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伊丽 杨文琪
(1.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财经系,广东东莞 523419;2.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何伊丽1杨文琪2
(1.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财经系,广东东莞523419;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
价值观始终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价值观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通过这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研究,可以了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和规律。本文通过整合前人在青少年价值观上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什么是价值观,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形成与发展,并对未来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青少年; 价值观;综述
价值观始终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解释人类设立目标或者追逐成功的过程中很多行为时的一个重要变量。国外价值观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和深入是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萌芽,大陆对价值观研究则还要晚一些,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价值观是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心理学概念,如何才能在本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探讨具有自己国家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价值观结构或体系,是格外重要的。目前,国内外价值观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大学生。通过整合和梳理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到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现状等。由于价值观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反映人们深层特性的复杂概念和结构,所以它一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价值观作为人格体系和精神体系的一个核心要素,国内外学者对价值观的理解也各有侧重和差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其概念,各种研究成果对价值观的定义和看法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Kluckhohn从操作层面整合了价值观的定义以后,出现了几种已取得较多共识的定义,为心理学领域价值观研究的系统化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心理学领域对价值观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价值观是认知活动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Clyde Kluckhohn(1951)从操作层面对价值观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整合,认为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它可能是外显的,或内隐的,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1]。(2)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Rokeach在工具性价值观量表中所展现的条目,就体现了把个体价值观定义为一种人格特质(traits)[2]。(3)价值观是一种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Shalom H. Schwartz(1987)认为价值观是目标或人的基本动机的认知表达[3]。Schwartz(1992)对价值观提出了比较系统结构性的概念,并在70多个国家,跨文化、跨情境中都得到了验证[4]。Knafo(2008)等人将Schwartz的理论总结出10个不同目标的价值特征:权力、成就、享乐主义、刺激、自我导向、遵从、传统、慈善、大同主义、安全[5]。(4)我国心理学家金盛华(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6]。
此外,研究者通过研究价值观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了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与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观往往通过态度表现出来,但二者间又是有区别的。Rokeach就认为,价值观是比态度更为核心的构念,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它影响态度并更加难于改变[2, 7]。需要与价值观相互影响:价值观以及由它支配的价值判断都以需要为基础,但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常常又对个体的需要起着调控作用。价值观对需要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对需要的评价;二是对相互冲突的需要的调节。价值观还与人格是紧密联系的。Maslow(1954,1955)提出在人格与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更复杂的动机性的联系[8]。
由以上心理学家们对于价值观的不同定义可见,价值观是涉及认知、动机、个人特质和态度等变量的复杂结构,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而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价值观可以看作一个静态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在这一方面,前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一)青少年价值观的不同研究方法
心理学界对价值观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其中理论性研究占据大多数,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而对于实证性研究而言,多采用量化研究范式对价值观进行研究。
目前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Bem和Lord (1979)采用决策选择方式测试个体的价值取向,但这种方法比较有局限性,一般只用在对社会取向的测量当中[9]。我国心理学家用的比较多的,是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验法。通过一些量表,让被试在价值观的选项上做权重排序,以揭示价值观的特点和趋势。量表调查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为了使研究更适合于我国的价值观研究,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对很多国外的量表进行过翻译和修订,例如王新玲(1987)采用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问卷在北京市进行了一项有关中学生的价值观系统与道德判断的研究[10]。随后,黄希庭(1989)同样采用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问卷,对中国五个城市的2125名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于西方国家青少年把世界和平、自由、平等、诚实、责任作为最高的价值观,我国青少年学生评价最高的是有所作为、追求真正的友谊、自我尊重和关心国家的安全[11]。彭凯平和陈仲庚(1989)、孙健敏(1992)曾以奥尔波特等人编制的“价值观研究”为测量工具,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研究。彭凯平和陈仲庚(1989)采用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问卷对北京大学将近700名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北大学生的价值观倾向强弱的相对顺序是:政治、审美、理论、经济、社会、宗教[12]。之后,孙健敏使用修改过的奥尔波特价值观研究量表,加入了中学生作为被试,对220名大学生和20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类型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为实用、社会、政治、科学、审美、信仰,而中学生为科学、社会、审美、实用、政治、信仰[13]。
同时,我国很多心理学研究者也自行编制本土化的价值观测量问卷,如张进辅(1998)自行编制的测量大学生价值观的词汇选择问卷,对639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少数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消极退缩,大部分大学生是积极、进取和乐观的。男女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总趋势上相当一致,但在一些项目上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女生对“洁身自好”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对“不择手段”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女生[14]。许燕(2001)对北京和香港的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类型是社会,而香港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类型是宗教[15]。辛志勇(2002)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10省市的2650名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在个人性目标上,以工作成就取向为主;在社会性目标上,以合格公民取向为主;在超然性目标上,以回归自然取向为主;在手段价值上,以知识努力为主;在规则价值上,以道德良心取向为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性别与科系、性别与地区、科系与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16]。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是:对这个世界道德和意识形态上的义务和看法,往往是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两者同时发生的。这么说来,个体价值观根源好像是在童年时期,但实际上研究者指出价值观的成形是在青少年时期。虽然纵观人的一生,价值观一直在变化着,但是学者们仍认为,青少年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价值观形成时期,是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17]。
