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超
张仪连横简论
张良超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都是诸侯国为自己的生存而采取的外交、军事策略。秦国所采取的连横策略,始实践于张仪。张仪凭借其高潮的游说技巧,穿梭于东方六国之间,力劝各诸侯事秦,在诸侯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利益奔波,使秦国多次免于灭国大战。同时也为秦国的扩张减少了很多阻力,为秦的崛起贡献很大。
张仪;连横;游说
(一)合纵连横的含义
合纵连横的实质也就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1]战国时代的战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春秋强国追求的是霸主地位,而战国时期的强国,他们在尝到了对弱小国家进行灭国战争而得到的甜头之后,则是更加现实地夺取弱国的土地。弱国为了生存不得不联合起来反对强国,而一旦失败,又不得不依附强国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在战国时代,存在七大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在这七雄里面秦国偏居西隅,其他六国居于秦之东。东方六国南北相连,在地图上宛似一条纵线,因此六国合盟攻秦就被称为合纵。而秦国拉拢中原国家合力欺凌其余诸国,宛似一条横线,就被称为连横。
(二)张仪为秦相时期的秦国局势
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九年),魏人张仪被秦惠文王拜为相,是秦国史上第一相。在张仪拜相之前,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就借谋反之名车裂商鞅,然商鞅虽死,秦惠文王并没有恢复旧贵族势力,反而继续沿着商鞅变法之路前行。秦惠文王身边也因此聚集了来自各诸侯国的谋臣、武将,所以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领地不断扩大。在公元前337年,楚、赵、韩和巴蜀等国就派人朝见秦君。
而反观三晋诸国,尤其是以晋国继承人自居的魏国,东有齐、西有赵、北有秦,三面环敌,在面对三方咄咄逼人的夹击时,损失很大。尤其是来自秦国的威胁,更是让魏国庙堂寝食难安。针对这种局面,魏国不得不放下中原霸主的身段,先是魏惠王与齐威王会盟,后来又与齐威王“徐州相王”,暂时稳定了齐国。此时的楚国正是楚怀王时期,怀王时期的楚国在经历了唐昧改革之后,恢复了许多吴起改革时的措施,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度成为压倒齐魏的超级大国。同为日渐上升的大国,“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2]。再加上魏国的挑唆,楚怀王也有意对日渐强大的秦国进行打击,这对秦国来说是个巨大威胁。因此张仪在面见秦惠文王时就提出了弱楚的建议。
(三)张仪连横的举措
据《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是魏国人,但他的地位仍众说纷纭。”《吕氏春秋》曰:“仪,魏氏馀子。”[3]“馀子”的涵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庶子;另一种是“馀子,嫡子之母弟也。”[4]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原则,別妻之子才称庶子,而“嫡子之母弟”,则是与嫡子同母,则不能称之为庶子。对于他的身份不属本文探讨范围,故存而不论。张仪师从鬼谷子,在魏、楚、赵碰壁之后,便来到了秦国,以其连横策略说动秦惠文王而先为客卿后获封为秦国第一相。秦惠文王如此重用,张仪也不辱使命,先是亲自带兵攻魏蒲阳,后以“质子入魏”为诱饵骗取魏国上郡十五县和少梁,之后更是周旋于诸侯之间,多次为秦国讨得利益,化解秦国危局。
1.假意辞相,入魏周旋
秦惠文王在张仪的怂恿之下于公元前325年称王,这引起了东方六国尤其是魏国的恐惧。在公元前323年,魏、齐、楚会于囓桑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而张仪此时也加入到此会中来,以搅乱这次会盟。为了更加有效地拆解齐魏联盟,张仪把突破口选在了自己的母国魏国,张仪假意辞去秦相之位,跑到了魏国担任魏相,以达到让魏国屈服的目的。只是这次魏相之行并不如意。张仪碰到了更能言善辩的惠施。正当张仪在魏国庙堂大肆吹嘘攻齐、楚的好处时,惠施则巧妙地阻止了魏王的冲动。老魏王死后,襄王即位,张仪仍不如意。在魏国待了四年之后,无奈回到了秦国继续担任秦相。这次是连横的第一次失败。
