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碎”与“凑成”

2019-01-07 06:24楼慧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楚怀王人物塑造屈原

【摘要】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戏曲演员可以通过“剪碎”与“凑成”更好地理解人物,找到人物行动的合理性所在,并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笔者作为越剧《屈原》中楚怀王的扮演者,特结合自身体会来谈一谈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剪碎”与“凑成”处理。

【关键词】越剧;《屈原》;楚怀王;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我们中心创排了一部大型历史文人剧《屈原》,讲述了楚国左徒屈原力谏楚怀王推行美政,对外合纵抗秦,对内除弊革新,却因张仪、南后、靳尚等人从中作梗和楚怀王意志摇摆而功亏一篑,楚怀王兵败为秦国所囚,屈原因忧愤而投汨罗江觅死的故事。我在剧中扮演楚怀王,这个角色绝非传统意义上那种简单的贪图安逸享乐的昏君形象,其实他也有政治理想和抱负,渴望骋绩康衢,只是他身上有着致命的个人局限性,他急功近利、短视高傲,最终也为其所害。

一、剪串成珠,细化局部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其实,我们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呢?在楚怀王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我也是受此启发,在创作中先从情节出发,对楚怀王的行动进行了“剪碎”处理,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把握住人物的行动方向。几番通读剧本之后,我发现楚怀王的行动其实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段落,分别是围绕“塑像之争”“断齐亲秦”和“亲征伐秦”三个事件而展开的,在这三个事件之中又都埋设着他与左徒屈原之间的冲突,而且这三个事件各有因果,自成篇章,也是影响全剧情节走向的三次危机所在。

“塑像之争”主要是在全剧的第一场、第二场,至第三场仍有余波。楚怀王虽有振楚图治之心,却终究受其高傲短视、贪功好名的性格缺陷所限,因而在靳尚打造了五国诸侯塑像而以众星拱辰之势围在他身旁时,他不假思索地欣然接受了。这种睥睨诸侯、儿戏视之的姿态势必会招致诸侯国的不满,破坏合纵大计而给楚国带来灾难,故而屈原据理力谏,楚怀王却得意忘形而拒不纳谏,两人的首次冲突由此展开。当五国使臣拒不上殿而家国危机一触即发时,楚怀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而后悔了,他屈尊前往屈原府邸咨政。这时,屈原提议再塑一尊楚怀王塑像在盟誓台陪从五国诸侯,楚怀王为了楚国的前途采纳了这一建议,而内心其实是有所抗拒的。所以,楚怀王此时虽然纳谏改过,却不会应允得太过轻易,因而我通过一些停顿动作来展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此后危机得以解除,该事件却并未告一段落,国难虽得纾解,君臣嫌隙却由此而生,正如楚怀王在盟誓台看着自己那受着日晒雨淋的塑像时所感喟的:“是无奈,是失落,更是懊丧,想不到盟誓台竟成了他的号令台!”此处的几句唱腔,对揭示楚怀王的心理及其与屈原之间关系的转变意义重大。我在表演时挽袖轻拭塑像,步履沉沉,并努力用眼神展现其内心的无奈、失落与不悦,彰化人物性格,让人物更显丰满。

“断齐亲秦”则主要在全剧的第三场和第四场,楚怀王放弃多年经营起来的合纵大计而改弦与秦国交好。前面的“塑像之争”是源于楚怀王对自身权势、功业的一种精神麻痹,以他与屈原的争执为过程,以事端平息而君臣生隙为结果。而此时的“断齐亲秦”则以张仪带来的秦国割地相让的利诱及南后巧施的齐女掩鼻误会为导火索,同样以楚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冲突为过程,结果则是楚怀王因受到秦国欺骗而勃然大怒,而这已经是第五场的事了。在这第二个段落中,我主要的表演就是要展现楚怀王与屈原的嫌隙渐大,弃“美政”而逐眼前利益,进一步展露楚怀王急功近利、短视高傲、冲动易怒的性格缺陷。正如前文所述,楚怀王并非完全的昏庸之君,因而在面对张仪提出赠以商於六百里地时也是心存戒备的,并在屈原的提醒下怀疑其中有诈而要轰走张仪。而楚怀王在亲见张仪写下血书作保,并听了张仪的奉承话后再次精神有所麻痹,戒心渐除,为利益所迷惑,而对屈原的劝谏开始真正置若罔闻。这一过程的转变不能太过突兀,而要从性格出发,凸显人物本色。

