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模糊语及其关联翻译策略

2016-04-15 08:08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红楼梦译者

武 洁 王 寰

(军械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03)

《红楼梦》模糊语及其关联翻译策略

武 洁 王 寰

(军械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03)

模糊语是语用学、语义学及社会语言学等多个分支的研究热点。模糊语研究可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在语篇内的功能。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使用了大量模糊语来进行人物、意境及情节描写。本文以霍克斯译本为例,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小说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模糊语;红楼梦;关联理论

1.概述

语言的模糊性一直是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1965年,扎德(L.A. Zadeh)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概念,随即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等分支学科。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拉克夫(G. Lakoff)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研究,提出等级排列概念和真值制定。90年代,威廉逊(T. Williamson)从认知学角度,摩克西(L M. Moxey)等人结合语用和心理角度对语言模糊性进行了研究,而乔安娜(Joanna Channel) 则研究了数词的模糊性,并探讨了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21世纪,国外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呈现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

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在《外国语》上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被认为是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开端,而《模糊语言学》一书则昭示着我国模糊语言研究已逐步走向成熟。自此,国内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研究成果颇丰,由此可见,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起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意境描写等都需要使用模糊语来达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著名学者蒋有经在《模糊修辞浅说》一书中指出,“恰当贴切地运用模糊言语,在文学创作中更有神奇、绝妙的表达效果,它往往能起到其他言语形式所不能起的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孙爱玲 2014:43)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也可以说是模糊语使用的典范。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时间描写及人物关系的展开都运用了模糊语言。本文拟以该小说中使用的模糊语为例探讨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2.《红楼梦》中的模糊语

2.1 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模糊现象。蒋有经在《模糊修辞浅说》一书中指出,英国语言学家琼斯·丹尼尔说“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准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孙爱玲 2014:42)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义模糊来实现的。

小说中人物外貌的描写使用了很多的模糊语。例如,描写林黛玉的句子“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在这些句子中,作者没有使用准确的词汇来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而是着眼于宏观来刻画一个娇弱、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这种描写更能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衬托出了林黛玉一种梦幻般的美。

徐丹晖在《试论模糊语言》一文中指出,模糊语言不等于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令人费解,而是利用语义的模糊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用模糊语言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思想感情;或者出于礼貌,考虑到交际环境、目的、内容和对象的心理因素,必须采用模糊说法。

例如,小说第8回中,(林黛玉)…… 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此处林黛玉说的“我来的不巧了”没有明确说话的真实含义,属于语义模糊。事实上,林黛玉是带着醋意说的这两句话,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已。

2.2 句式模糊

除了语义层面外,在句子层面也有模糊现象。从语法的角度讲,句子结构应该完整,句意应该清楚明了,否则就不符合语法规则。当作者故意偏离这些要求,就产生了模糊现象,即句式模糊。句式模糊可以通过省略或句子结构不完整来体现。例如:

宝钗……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宝钗不可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感情,然而,她的这句话虽然不完整,但完全可以表达当时的心情,而听话者宝玉也完成领会了她的话“大有深意”。这就是模糊语言所能达到的境界。

2.3 语境模糊

语境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小说的人物对话、冲突及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语境因素。小说中的语境模糊现象大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第五回中有太虚幻境的描写,这也是《红楼梦》一个难解的谜。“太虚”本来指无限广阔的空间和虚幻的世界,因此“太虚环境”也指梦境和仙境的结合。太虚幻境的描写首先是一个梦境,宝玉因白日中午倦怠而被带入秦可卿的卧房,于是做了一个梦,在梦中随警幻仙姑入太虚幻境。这个梦境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构思和深刻含义,不仅交代了以十二钗为代表的大观园中女性的命运,也构筑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氛围。

3.关联理论及翻译策略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朦胧性都要通过模糊语言展现出来。正是这种朦胧性才赋予了读者无数想象的空间,如果这种朦胧性消失了,小说的魅力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地传达这种朦胧性、保留意境美是译者所要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法国语言学家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根据该理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交流双方都要遵从最佳关联原则。说话人一般会最大限度表述信息,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寻找关联及言外之意,听话人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译者作为原语和目的语的传递者,应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将原语文本中获取的信息,根据对译文读者群认知能力的判断,给出恰当的译文,使译文读者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的信息效果。通过对《红楼梦》译本的研究,小说中的模糊语采用了以下三种译法:

3.1 明确模糊语的语义

在原文使用了模糊语的情况下,译者将原文模糊语转换为语义明确的话语以达到最佳语境效果。

1)黛玉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I suppose you’ll change now.’Bao-yu gave a long sigh. ‘Don’t worry, I shan’t change. People like that are worth dying for. I wouldn’t change if he killed me.’ (P345)

在上例中,宝玉即使挨了打,也并不打算屈服于他所憎恨的封建势力。这是暗含于话语中的模糊语义。根据关联策略,为了使译文读者在较小的努力下获取最佳的信息效果,译者选择将这层意思透明化:“I wouldn’t change if he killed me.”表明了宝玉的决心。

2)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Jia Zheng doubted the propriety of using such material for the burial of a person not of royal blood and insisted that it would be sufficient to use the best quality deal. (P121)

正如上文所言,说话者有时出于礼貌,考虑到听话者的感受或交际环境而采用模糊语言。上例中,贾政认为贾珍意欲使用的棺木与礼不和,因为秦氏不是皇室人员。然而考虑到贾珍的感受,使用了“恐”字,比较婉转模糊,下一句话接着给出了他的建议。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明确说话者的意图,译者直接选用了较为明确的“doubt”和 “insist”,将这层意思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3.2 保持模糊语义不变

在原文使用了模糊语的情况下,译者选择目的语中表示相同或相近意义的模糊语来达到语义对等。

3)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

He’s already a young man in his early twenties. (P21)

4)老世翁何必又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三二年就可显身成名的了。

‘Come, come, Sir Zheng! You are too hard on him! Two or three years from now our young friend will be carrying all before him! (P91)

5)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

The inhabitants of the Rong mansion, if we include all of them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humblest in our total, numbered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souls, who produced between them a dozen or more incidents in a single day.

上例中,由于语境的关系,作者不需要提供详细的信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因此采用了模糊语 “来往”、“三二年”、 “三四百”、“一二十”。为了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模糊语义效果,译者在译文中也使用了“early”、“two or three”、“more than three hundred”、“a dozen or more”。

4.结语

模糊语以其自身的特点为文学作品实现意境效果、给予读者想象空间及构建人物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语义层面上而言,模糊与精确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在一定语境下,语义模糊是更好的选择,而在另一种语境下,精确语义是必须的。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原则,即译文可以产生与原文同样的语境效果,同时又不会使目的语读者付出多余的努力。

Hawkes, D.1973.TheStoryoftheStone[M].Penguin Classics.

曹雪芹.1974.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孙爱玲.2014.《红楼梦》对话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6-30

本研究得到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cky1508)的资助。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红楼梦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别样解读《红楼梦》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