2.先攻韩赵,迫魏就范
在经历了第一次失败之后,张仪选择了先攻韩赵,迫魏就范的策略。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7年派庶长疾伐韩赵,修鱼一站,斩敌八万,东方诸国震恐。就在此时,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先是夸大魏国的困境,分析“不事秦”与“事秦”的得失。《史记张仪列传》记载了张仪的游说之辞:“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燕、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韩而攻粱,韩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4]紧接着又说明了秦联合魏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弱楚,并不图谋魏国土地。又威胁魏王“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4]最后又攻击合纵之士“多奋辞而少可信”[4]。再加上惠施使楚的失败,魏王终于还是“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4]
这次的游说,不仅策略更为成熟,游说技巧也更为精妙,句句都是以魏国的利益为出发点,让魏国庙堂难以辩驳。
3.两次赴楚,拆散齐楚联盟
在秦孝王时期,为了专一对付魏国,秦国与楚国一直有联盟关系,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魏国事秦之前。魏国事秦之后,来自三晋的压力减轻,此时秦国最大的敌人则变成了齐国和楚国。齐国虽强,然与秦并不接壤,因此这个时候秦国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楚国这个老邻居。楚国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种局面,楚国贵族屈原和大臣陈轸则力主连齐以抗秦。而早在公元前318年屈原第一次使齐时就已经确立了齐楚联盟。两大强国联盟抗秦,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拆散强大的齐楚联盟,就成了秦国外交的当务之急。
张仪至楚之后,先是贿赂楚国朝臣,后又诈许楚怀王商於之地六百里,并约定“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4],并宣称这是“北弱齐而西益秦”[4],两家都得利的好事。战略短视的楚怀王竟然相信了张仪的鬼话,并派一将军前往交割商於之地。令楚怀王没想到的是,张仪一入秦国便佯装堕车,三月不出门。楚怀王这时不仅没有丝毫怀疑,反而认为自己诚意不够,“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4]。后果则是不仅商於六百里之地没有得到,反而得罪了齐国,“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4]。此事之后,张仪再次入楚,楚怀王不仅没有杀了张仪,反而又相信了他把合纵比作“驱群羊而攻猛虎”[4]、“聚众弱而攻至强”[4]的说法,又被“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4]的威胁所震慑,又受到“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4]的蛊惑,最终相信了张仪两国太子互质,“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4]的许诺,“许张仪,与秦亲”[4]。
4.先服韩齐,再服赵燕
在说服了楚国之后,张仪又前往秦国的另一个邻居韩国游说。张仪首先点明了韩国的家底:国土狭小“地不过九百里”[4],军粮短缺“无二岁之食”[4],兵少将寡“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4];紧接着就炫耀“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至不可胜计。”[4]又许以攻楚之利,最终年轻而未经战阵的韩王听从了张仪事秦的要求。同样的套路,张仪又相继收服了齐、赵、燕。此时的张仪受封武信君,风光无限!
