”下,都会把板子打在班主任身上,让班主任日夜提心吊胆;福利待遇差,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班主任每月补贴仅为一两百元,甚至几十元,让班主任感觉到得不偿失……凡此种种,使班主任工作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加之二胎政策的实施,很多学校已经陷入了无多少班主任可用的窘境。这种现状若不能得到及时改观,我们的教育将出现无法预估的后果。
怎样才能让教师愿意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这已是摆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除了政府部门采取大幅提高班主任的福利待遇,让当班主任的教师感觉“物有所值”,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班主任的地位,明确权责,尽量减轻班主任的心理压力等措施外,最关键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力度,让教师与时俱进,会当而且能身心愉悦地当好班主任。
笔者从事高中班主任工作二十五年,欲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出发,谈谈如何当好班主任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
提起班主任工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要“勤”,要“细”。班主任的“勤”“细”固不可少,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单靠班主任的“勤”“细”已很难管好一个班级。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都很强,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未能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仅靠班主任一味的“勤”“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学生不会因为你的“勤”而动恻隐之心,也不会因为你的“细”而循规蹈矩,搞不好还会因此产生反感、厌烦的情绪。笔者认为,要搞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必须宏观驾驭、微观管理。即首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精神的升华,努力提升做好班主任工作必备的各种素养,然后从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建立、爱心的付出,必要的沟通与理解等渠道,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实现宏观调控;然后再在“勤”“细”上下功夫,进行微观管理,即通过切合学生个性、心理实际的工作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讲究艺术。而艺术对于从事艺术的人在素养上是有较高要求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生命个体,教育工作者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升华自己的情怀、境界,方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生命奇观。笔者认为,当好班主任所必备的素养包括以下几点:要尽可能富有激情,要能打动、感染学生,要能给学生以情感滋养;要尽可能富有诗意,要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尽量掌握丰富的文学资源,以便易于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使励志教育更富有成效;要具备一定的古典功底,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时,易于在弘扬传统文化与继往开来中充当一座桥梁,使传承与发展有了实质性内涵;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易于对德育语言进行选择和包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时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易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从而易于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易于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胸襟;要有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易于对世态人情进行独特的剖析,从而提高学生感知和敏锐观察社会的能力。
素养之于工作,犹如草木之于土壤,鱼群之于河海,肉体之于灵魂。以上素养高低决定了班主任工作质量的优劣。欲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只能在以上素养的培养上下功夫,别无他途。
在班主任的管理活动中,对于学生而言,班主任首先只是一个“客观事物”,学生只有首先对班主任这一“客观事物”产生好感,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才能良好地持续地开展下去。而要让学生对班主任这一“客观事物”产生好感,“客观事物”在学生眼中的第一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班主任应重视自己在学生眼中的第一印象。班主任首先要重视与学生正面接触的第一节班会课。班主任在第一节班会课上,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情晓理,以情感人,在情感展示方面下功夫,让学生首先在感情上接纳班主任,以获得他们情感上的认可。
笔者一向重视第一节班会课上的情感展示。笔者毕业从教后的第一节班会课是这样上的。上课后,笔者首先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下这几行字:“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我们要用新的更加成熟的语言同世界对话,今天,我们的新大陆就是我们自身,任何一个新角度,任何一种新选择,都是对世界的一次崛进。”如此一段富有时代气息和哲理思辨的语言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再加上简约生动、声情并茂的阐述,使学生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对班主任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2000年9月,笔者担任一个补习班的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会课上,面对这一群失意的学生,笔者是这样说的:“一年容易又秋天,秋天,本该是收获的季节,而我们却不得不又在这里开始新一轮的耕耘。很多诗人都谈论过秋。朱熹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姜育恒说,‘春天还在等候/秋叶无声飘过’;而另一位诗人也说,‘我们正站在春的岸边/谈论着遥远的秋/而此时/秋水已漫过了我们的足背’……这些诗都道出了一个哲理,那就是时光易逝,时不我待。为了明年秋的收获,我们现在一定得忘掉失意,重新振作,辛勤耕耘,努力奋进。若能这样,明年今天的此时,你们一定是在北京的香山采撷火红的枫叶了。”话刚一说完,教室里已响起了一片掌声。显然,学生对教师这一番情感展示已产生了共鸣。
总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第一节班会课你就给学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日后的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爱”是一切活力的源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若没有爱心,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只能是徒托空言。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真挚神圣之爱,其一言一行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班主任的为人师表作用才得以形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中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2]因此,对学生真挚的爱,是班主任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关键。
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的真爱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班主任应善于在真诚、热情、原则、谅解中去把握好工作的“度”,该呵护时就呵护,该批评时就批评,该动情时就动情。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应该透明一些,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高尚浅薄没有必要在学生面前隐瞒、掩饰,不要在学生面前给自己头上画一道神圣的光环。“为人师表”决不是正襟危坐,没有喜怒,没有哀乐,没有人之常情;“教书育人”也决不是做好好先生,而应有爱有恨,既爱浪子回头,也恨铁不成钢。
