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困境*

2016-04-14 20:41蔡燊冬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困境学术

蔡燊冬

基本理论

现代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困境*

蔡燊冬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可谓是高等教育得以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根基之一。然而,随着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影响日益加剧,大学的发展出现了过度“功利化”的趋向,导致现代高等教育深陷于教学困境、学术困境以及学科困境等多重困境之中。而唯有正视这些困境,从理念以及制度这两个方面入手,勇于变革,才能遏制住高等教育过度功利主义的趋势,现代高等教育也才能走出困境,重新恢复合理的秩序。

功利主义;教学困境;学科困境;学术困境

19世纪初期,随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以及近代思想家对理性的反思,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在高等教育中流行并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世俗化、多元化、民主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各国高等教育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过度推崇以及市场力量影响的不断加剧,高等教育发展遭遇到了功利主义逻辑的严峻挑战,“从外围开始,金钱,正不断移向核心。从某种角度说,圈钱已经变成一个目标。”[1]中世纪大学标准逐渐分崩离析,高等教育正深陷于多重困境之中:教学困境、学术困境以及学科困境。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宣称高等教育处于危险之中,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M●赫钦斯也曾说道:“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它深受混乱的困扰。”[2]如何使高等教育早日脱离困境?毋庸置疑,唯有正视和积极应对困境,重新重视并恢复理性主义教育的地位及作用,竭力遏制住高等教育过度功利主义的趋势,现代高等教育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重新恢复合理秩序!

一、高等教育面临的三重困境

(一)教学困境

自19世纪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流行以来,大学通过引入实用性的课程,强调人才培养的世俗性,注重学校学习为学生就业做准备,打破了古典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影响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同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已经是高等教育界不争的事实。“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受到日益增长的庸庸碌碌的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3]还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年轻一代无论是从技能还是从观念层面,都尚难胜任自身作为劳动者和公民的角色!教学困境已然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桎梏,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大学中“职业教育主义”盛行,导致培养的人才有“专业技能”而缺乏“文化素养”;其二,学生个人学习的功利化取向严重,导致学生学习质量的降低;其三,“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人才培养缺乏引导,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下滑。

1.“职业教育主义”与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和政府对博士学位的需求一直在迅速增加,但是这些学术产品的“使用者”更多需要的是“专业人才”而不是有修养的“通才”。“社区中每个有组织表达自己心声的团体都希望,大学的存在使他们没有必要再去培训自己的雇员,他们想从大学得到尽可能现成的产品。”[4]面对外部提供的大量资金资助的诱惑,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之下的大学竭其所能,大量开设了与市场雇主需要相关的职业性课程。有学者宣称,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几乎很难找到能够实现“更高层次”学习的实例,高等教育日渐异化为“高级培训”,大学内部兴起一股“职业教育主义”的旋风。“有些科系遵从传统的学术目标——超越利益的真理追求,还有些科系不过是乔装打扮的职业学校。”[5]并且,学校教师教授内容的重心也随着学校在职业性追求方面的压力发生了转移。在课堂上,教师教授知识时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就业是否有需要,内容也更偏重于实用技能。“大多数教授都在忙于传授各种各样的知识,尤其是为企业等就业市场的专门职位训练年轻人。”[6]诚然,这些职业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短暂就业的压力,但是,它们最终只能教会学生一些工作技能,并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更无法在培养学生修养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并且,过多的职业性课程占据了极大的课程空间,而那些致力于培养学生理性和心智的课程则因为缺乏实用价值而被学校大幅削减,学生在理智、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了现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部分学生在理性和品德方面能力的缺陷,“全面发展的完人是不会从像‘工程师’这样只具备局部技术知识的人身上找到的”。[7]

