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柔力
在“变化”中守护儿童精神家园——期待视野下儿童文学的审美创作走向
宋柔力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儿童作为特殊的读者主体,其期待视野随着大众传媒和畅销书时代的盛行在悄然变化。创作者如何在读者期待视野的内驱力下,创作出既保持童真童趣又富有情怀和创新力的作品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试图在期待视野的理论关照下,通过分析儿童文学的主体特性、探索期待视野理论对儿童文学审美创作走向的积极影响,以期走进儿童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快消时代的 “变化”中守护儿童的精神家园。
期待视野;主体特性;儿童文学创作;审美情感
在20世纪文学理论的百花园中,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无疑是其中盛放的一枝,并在当时引发了各种激烈探讨。在今天,我认为“期待视野”理论依旧富有生命活力,尤其当它与儿童文学相碰撞,将会生产很多新的火花。目前,基于各种相关理论的论文都集中在期待视野对儿童文学翻译方面的作用上,强调其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却几乎很少有人关注“期待视野”理论对创作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随着快消时代盛行,儿童文学产生了很多新的特征,儿童作为特殊的读者主体,其期待视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本文希望在期待视野的理论关照下,通过分析儿童文学的主体特性、大众传媒和畅销书盛行下儿童期待视野发生的具体变化,探索期待视野理论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借鉴和对儿童文学审美走向的积极影响,以期走进儿童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快消时代的 “变化”中守护儿童的精神家园。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相关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提出。后来德国文学理论家、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将这一概念运用于文学接受研究,并对它作了如下界定: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接受的前提条件,它包括读者从已阅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对不同的文学形式与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主观条件[1],如政治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生活的经历和经验、艺术欣赏水平和趣味、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和素质等。同时综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界定我们知道期待视野其实就是具有稳定和创造性并支配或影响读者对文本做出理解和批评的潜在预期结构[2]。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学接受的奥秘就根源于接受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业已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先在的接受图式[3]。因此姚斯称期待视野这一概念为其“方法论的顶梁柱”,是他接受美学的中心观点。读者决定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因此作品要被接受,就必须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姚斯的这一观点有很强的创建性,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疏漏,因此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读者阅读作用是姚斯理论的核心,但是他却未能进一步深入到文化消费的问题上,也缺乏一种社会性的、整体性的视野,他将读者的作用问题简单化了[4],很多人认为其理论论述中的读者是“一个预先假定的读者”。其实读者本来是以群划分的,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美学倾向。笔者认为将期待视野理论引入儿童文学恰巧有助于该理论从接受者主体特性、文化消费倾向、社会审美走势等多方面进行验证和完善。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接受者,其主体特性是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先决条件。因此探讨期待视野理论对儿童文学的影响要从把握儿童的主体特性开始。
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是富有独特性的。“虽然儿童文学也肩负着文学审美与思想启迪的任务,但作为其接受主体的儿童在文学接受的兴趣选择上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渐变性和群体差异性[5]”。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容易受年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总的来说都表现出充满幻想色彩,好奇好动且富有探究性,喜欢惊险和神奇意味等主体特性。而这些都是儿童文学鲜活的生命内蕴。儿童文学的主体特征决定了儿童期待视野的一般特性以及传统意义上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看到题材的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看到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以及活泼而富有童趣的情节描写,简洁优美又口语化的文学语言,丰富而奇妙的幻想色彩等。这些是我们对儿童文学普遍的期待,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儿童文学的传播、接受、消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必须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下的文化大环境去作进一步的分析。
姚斯的接受理论认为,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变化除了受到读者个人经历、艺术修养、鉴赏能力的变化影响,也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
当下儿童文学已进入大众传媒的快消时代,整个大环境下,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从外在形式上看,如今儿童文学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众传媒时代下对图片音像等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其原有的表达方式走向了多维化,同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纸质文学,使原来的纸质读者逐渐变成了文学的“阅听人”“读图者”。其次从内容上看,伴随着一股股后现代文化思潮,艺术儿童文学与通俗儿童文学开始清晰分化,通俗儿童文学发展势头强劲。另外从市场运作来看,儿童文学的畅销书时代也已经来临,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畅销书趋向于市场化需求下大批量、模式化的复刻,书籍往往呈现出“快餐化”倾向。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下儿童的生理特征趋向早熟,年龄与智力能力、文本接受能力之间的对应界限更为模糊。儿童处于动态开放、充满互动的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下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获取途径更为多元化,挑选文学作品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阔。同时随着国外译介作品的数量增多,他们也感受到更多元的文学冲击,加上他们本身的外语能力、动手能力、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因此,一方面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变的越来越强,对作品从语言、内容、形式甚至装帧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他们的期待视野丰富和扩大了。这种期待视野的变化导致决定儿童文学作品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不再只是作品的艺术性,而在于其是否能够和媒介完美融合。作品不仅要内容好看,更要吸引眼球、方便阅读。另一方面,虽然儿童被大量多元的作品包围,但他们实际上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耐心和兴趣程度却大幅度降低了。其对作品的期待视野也呈现出“快餐化”倾向,他们希望作品富有新鲜感又易于理解,出现了挑剔又浮躁的不良倾向。