笔者在做班主任工作过程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由于来自穷乡僻壤,父母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使他养成了一种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与城里同学来往。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笔者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对他动情地说:“我曾经与你同病相怜,我读高中时家境与你相似,父母生了十个孩子,家里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总是穷,我们都是苦孩子出身。”然后我话锋一转,满怀深情地对他说了如下一段话:“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也不是父母的过错,我们和父母都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有权选择奋斗;贫穷改变不了亲情,相反,亲情可以使我们‘富有’。这种‘富有’,是我们一生快乐的源泉。”我的话说完后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的自卑、孤僻性格有了很大改善。中国有一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真爱,学生才能在情感上接纳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才得以健康、良好地开展下去。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首先必须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全面了解,唯其如此,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面对在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如滚滚而来的波涛拍打和浸润下的新时代的学生,班主任又必须有一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胆识,求大同存小异,唯其如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共同把班级工作搞好,才不至于出现“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情形。因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必要的沟通与理解显得尤其重要。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不要把教育看成是植物栽培或动物饲养那样的工作。更不能把教育看成是物的商品生产过程。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在主体间进行的一个精神交流和对话,关注的是整个人生世界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在主体间进行的一个精神交流和对话”,实际上就应包括师生间的沟通与理解。
班主任要做到与学生间的沟通、理解,就必须重视课内与课外(尤其是课外)两种渠道。在课内(尤其是班会课),班主任通过积极健康的情感展示去滋养、沟通学生情感;在课外,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接触,或参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或一同郊游,或个别谈心,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三个准则下,通过师生间的“心理互换”的方式,让学生也充分展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果发现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因素,班主任应以“共鸣式”的情感展示去肯定,一旦发现学生内心深处有消极情感因素,班主任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1.尊重个性、尊重差异,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21世纪的钟声早已敲响,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新的思想,使得班主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有了自己新思想、乐于接受新事物、视野较为开阔的学生,传统的说教已失去了作用。要做好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善于开动脑筋,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工作方式,唯其如此,班主任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开展。
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脑子好用,但学习不用功,虚荣心和自尊心极强。一次他趁教师疏忽,把第二天考试的试卷放在教师休息室的柜子中而忘了上锁的机会,偷了一份试卷。结果平时三四十名的他竟然这次考了第五名。笔者暗中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在几天之后学校要求班级上报本次考试进步奖的同学名单时找他谈话。笔者对他说:“本来这次进步奖的名单中肯定有你,但我考虑到你这个人容易骄傲自满,我要把你先晾一晾。如果你下次考试成绩还能这样出色,不要说进步奖,就是优秀奖我都会第一个给你。你看这样行不行。”他本来就已察觉班里有同学已发现他考试的“秘密”,不好意思去争奖,现在见我给他台阶下,他红着脸赶紧说:“行行,这样挺好。我一定继续努力,下次考试争取保住名次。”此后,被逼上墙角没有退路的他从此勤奋刻苦,两年后考上“985”高校。
2.洞察心理、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努力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的时代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早在前一世纪就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人类之患。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的高。“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如果我们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那么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形成,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和复兴的大问题,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然而,在以往的班主任工作中,由于存在形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倾向,一些班主任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简单、粗暴地加以处理,结果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更严重的损害。笔者认为,班主任要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心理问题只能用心理学方法来解决,要洞悉心理,找准“病症”,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笔者任班主任的班级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还有二十几天就高考了,班里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的三十斤大米突然不翼而飞。查来查去,原来是同宿舍一位学习成绩也颇不错的同学乘晚自习宿舍没人之际,把它藏起来了。乍看结果,这位同学的行为完全是一种偷窃行为,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但据笔者平时的观察,这位同学的品行一向是端正的,并无不检点的行为,这次属于一反常态。事出肯定有因,于是笔者找来这位同学了解情况,在一番耐心、细致地开导之后,事情的起因终于水落石出:这位同学成绩不错,本来也满怀信心迎接高考,但事发前一周他回到家里,他的母亲告诉他,她为他的升学问题抽了一个签,解签的人告诉她,他的儿子平时学习都不错,但今年时运不济,必然考不好。这位傻母亲的举动完全粉碎了儿子美丽的梦。他变得泪丧、消沉,继而产生了一种“找人陪葬”的心理,我考不好也让别人考不好,我偷你的东西看你怎样有好心情迎接高考。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之后,笔者就握着他的手,动情对他说了如下一段话:“要是抽签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真是太滑稽了。十年前我抽了一个签,签上说十年后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我了。现在怎么样?我还一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姓‘班’的主任,要是信卜卦,那真应验了一个笑话——一位刚刑满释放的人在街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你从哪里来还得回到哪里去。一气之下,他重拳出击,结果他真的回到了监狱。你现在如果相信了那个签,那你就真的成了那个签的牺牲品。退一步说,即使你真的是一个宿命论者,那签上只说你考不好,没说你考不上。你现在的成绩可以上重点,考不好就上一般本科,退而求之,以期在大学里东山再起,又有何妨?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你行的,你一定行,我相信你的人生价值一定可以得到实现。”事情终于得到了妥善处理,这位同学的迎考热情也迅速恢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取了重点。入学后他给我写了一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的信,信上说:“……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想想整个事情的经过,我深有感触:“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问题必须通过心理学方法予以解决;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未来。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插上时代情怀的翅膀,走进学生内心;把住时代风云的脉搏,贴近学生实际;跟上时代洪流的节拍,关注学生的个性。班主任工作必须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时刻契合学生实际与学生个性,宏观驾驭,微观管理。如果这样,班主任工作这块园地必将百花齐放、绚丽夺目。
[1]董晓红.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2]廖广卿.高专课堂教学艺术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