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晟蓝 刘忠洋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东莞 523808;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论东莞文化精神的亮点与历史传承
刘晟蓝1刘忠洋2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广东东莞523808;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广东东莞523808)
东莞具有自身的文化精神。莞香种植、袁崇焕抗清、林则徐禁烟、东纵抗日、改革开放等在东莞涌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很好地展现了东莞人的精神特质,是东莞文化精神的亮点。它们像涓涓清流汇入东莞文化的精神江河,并且有着内在的本质上的延展性和传承性。
东莞;文化传统;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后,东莞社会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令世人有目共睹。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而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新兴城市和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曾连续两年在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名列十二,也曾获得诸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一个又一个闪亮的称号,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无法复制与模仿的现象。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东莞经济也受到巨大的冲击,曾出现企业倒闭和失业潮的现象。但面对压力与挑战,东莞人临危不乱,提出了转型升级、高水平崛起的战略口号,较快地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东莞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中央媒体对东莞作了连篇累牍的积极报道。
东莞为什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腾飞和再次崛起?其成功背后的底蕴到底是什么?我们该怎样看待和认识东莞?而曾几何时,东莞也出现过一些丑恶现象,让不明就里的人对东莞产生了偏见和误读。尤其有人对东莞文化提出了质疑,认为东莞是个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之地。
为了避免文化误读,我们将以历史为维度,对东莞发展史上几个主要的文化精神的璀璨亮点及其内在的一脉传承性,进行粗浅的疏理和论述。
提到东莞,自然会想到莞香。东莞农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盛产水果和莞香而出名,清代学者屈大均曾感叹说:“岭南之俗,食香衣果”,形象而绝非夸张。特别是莞香,唐朝时香树从国境外开始移植东莞,元明两朝东莞达到莞香生产加工和贸易的鼎盛时期,直到近代,可谓历经千年。虽然香树自境外移植而来,莞香也非东莞首产,但一经在东莞种植和生产后,效果极佳,明代莞人卢祥在其《周志》中说:“莞诸物俱不异他邑,惟香奇特。”后来达到一香盛而百香沉的境界,长期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资料显示:直至清朝同光年间,莞香上贡仍是定例。优质莞香,价值连城,属香品中的稀世珍宝,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不菲。以至于香料与地名无法分割,香料以东莞为最优,东莞以优香而得名,故名之曰:莞香。
在上千年的历史延展中,莞香已逐步积淀成为富有地域特征和精神内涵的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从莞香联系到地域,更要挖掘和领会其中承载的文化精神。莞香到底承载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其一,据陈伯陶《东莞县志》引《岭海见闻》述说莞香所植之地“砂石硗确”(土地坚硬瘠薄)。清代学者屈大均也多次说“东莞出香之地多硗确”。如此贫瘠土地,按常理说是不适合植物良好的种植生长的,何况当时产香树的地方,在越南、广西、海南、台湾、福建等地,广东其它地方产香也不少,东莞根本不是原产地,更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引进、种植和发展莞香的种植与贸易,靠的就是敢于大胆尝试和突破创新的精神勇气。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莞香种植成功是无法想象的。东莞人硬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做起来了,最终变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其二,是东莞的先民具有兼容并蓄、海纳万物的情怀,他们能够引进和运用外来的优秀的东西。如果死守本土,固步自封,后来的莞香繁荣同样也是不能实现的。
其三,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自我。聪明的东莞人在生产劳作中发现“砂石硗确”之地,虽然不适宜种植庄稼,但若用来种植莞香,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据陈伯陶《东莞县志》引《岭海见闻》所述:(莞香)所植之地,贵瘠壤,贵黄壤,杂以砂石硗确。盖瘠则洁,洁则不犯乎秽浊之气;砂石硗确,则所触皆窒碍,唯坚韧积中,乃有盘错纽结之状,故名曰香结。分之则有生结、熟结、铁结、血结,皆上品也。反是则入于膏腴,其生畅遂,其精华散,越不得凝聚矣。”[1]这就是变劣势为优势,避短用长,最终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东莞人务实精神的表现。