关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研究者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价值观是个体自身和外在影响因素互动的产物,即心理学所讲的“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获得的”。青少年是探寻价值观和价值观社会化的理想时期,因为很多深刻的个体的变化和家庭关系的变化都是发生在这个时期。文崇一(1989)在谈到价值观的形成问题时特别强调了价值观、国民性、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认为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是塑造国民性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18]。实证研究也表明个体价值观形成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及生物因素的影响:例如 Struch(2002)研究发现,个体价值观受到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环境的迁移的重要影响[19]; Knafo和Schwartz(2004)研究则发现了子女和父母价值观有一致性[20]。
目前对于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寇彧和林崇德在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价值取向是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并不是生来就固有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寇彧他们研究了青少年价值取向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里的不同特点。结果发现:青少年价值取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平等”的价值取向在小、中、大学各年龄阶段都很重视。对于“接受权威”的价值取向,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逐步下降。高中生最重视“平等”取向,其次是“个人发展”;大学生最重视“个人发展”,其次是“平等”取向[21]。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价值观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价值观可以被看作是解释行为和文化差异的首要途径;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重视机器、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同时,对于自身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虽然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价值观问题就相伴而生,但是从心理学领域对价值观的研究来看,价值观概念的含义却要复杂得多,从各自表述到形成基本的共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而纵观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在研究类型上,基本还局限于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展开研究,有关诚信、竞争与合作等内容和情境下的价值观研究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静态的问卷调查法,能直接解释价值观与行为因果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所以,虽然青少年价值观目前研究成果不少,但是该领域仍然还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一,开发适于本土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十分重要。心理学很多研究课题的一个共有的重要特点,是文化特定性的问题。由于研究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文化间的差异,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一直重视两个方向研究的互补性,即文化的共性研究和特性研究。价值观是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心理学概念,需要在本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探讨具有自己国家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价值观结构或体系,而仅仅对国外研究进行移植并不能完全去除文化差异性,因此,开发适于本土的价值观测量工具迫在眉睫。
第二,控制性较强的实验研究尚显不足。在国内的价值观研究中,有大量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尤其是早期的研究,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描述单个变量的。随着价值观研究的深入,又较多地出现了相关性研究。而对于控制性较强的实验研究目前较少,但实验法却是精细探讨价值观发挥作用机制的首选方法。
第三,国外价值观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涉及各种年龄段、种族的群体及特殊人群的价值观研究。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年,特别是在校中、大学生,但是研究指出个体的价值观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以中老年及其他特殊人群的价值观与青少年的价值观肯定是有所差异的,而目前我国对于中老年及其他特殊人群的价值观研究得比较少。因此,我国对于价值观的研究对象上还需要扩展。
[1]Kluckhohn C. Good Will and Ill Will:A Study in Moral Judgments[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51, 53(1): 119-120.
[2]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 Free Press, 1973: 438.
[3]Schwartz S 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0, 25(2): 1-65.
[4]Schwartz S 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2:1-65.
[5]Knafo A, Daniel E, Khoury-Kassabri M. Values as protective factors against violent behavior in Jewish and Arab high schools in Israel[J]. Child Development,2008, 79(3): 652-667.
[6]金盛华. 青年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建构[J].青年研究,1994(6): 22-27.
[7]Schank M J, Weis D. A study of value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graduate nurses from a secular and a nonsecular program[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1989, 5(1): 17-22.
[8]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Bem D J, Lord C G. Template matching: A proposal for probing the ecological validity of experimental sett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 37(6): 833-846.
[10]王新玲. 关于北京市一所中学学生的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的调查报告[J].心理学报, 1987(4): 365-374.
[11]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 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J].心理学报, 1989(3): 274-283.
[12]彭凯平,陈仲庚. 北京大学学生价值观倾向的初步定量研究[J].心理学报, 1989(2): 149-155.
[13]孙健敏. 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4]张进辅. 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26-30.
[15]许燕,王砾瑟. 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1(4): 40-45.
[16]辛志勇,金盛华.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 2005(10): 22-27.
[17]Wray-Lake L.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dolescence: Dynamic socialization, values, and action[G]. Dissertation & Theses-Gradworks, 2011:582.
[18]文崇一. 中国人的价值观[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9.
[19]Struch N, Schwartz S H, Kloot W A V D. Meanings of Basic Values for Women and Men: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2, 28(1): 16-28.
[20]Knafo A, Schwartz S H. Identity formation and parent-child value congruence in adolescence[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22: 439-458.
[21]林崇德. 青少年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4): 2-7.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Adolescents’ Values
HE Yi-li1YANG Wen-qi2
(1.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419, China;2.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The study of Values has always been a focused research field of psychologists. By far, researches of values home and abroad mainly concentrate on adolescents, which help to lear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their values. By integrat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adolescents’ values, this essay deeply discusses what is valu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values. This essay also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future research of values.
adolescent; value; review
2016-06-24
何伊丽(1990—),女,湖南溆浦人,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杨文琪(1985—),女,天津人,博士,E-mail: wenqiyang_psych@126.com。
B844.2
A
1009-0312(2016)04-0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