(一)秦国君臣的坚强后盾
秦惠文王自为太子时因触犯商君之法而流落乡野之后,对秦国疾苦多有了解,也对商君之法带来的变化有了深切的认识,对商君之法的富国强兵深信不疑。因此在其即位之后,虽车裂商鞅,然商君之法犹行于秦境。惠文王即位之初,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东出愿望,派出大良造公孙衍帅军在雕阴大败魏军,斩首四万五千,并俘虏魏将龙贾,迫使魏国归还了部分河西之地。张仪的到来正适应了惠文王东出的愿望,因此秦惠文王对张仪的支持是毫无保留的。整个秦惠文王时代,除了主动辞相之外,张仪一直是秦国的相。这就很好地证明了秦惠文王对张仪的信任。
与张仪同时代的樗里疾更是当时少有的名将,号称“智囊”。“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4]另外像司马错、嬴华等名将,司马错在与张仪争论伐蜀时见解独到,虽有争论,但都是为秦国发展献策,并无派系之争嬴华更是与张仪通力合作,于秦惠王十年攻下魏国蒲阳。
最高统治者秦惠王的信任,诸多名将作为后盾,张仪才有了在东方诸侯面前纵横捭阖的资本。在张仪第二次入魏劝魏事秦时,他就是挟修鱼一战之威而迫魏就范的。后来游说韩、齐、赵、燕,更是以秦国名将战力作后盾的。
(二)高超的游说技巧
张仪在游说诸侯时,总是让人觉得是站在诸侯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总是在为诸侯着想。总结起来,张仪的游说技巧有三个特点:循序渐进、晓以利害、军事威胁。其一,首先张仪分析了当时魏国所处的不利环境,让魏王失去与秦斗争的勇气;然后分析事秦与不事秦的利害,让魏王对与秦斗争产生动摇;最后以秦国的军事力量作为威胁。让魏国彻底放弃与秦对抗。这一整套的游说方案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循序渐进,使魏王在不知不觉中钻进了张仪的陷阱。其二,张仪以较多的笔墨分析了事秦与不事秦的利害关系,而不是分析其仁义道德。让魏王知道与秦对抗百害而无一利,而事秦则可以“无楚韩之患”[4]。这对于正处于楚韩威胁之下的魏王来说,是最大的诱惑。其三,张仪更是以军事相威胁,直言宣称“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4]赤裸裸的威胁,彻底打消魏王与秦对抗或保持中立的想法,使魏王不得不听从张仪的安排。
(三)合纵诸侯矛盾重重,勾心斗角
虽然每次合纵,合纵国都有共同的敌人秦国。但合纵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各怀鬼胎。齐楚争夺淮泗一线、各国为争夺宋国而争执不断,等等。公元前318年的一次合纵伐秦,魏国联合了赵、燕、韩、楚共五国,最强大的楚国国君楚怀王更是被推为纵长。然而就是这次喧嚣一时的“五国伐秦”,燕国远离秦国,且国小贫弱,出工不出力;楚国虽为纵长国,楚怀王在意的是五国纵长这样一个虚荣,而非真想全力伐秦;最后面的齐国更是居心叵测,一心想着趁火打劫。真心抗秦的也只有三晋,但是三晋实力已不足以与秦抗衡,因此,樗里疾在修鱼斩首联军八万,俘虏韩将申差。“五国伐秦”顷刻瓦解。就在修鱼惨败的同时,齐国也向赵、魏进攻,观泽一战,赵、魏再败。
纵横家,就是以游说诸侯参与合纵或连横为封侯拜相的策士。最著名的合纵派策士是苏秦,最著名的连横派策士则是张仪。这些纵横家穿梭于诸侯之间,虽宣传的主张只有两项,但对于诸侯来说,都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重大选择,会对诸侯产生生死存亡的影响。因此这些纵横家呼风唤雨,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国兴亡之大事。正如孟子所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身挂三国相印时更是“拟于王者”。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都是诸侯国为自己的生存而采取的外交、军事策略。但就历史大势而言,合纵是阻碍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暴秦的侵略行径。而连横,则有很大的积极性。“合纵仅仅是消极地减轻或消除来自某个强国的威胁,而连横在消除威胁的同时,可以借力进行扩张。”[5]
[1](战国)韩非著,(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战国)吕不韦编纂,刘生良译注.吕氏春秋[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
[4](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吴婷,高群彬.浅议战国时期连横策略—以张仪连横诈楚为例[J].学理论,2015(2):140.
2016-08-12
张良超(1991-),男,安徽阜阳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先秦史。
K231.04
A
1672-4437(2016)04-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