其四,富有理想和勇于超越的精神。莞香虽然起步在人之后,但最终超越他地,成为后起之秀。屈大均为此写道:“盖自有东莞所植之香,而诸州县之香山皆废矣。昔之香生于天者已尽,幸而东莞以人力补之,实之所存,反无名焉。然老香二山,至今未尝无香,而地苦幽深,每为虎狼所扼,盖山谷之珍,固不欲尽出于人世也。东莞香田,盖以人力为香,香生于人者,任人取之,自享其力,鬼神则不得主之也。”[2]这里屈大均反复强调了“人力补之”、“以人力为香”,实际上表达了东莞人勤劳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再看历来东莞人引以为傲的东莞历史名人——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东莞石碣人,素有“东莞岳飞”之称,他壮怀激烈、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一生,很好地诠释和谱写了东莞人的精神品格。他的一生,耿直廉洁,勤政为民,既谙熟兵法,又能诗善文,可谓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大明末期,明朝日益衰败,后金(后来的满清)迅速崛起的时期,袁崇焕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及爱国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当努尔哈赤所向披靡,大军压境,而明军望风而逃,朝野惊恐,无人敢战的情况下,是他,微职上朝,奋勇请缨,并且掷地有声地向明皇誓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袁蛮子”并非不负责任的口出狂言。同努尔哈赤的宁远一战中,尽管对方十多倍于自己的兵力,条件艰苦异常,但他最终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使起兵二十五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努尔哈赤兵败而退,努尔哈赤本人也被大炮重创而亡。漂亮的宁远之战,大大出乎君臣意料,更是重振了业已颓萎的明朝军民的信心和勇气。尔后,皇太极为父努尔哈赤复仇,发起了进攻明朝的锦州大战,在“大战三次,小战二十五次,无日不战”的一月恶战中,袁崇焕率明军机智沉着,敢打硬战恶战,最终,以皇太极阵亡二子及三十位大将,在“大放悲声”中仓惶败走而结束战斗。除上述著名的辽锦大捷外,在后来捍卫京师的战斗中,哪怕是身处囹圄之中,袁崇焕也从来没有让气焰嚣张的满清军在军事战争中占过任何便宜。如果不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昏庸的崇祯帝碟杀忠良,也许历史就会另有书写了。
一系列让金人丧胆的军事战争的胜利,体现了袁崇焕的英勇顽强和卓绝不凡的军事才能。袁崇焕研究专家阎崇年在阐述袁崇焕精神时,认为其精神性格主要凸显为一个“敢”字,即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金庸先生在其著作《袁崇焕评传》中,认为袁崇焕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广东蛮子不要命的倔强,认死了的理,几十头牛都拖不回来。“从袁崇焕坚守宁锦这一历史事件当中,清楚地揭示给我们:要想保存自己,驱除强暴,首先必须具有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袁崇焕在对敌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意向坚决,斗志昂扬,大家后退他不走,敌人威吓他不怕,正是这种可敬可贵的精神。”[3]这些评说都较好地抓住了袁崇焕的精神实质。事实上,袁崇焕远不止是军事上的一介勇夫,在同金人的较量中,他与之斗智斗勇,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等依靠民众、积极防御的策略,后又提出“抚西”方略,与蒙族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以避免多边受敌,安定边塞,这种灵活机智的政治谋略使求成心切的皇太极攻明无望,袁崇焕成了他图谋明朝天下建立满清大国而不能不攻克的最大障碍,最后使出了反间计才除去了心头大患,从而导致了英雄凌迟惨死的千古奇冤,袁崇焕冤死时年仅46岁。袁崇焕之所以为世人景仰,甚至为之平冤昭雪的恰恰又是他誓死与之死战的敌国——满清王朝(乾隆帝),这虽然有点历史的调侃色彩,但也恰恰说明了他的精神魅力所在。正如有评论所说:“在袁崇焕短暂的一生中,凭着生死忘心、身家不顾的热诚,气壮山河、一往无前的豪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明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壮志未酬、热血空洒的悲剧,从深刻的社会意义上揭示和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病疾和罪恶。壮哉袁公,其身虽可以被戮,其爱国精神与不朽之功勋,光推千秋万代。”[4]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事业中,也凝聚在他的诗作之中: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在东莞还有一个让人永远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人,他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东莞虎门的销烟,震惊世界,成为人类历史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伟大形象,创造了迄今为止一次销毁毒品最多的世界纪录。而今,联合国已将6月26日定为全球禁毒日。作为销烟事件的组织指挥和完成者的林则徐,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东莞人的自豪。虽然他并非东莞人,但林则徐在东莞虎门实施的销烟壮举,已将他和东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他在销烟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已深深地感染和内化为东莞人的精神力量。
那么林则徐销烟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在销烟之前,还在任湖广总督时,林则徐体察和认识到了鸦片的祸国殃民。受命到广州后,首先深入各家烟馆广泛摸清鸦片毒害情况,效果显著。道光帝也赞赏说“所办甚属认真,可见地方公事果能振到精神”[5]。林则徐这种“事事由实践”和“实事求是,不涉时趋”的行为,体现了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这是他政绩卓著、禁烟成功的基础。一方面他坚决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另一方面又清醒地看到了中国的落后,能否取得抗击侵略的胜利,关键在能否学习敌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改变落后面貌,让自身强大起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他请人翻译西人的历史、地理、法律、军事著作,介绍坚船利炮的先进技术等,为斗争的胜利服务。这在闭国自守、夜郎自大而又盲目排外、愚昧无知的清朝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6]。这体现了林则徐海纳百川的精神。