“亲征伐秦”则是“断齐亲秦”后受秦国欺骗而引发的,此时因为合纵已破而楚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楚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冲突仍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结果就是不听劝阻的楚怀王兵败被秦国所囚,痛悔当初,而屈原只能空将一身抱负用来为楚国枉死的将士祭奠招魂。从“剪碎”的这些情节段落中,我们总能找到人物每一个动作的合理性所在。楚怀王的形象也在这里继续丰满起来,他并非贪图安逸享乐之昏庸之辈,这才有他親率楚国大军征伐秦国,纵然身陷敌手而至死抗争,誓不降秦。屈原在剧中固然是一个悲剧人物,而楚怀王同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志不得伸,却为其急功近利、短视高傲的性格缺陷所误,落得个归国无路、振楚无望;第六场中,身陷囹圄的楚怀王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恨只恨智昏不辨是和非,铸大错谗言巧语迷心醉;恨只恨不听左徒忠言劝,一意孤行今方悔”,可是为时已晚。根据剧情需要,在这里我将之前下颔微抬的高傲姿态减弱,而以一种似在找寻却又无处可寻的神情来展现人物此时的怅然若失。

二、把握整体,串珠“凑成”

正如李渔所说:“剪碎易,凑成难。”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我们在“剪碎”处理后还要学会“凑成”,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以确保人物形象的连贯性,并从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这是相当不易的。塑造越剧《屈原》中楚怀王这一人物形象,在“剪碎”的基础上重新串珠“凑成”整体的过程中,我着重观察了不同情节段落之间的异同:“塑像之争”可概括为“冲突——勉强采纳——怨艾”,“断齐亲秦”可概括为“冲突——微听后弃——愤怒”,“亲征伐秦”则是“冲突——一意孤行——悔恨”。由此观之,楚怀王在与屈原之间的这三次冲突中,他面对屈原忠谏时采取的态度以及之后的心态变化其实是有区别的,将这些变化串联起来就是楚怀王的人物性格发展脉络。楚怀王从刚开始的勉强采纳到后面的听了一点而后全然摒弃,再到后来的一意孤行,为了让“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这个过程发展得尽量自然、没有断层感,我采取的方法是节调节舞台表演节奏。出于对整体的把握,我在第一段落“塑像之争”中将舞台表演节奏控制得略缓一些;在第二段落“断齐亲秦”中将舞台表演节奏先与第一段落相接,后面转得略急一些;在第三段落“亲征伐秦”中则将舞台表演节奏加快到峰值,而后又经“囹圄之灾”将其降缓乃至降到谷值,更显人生的境遇感。而与我演对手戏的吴凤花老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越剧大家,在舞台表演节奏这方面的处理比我更是老道,不仅与我的节奏相契,有时还能更好地带动我的节奏,使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获得更加美妙的体验。

所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在塑造越剧《屈原》中的楚怀王这一人物形象时,我从全剧出发考虑到他身上那种高傲自负的个性特征,因而在最后的“凑成”过程中为楚怀王定下了昂首抬颔的姿态,并将此贯穿了全剧的始终,或笑或怒,楚怀王在台上始终下颔微抬,他身上那种高傲自负的姿态也就呼之欲出了。而在第二场向屈原咨政问计以及第六场身陷囹圄时,我在原先的基础上对这种微抬下颔的姿态略作控制,有所收敛却不尽失,使其既符合剧情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我还在楚怀王的几次笑声中刻意融入了几分花脸的味道,使其既不失老生的细绵醇厚,又多了一丝花脸式的张扬,也就更加符合楚怀王高傲张扬的性格特征了。而从情节方面来看,将“剪碎”的这三个情节段落联缀起来,实则也是将剧中的三次危机事件联缀成了不可挽回的动摇楚国社稷根本的大危机,楚怀王则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性格上的发展,人物得到了“成长”。在全剧情节的发展脉络中,楚怀王完成的是从智昏短视到清醒自悔的发展过程,而我在情节段落的“凑成”过程中就是要去展现他在性格上的这种发展变化及其合理性所在。我以每个情节段落的表演为基础,夯实细节处而使之入情入理,最后以全局性的眼光“顺脉络,补针线”,完成楚怀王这整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经过四年多的演出实践,我对楚怀王这一角色的驾驭也终于日趋娴熟,特将这些浅薄的亲身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有何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可以批评指正,而我也将继续努力,争取在越剧舞台上塑造出更加出彩的人物角色!

作者简介:楼慧琴(1981-),女,学历:大专,三级演员,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研究方向:越剧艺术表演。

猜你喜欢
楚怀王人物塑造屈原
楚怀王贪小失大
屈原之死
枕边风
楚怀王:我也曾雄才大略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屈原送米
端午节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