所以在多元传媒、畅销书时代我们怎样使儿童文学读物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又该如何守护儿童的这方精神家园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其实从创作角度来看,作者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品是作家个性的物化,作品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在阅读中实现他的创作意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对于作家而言是一种内驱动力,作家在进行创作和构思时会对读者期待视野做出预测,并通过对读者的特性和审美进行判断,来思考自己的创作能否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对自己的构思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读者在解读作品时离不开感知文学形式,把握文学形象,领悟文学内蕴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而期待视野理论也有相对应的三个层次即文体形式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些为文学接受规定了基本走向。因此在儿童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抓住小读者的心,并让其有所裨益,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完全可以通过对读者期待视野进行预判,结合儿童的主体特性,使得其儿童文学创作在这三个期待层次上富有新意和心意。
从文体和形式期待上来看,由于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选择往往是直观、感性的,所以比起内容,他们更先关注的往往是外在的包装以及作品的文体形式。小读者们受期待视野影响,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形式有一定的先验思维。面对口味越来越挑剔的小读者,在当下图画书盛行的“读图时代”,如果作家能够在创作中从文体和形式开始进行突破,将会是一种能够给予孩子初见惊喜的外在方式。因此儿童创作者应该在儿童审美能力的接受范围内,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多种尝试。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王淑芬就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她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富有诗意情怀,在文体、形式上更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尤其在《女主角的秘密厨房》中巧妙地运用食谱来对经典童话进行串联,使得童话变成了一道道精美的佳肴,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通感,使得平面的文字富有了想象空间。她的另一部作品《背相机的旅人——新诗版》将诗歌与摄影作品融合。每一首小诗,配上沿途精心拍摄的景致,读着她的诗歌,小读者们就能够和着她的步伐,踏上奇妙的旅程。此外她还创作了不少图画诗,其文学作品还常常将生活故事和散文相融合。她在儿童文学的外在形式方面所具有的创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从意象期待上来看,就像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所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 儿童文学中那些被成人文学所不屑提及的山川河流、阳光月影都幻化成写实写意的俏丽形象给小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印象带来了小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意象期待。当下的儿童越来越强调个性,他们对意象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敏锐度有时甚至优于成人,他们渴望多元化的意象塑造。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儿童文学的形象塑造趋向畅销书时代的复制流水化生产模式,扁平化发展。如在“马小跳系列”走红后,市场上兴起了“坏小子”形象,并给他们贴上了另类时尚的标签,他们往往叛逆乖张,言行举止夸张,有差不多的际遇和结局,小读者们在多接触几次后往往一看开头就预料的到人物性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意象期待上完全是顺向相应的,所以就造成索然无味的阅读感受。而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主要就是因为他所塑造的包括哈利波特在内的人物形象在魔法世界中能够彰显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在险象环生中展露出真实的自我,哈里和他用幻想创造出的魔法世界里,哈里和他的伙伴无论是魁地奇球比赛还是在保护魔法石等一系列过程中都一起冒险,互帮互助,他们既顽皮淘气,又富有勇气和智慧。小读者随着情节的发展对书中人物越来越亲切和了解,从而唤起心中的共鸣。从意象期待上看,儿童文学的意象塑造要富有幻想之美,以意象为媒介为小读者们创造出亦幻亦真的美丽世界。同时要富有动态的变化,要让孩子们有亲切感,要注意保持童趣。
最后从意蕴期待来看,儿童文学既然定位于儿童,就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审美情趣,用孩子的眼睛发现这个世界的快乐,与成人文学相比往往不过分追求主题的深入。儿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对意蕴方面其实并无太多先验观念,往往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品的主人公同喜同乐,同玩同闹,同气同恼之时,悄然体悟着作品的意义。但在当今畅销书时代,存在很多道德话语缺失的作品,会用类似穿越等流行元素来拼装内容,如《大唐女生》等,只是用人物语言、情节冲突来提供笑料。我们认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是需要一定的情怀的。儿童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文学作品无论在任何时代下都要将温暖与人道、亲情和友情、儿童的天性等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无论形式内容怎么变化,其内在张力都在于去激发孩子内心的真、善、美。
通过上述对期待视野三个层次的分析,我们针对儿童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能动的对创作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当然,如果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作家单纯的让作品去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谋求作品在读者中的“轰动效应”,就会在追求读者需求的过程中丢掉文学精神价值的诉求,产生低劣的读物和平面化的读者。所以,一方面,优秀的儿童作品绝不只能肤浅的迎合儿童的需求,简单的“博其一乐”,需要作者肩负一定的情怀,这种情怀在我看来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之间存在着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这两种情况,所以好的儿童作品创作要注重二者结合,让小读者处于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高质量和富有审美情感,使得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在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6]。一方面,读者与新作品之间应该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一方面,作品应该使读者出乎意外,超出他原有的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动震撼。因此我们认为既保持高水平的审美价值又富有突破创新的作品应该成为创作者努力的方向。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代儿童文学的读者群的阅读期待视野是多层面的,并且随着儿童文学从文本向多媒体开放性格局的确定,儿童文学的创作也走向了开放的审美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在快消时代下,儿童文学的创作应该在尊重儿童主体特性、关照其期待视野的前提下,既要利用好图画音像等多元辅助工具,创作出富有创意和新意的作品,同时又要保持童真童趣,不能忽视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是审美属性。因此待视野下儿童文学审美创作的走向应该秉承“向经典学习”和“保持充沛想象力”两大方向。