在禁烟运动中,他十分注意斗争的策略,比如说,他把英政府与英国鸦片商人、正当商人和鸦片贩子、英国与其他各国区分开来,这样有利于分化敌对力量,有利有理有节,掌握分寸和主动权,也体现了林则徐善于谋略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林则徐的禁烟可谓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朝廷内部意见分歧,还有腐败官僚内外勾结的既得利益,他们反对禁烟;另一方面,是大英帝国凭着自己的强大,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作为钦差,受命于危难,稍有不慎就有失败的危险,但他并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用他自己的诗来说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广州后,他传讯洋商,限期缴烟,并立书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义律和鸦片贩子的抵抗和阴谋,最后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完成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历史壮举。
林则徐这种迎难而上,敢作敢为,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可贵精神,是他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他全部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为后代莞人永远景仰和继承。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江纵队的发祥地。此时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着东莞人,成为东莞文化精神的重要因子。从组成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到建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到最后成立东江纵队,东莞在敌后抗日斗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取得了抗击日寇的辉煌胜利。东江纵队在以曾生、王作尧为正、副司令,林平任政治委员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经历的较为著名的胜利之战有:一是黄潭战,被日本《读卖新闻》称为日军进军华南以来“首次遭遇真正对手”的战斗;二是百花洞战,这是日军自认为“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三是粉碎日军的“万人扫荡”战,这是日寇占领华南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另外还有致使日军大队长败归后剖腹自杀的梅塘反击战、破坏广九铁路交通的破袭战、开辟水乡根据地的冼沙袭击战和高埗攻坚战、对日军最后一战的莞太线的迫降战等等。当然在一系列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英勇的东江纵队牺牲了不少英雄儿女,据统计约有2500人,其中不少是在东莞大岭山战斗中献身的。
可见,在抗日战争中,东莞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机智灵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又一次得到了良好的展现。正如周兴樑这样评说:“华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各部牢记这一教导,在敌后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他们抓住敌人的弱点,主动、有计划地进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时而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时而机动灵活地转移队伍,时而秘密神速地攻击敌人,总是出其不意地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他们在主动袭敌、反“围剿、扫荡”及战略反攻等战斗中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地消耗敌军和壮大自己,并使游击战逐步向运动战发展,为华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袭击战和伏击战,神出鬼没地主动攻击消灭日伪军。这是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的游击战术之一。”[7]
让东莞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东莞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而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新兴城市和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东莞经济年平均增长达18%,被入选为“中国制造业名城”和“最具竞争力城市”,连续两年在国家统计局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名列第十二位,获得十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光荣称号。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起飞时速度更快、周期更长的高增长奇迹,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要花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创造了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无法复制与模仿的现象。开创了一个又一个诸如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改善民生的“东莞奇迹”,创立了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而又独具特色的“东莞模式”[8]。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东莞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社会改革中独占鳌头呢?或者说东莞的经验和诀窍是什么?
