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明明
论中学政治教学中“学案”模式的实施——基于对“学案”教学的应用与探索
滕明明
(临泉县第二中学,安徽 临泉 236400)
目前中学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才干,全面提高素质。然而,面对一群活生生的有思想会思考的群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能只顾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存在和感受。文章旨在“学案”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探讨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知规律;积极性
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角色地位”。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开始由传统的“教案教学”向现代的“学案教学”模式的转变。“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以课时为单位,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的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此,“学案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当前的学校教育,其中中学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
“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在于“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与新的教学理论要求的教学。[1]因此,它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现状,从而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还学生以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案”教学的关键。即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思路与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很显然,今天的中学政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渗透于影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此,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不断创新;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耐挫、耐压和挑战各种困难的心理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政治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增长智慧、增强责任感,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契合,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中学政治教师通过采用“学案”教学模式,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学案”的编写突出“以人为本”
政治课教师对“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统筹考虑、系统优化,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编写之前,要熟练掌握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要充分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认知规律、心理特点、解题思路、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等。总结出学生的优势和“软肋”。在“学案”编排的过程中,一般要考虑以下原则:
1. 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针对政治课教学,学生特别喜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案”的编写中突出各种材料的应用。可以结合时政信息、社会热点、国内外大事等。举例如下:结合今年“两会”热点,结合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现状,针对在教育、资源、环境中等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一类型的材料,对学习“唯物论”中的物质和意识、“认识论”中的实践和认识、“历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内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既感兴趣,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又使难点迎刃而解;还做到了总结经验,普遍推广。正可谓“一箭三雕”。相反,照搬照抄、死记硬背,则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因此,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课伊始,趣即生。”
2. 注重遵循教学“规律”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一般会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层层展开。在“是什么”环节,学生应该弄懂什么概念、观点、原理;学会什么技能、技巧;掌握什么学习方法;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品质;发展什么智力;形成什么习惯、观点等。在“为什么”环节,要找原因,针对“学案”中给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怎么办”环节,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找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注重融入教师的“爱”
在“学案”内容的编排中,要融汇老师的爱,要爱生如子。爱是相互的,爱是有回报的,学生对老师自然也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亲近感,进而喜爱你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累丰富的情绪体验、学会自我接纳与自我欣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等。在遇到问题时,要认识到“方法总比困难多”,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学案”的教法尊重“主体的权利”
传统教学中有一些弊端,比如,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学案”教学则不同,它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不允许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要还给属于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他们去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1.读书指导法。在“学案”和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等来获取新知、巩固旧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重要的还是靠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吸收、巩固和扩大知识面。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启发诱导法。“学案”教学更为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各种创新型人才。
3.社会调查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认识的来源。在“学案”中有时会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可以通过走访、调查、基层体验等形式,记录下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比如,关于民风民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4.当堂训练法。“学案”教学重点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既符合科学,又富有成效。该法明确规定要先“学”(看书并检测看书的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2]“当堂训练”,注重知识的生成。“当堂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当堂训练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重要的作用。
(三)“学案”的实施重在培养“主体的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在“学案”中设计出新颖的教学情境,来导入新课。比如故事情境或现实生活情境等,可以起到引领或启迪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唯物辩证法”时,有的教师采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渔夫,他有两个儿子,他把自己攒下的黄金给了他大儿子,把打鱼的方法给了二儿子。老人不久去世了,大儿子很快花光了金子,二儿子却靠打鱼的技术积累了财富。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把学生带入了“辩证法”内容的学习。
2.积极引导、释疑点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么点拨释疑,要么设置台阶,都重在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学案”的引导下,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框题的学习目标,把握重、难点,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次,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巩固练习”、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初步建构知识网络(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再次,针对疑难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争论、各抒己见(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好性情。
3.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教育要突出矛盾的特殊性,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去走。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更是做到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例如,针对“学案”中列出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既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维护学生的自信。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可以增强信心,提高积极性;中等成绩的,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跳一跳摘桃子”,可以鼓励前进;成绩优秀的,回答综合性问题,可以开发创新型思维。
4.合作共建、批判创新
“学案”教学模式,可以与学生所采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结合。“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自主构建意义或理解、自主寻求所需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3]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重、难点的探究,可以加强合作,可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合作。合作可以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提高学习效率。把好的方法好的解题思路汇总在一起,来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5.知识生成、情感升华
首先,根据“学案”中的课堂达标检测,指导学生演练,让学生体验学后收获的快乐。其次,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有所感悟: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有用的,知识是无价的,知识能够创造财富;二是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要不断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
[1] 朱益明. 校本教师发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2] 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任长松.高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016-03-22
滕明明(1982-),女,安徽阜阳人,临泉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G633
A
1672-4437(2016)03-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