首先推崇儿童文学的审美创作要注重“向经典学习”是因为不管怎样强调多元和变化,我们都必须明白真正的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写人性美中最纯真、可爱的角落的。在畅销书时代大量复制化批量化生产文学作品的浮躁环境下,儿童文学作家更应该守候内心的一片净土。纵观获得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经典作品,都是在童真童趣的净土上播撒的文学的种子。他们的作品是立足于儿童生命空间的,把成人和儿童世界有机融合的,能够把自身对世界的体悟蕴含在对儿童生活、儿童心性的生动表现中,如林格伦的《淘气包艾米尔》、《小飞人卡尔松》等。
因此“回归经典”、向安徒生等传统的经典作品学习有助于创作者们保持较高的艺术审美和创作标准。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的创作经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正是因为长期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译介,他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好多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慢慢体悟和学习到了他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挖掘创作灵感,又是通过怎样的视角来进行书写的。于是他开始用小本子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那些生动的故事,这些素材逐渐转换成了儿童诗、小说的创作,这样任溶溶产生了《我的哥哥聪明透顶》、《爸爸的老师》、《弟事》等一大批儿童诗,这些作品妙语连珠,有很强的可读性,引起了孩子们心中的共鸣。因此,向经典学习以及创作出优质的作品,是儿童文学创作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次,就像期待视野理论中所说作品应该使读者出乎意外,超出他原有的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动震撼,所以作者们除了吸收经典文学的养料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充沛的想象力是既能保证儿童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又能够适应快消时代的发展趋势的重要法宝,真正“回归儿童”“重塑儿童天性”的重要力量。很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以想象力著称,如豪夫的《长鼻子矮人》等,开创了怪诞夸张的先河,再如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大奖的马查多的《碧婆婆贝婆婆》。该故事想象力充沛又富有温情,讲述了贝尔在无意间发现了一张老照片,通过这张照片她认识了自己的曾外祖母碧婆婆,令人惊奇的是她和碧婆婆之间可以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贝尔对生活有了新的领悟。这时更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贝尔变成了曾外孙女小妞妞的贝婆婆。就这样祖孙三代角色融织在一起,跨越三段时间维度的三个角色全部融合在了贝尔一个身上,这种另类的“穿越”非常富有想象的张力,又能够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童话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想象的自由是童话真正的奇迹。因此在读者期待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具有内蕴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尽管姚斯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项确定的规则性理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却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将期待视野引入儿童文学不仅拓展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还启发我们从文学理论的视角对快消传媒时代下儿童文学创作问题进行再思考。在不断“变化”的文化大环境下,在期待视野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期待传承经典,用卓绝的想象力去创造出适合儿童审美心理和阅读情趣的文学作品,以此来共同守护儿童的精神家园。
①李桦.以“期待视野”解读傅东华版译作《飘》[J].时代文学月刊,2014(11).
②王林生.姚斯的“期待视野”说[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③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J].北方论丛,2001(3):72-77.
④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03).
⑤王昆建.儿童:特殊的文学接受群体[J].昆明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⑥王林生.姚斯的“期待视野”说[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⑦王林生.姚斯的“期待视野”说[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1]李桦.以“期待视野”解读傅东华版译作《飘》[J].时代文学月刊,2014(11).
[2]王林生.姚斯的“期待视野”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J].北方论丛,2001(3):72-77.
[4]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03):174-182.
[5]王昆建.儿童:特殊的文学接受群体[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06-09.
[6]王林生.姚斯的“期待视野”说[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Guarding the Spiritual Home of Kids in the Age of Change----Trend of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Song Rouli
(College of Litera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 nan, 410006)
As a special reader subject, children’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was changing quietly with the mass media and best-selling becoming popular. Therefore, it's important for creators to keep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and rich feelings while creating innovative works under the force of readers' expect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tried to find children's subjectivity and explore the theory's positive impact on trend of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with the aim to get into the unique and rich inner world of children and guar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ldren in the age of "chang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subjectivity; cre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esthetic feeling
I207.8
A
1672-4437(2016)03-0095-05
2016-03-20
宋柔力 1992-),女,江西瑞金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儿童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