一是积极开拓、勇毅果决的文化根性,是东莞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之一。东莞的发展条件并不理想,没有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不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处于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的夹缝中。在资金奇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东莞人依托的就是敢于尝试、敢于创新、遇事果决的开放品格。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能够冲破各种思想障碍和非议,大胆利用外资,率先发展“三来一补”业务,不断推进加工贸易升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及时调整战略,“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实施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地承接了以电子产品为主的世界产业转移的第二波。当下又提出了高水平崛起的新的发展战略。
二是因地制宜,从东莞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任何事物都各有长处和不足,东莞人正是根据自己在地缘、人缘及人力成本、土地资源、环境成本等方面的相对优势,鉴于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最终选择了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大力引进外资,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三是善于抓住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东莞的成功,也离不开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东莞抓住了开放初期国家刚刚开放的对外加工政策的机遇,利用毗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创办了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莞又敏锐地捕捉到世界产业经济梯度转移大潮的机遇,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战略,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以IT产业为主的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
四是务实精神。在经济大潮中,东莞人始终实实在在,立足实际,不做花文章,不摆花架子,不尚空谈,讲究实效。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根主弦,开展工作。
五是海纳百川的精神品格。自身条件虽不够理想,但东莞人能够借助和利用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开胸襟,吸纳良贤,图谋发展。如果仅靠自己的条件和力量,东莞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任何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都是在其自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累积和发展起来,并逐步显现出地域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生活在某一地域的人和事都在对某地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诚然,那些在本地域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或发生在该地域的有重大影响力的事,其渗透和影响更为突出。像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等人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就十分巨大而深远。而上述的莞香种植、东纵抗日、改革开放等事件以及袁崇焕、林则徐等人物,都对东莞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东莞文化精神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那么上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就是汇入河流的涓涓溪流,积聚过去,流至当下,奔向未来。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尽管禁烟运动的主导者林则徐并非东莞人,但因其禁烟的主要活动在东莞进行,对东莞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和感染力,其精神实质为东莞人所接受和景仰,从而内化为东莞人的精神内涵。因此现在说到东莞虎门就会马上联想到林则徐销烟,同样,现在提倡东莞精神也自然会联想到林则徐的精神。
另一方面,与上述情况形成对应的是,生活在某一地域的人又反过来或多或少地受到该地域文化精神的熏染和影响。哪怕这个人后来背井离乡到异地生活和发展,他仍将保留着故园乡土文化的气质和烙印。同时这种文化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漫长的积淀过程,在多元共生中大浪淘沙,逐步形成较为明晰而主流的特色,这种主流一旦形成,虽在历时的变迁中有消长演变,但其主流的精神品格却代代相传而至一脉相承。如湖湘文化在湖南人身上留下的烙印,藏域文化在藏民身上雕刻的印记。
东莞的文化精神就是如此,在本文中我们不想过多地追述其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但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领略到几次主要的文化精神的亮点呈现。至少可以看到,东莞是有相当历史文化底蕴的,绝非如偏见的那样:经济发达,文化沙漠。在文化精神的呈现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尽管东莞文化精神展现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呈现出的人和事存在个体差异,表现方式也各有特点,但内在的精神实质却有着相通性与一脉传承的特点。
比如东莞人的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特点,在种植莞香时期,体现为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在贫瘠的土地上大胆引进、种植和发展莞香种植和经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莞香做大做强。在袁崇焕身上则体现为敢于与强大的满军抗战,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在林则徐身上就表现在同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迎难而上,敢作敢为,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气节。在东江纵队的抗日斗争中,又谱写出东莞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取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则演变为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在资金奇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敢于尝试,敢于创新,遇事果决的开放品格,大胆冲破各种思想障碍与非议,大胆利用外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经济发展之路。
如此种种,东莞人的精神特点在以上分述的几个亮点中,不同时期和状态下虽然呈现出不同的情状,但其实质则有着关联性和一脉传承性。归纳起来,东莞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二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三是发挥聪明才智,讲究策略和方式的特点;四是勤劳务实的作风;五是海纳百川的襟怀。在大浪淘沙中积淀下来的东莞精神财富,值得研究、继承和发扬,也必将波涛不息奔向东莞的未来。
[1]陈伯陶.东莞县志:第14卷[M].成文出版社,1927:401.
[2]屈大均.屈大均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商鸿达.明末袁崇焕坚守宁锦的敢战敢胜精神[J].史学月刊,1964(10):24.
[4]胡亚炜,龙天民.袁崇焕和他的悲剧[J].历史教学,1990(9):9.
[5]东华续录(道光朝):第38卷[M].北京:中华书局.
[6]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7:21.
[7]周兴.略论华南敌后游击战场军民的抗日斗争[J]. 历史教学,2006(4):22-23.
[8]陈立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东莞奇迹·东莞特色·东莞经验[J].广东党史,2009(1):39-42.
The Lightspots and History Inheritance of Dongguan’s Cultural Spirit
LIU Sheng-lan1LIU Zhong-yang2
(1.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uan 523808, China;2.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uan 523808, China)
Dongguan has its own cultural spirit. The emergence of some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 fully displayed the ethos of Dongguan people, such as Guanxiang Cultivation, the Anti-Qing War led by Yuan Chonghuan, Buring of Opium Stocks in Humen led by Lin Zexu, the East Longitudinal Anti-Japanese War, and Reform & Opening up, which are the highlights of Dongguan cultural spirit. They are just like tricklets running into the river of Dongguan cultural spirit and have essencially inherent tractility and inheritance.
Dongguan; cultural tradition; humanistic spirit
2016-05-20
刘晟蓝(1990—),女,湖南衡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研究。
G127
A
1009-0312(2016)04-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