2.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取向与学习质量的降低

现代高等教育中,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不再具有“闲逸的好奇”精神,也不再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他们只是把大学作为改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跳板”,进入大学后也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具有功利价值的“职业知识”,亦或是取得一张具有“含金量”的文凭。而这两者都将是其毕业后进入职场所必须的“工具”。“学生最关心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考虑他们获得的资格所具备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在就业市场找到工作以后凭这种资格证书偿还教育成本的能力。”[8]在大学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课程选择,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以对当下求职市场的粗浅理解所决定的,亦或是简单地依据课程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就业前景好的、比较容易通过的、管理比较宽松的课程。而至于课程本身是否具备锻炼个人理智的价值,并没有人会有多大的兴趣去了解。

3.“教学的缺失”与人才质量的滑坡

19世纪洪堡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来,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不断发展,并且日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科研成果已然成为教师职业发展重要影响因素。“终身教授的资格在多数情况下授予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很少授予教学贡献突出者。”[9]面对科研的实用价值,一些教授已难以在科研与教学两项重要工作之间加以平衡,而是将天平完全倾斜于科学研究这一方。当今大学中,教授们忙于合作性研究、组织研究项目以及与政府和大学的官僚机构打交道,根本无法安心于教室和实验室。教学工作要么草草应付,要么交给需要课时的年轻讲师,仰慕教授名声而来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2006年,美国一个基金会对1.4万名大学新生与高年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如今美国学生付的学费越来越多,学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10]虽然在大学中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教学的缺失使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方式产生跛脚,导致人才质量的不断下滑,正如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Labaree教授所说,“学校的无情变革,已经破坏了学生享受真正的教育的机会”。[11]

(二)学术困境

在19世纪早期,由于意识形态和兴趣的结合,德国以可持续的方式把学术研究变成一个大学的现象,并且确立了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术研究的主体,他们把创造新知识和改造旧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财政的紧缩,政府对于大学的拨款日益减少,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日益遭受资金缺乏的困扰,这进一步为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高等教育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大学之中学术志业逐渐消亡,学者们对与市场有关、有“功”有“利”的学术研究却乐此不疲。“教学——科研实验室塞满了经验的甚至功利主义的科研。”[12]学术研究面临着功利主义逻辑严峻的挑战,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主席利昂●莱德曼曾对这一困境描述道:“我在科学界40年,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深度的绝望和气馁。……科学家们传统的乐观情绪正遭受压抑。他们现在期盼甚微,觉得前景暗淡无光。”[13]具体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学术研究日益注重“实用性”,而忽略研究本身的价值;其二,高等教育中学术道德的缺失,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1.学术研究过度强调“实用性”

功利化的学术研究不再是纯粹地为了增进知识而进行学术,其主要动机是发展科学的同时希望新知识能导致实际应用。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拨款,亦或是市场的资助对大学学术研究拨款时都更加强调研究的实际效用,而一些应用价值较少的研究逐渐被边缘化。1994年,美国国会就拒绝向用于基础量子物理研究的价值30亿美元的超导体拨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立法者无法找到这一花费的充分的实用价值。在激烈而又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外部资金,学术研究日益成为迎合市场的风向标。大学中学术研究人员尽其所能寻求与市场有关的研究,满足外部资助者的实用化以及职业化的需求。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0年,众多大学优先考虑的不再是基础研究和通识教育,而是应用研究和职业训练。”[14]学术研究对于实际用途,或者商业用途的盲目追求,极大地阻碍了纯粹的或者“无用”的研究。基础研究的收益与教学的收益一样具有回报周期性长且不确定的特点,因而现代高等教育中对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则远不如应用研究那么热情。“从昂贵的机器技术在日常的物理和生物研究中扮演的重大角色来看,停止为非实用性工作尤其是为理论研究投入资金威胁到了美国的基础科学。”[15]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自明,而其长久以往的遭受冷落必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极大的危害!

2.学术道德的缺失

随着大学日益强调生产率,学术研究成为学术人员达到某些社会目标、获得最广泛的承认、最好的待遇和利益的重要途径。“获得资助的本领,也就是教师为其研究项目吸引资金的能力,已经成为职称晋升和薪水高低的决定因素。”[16]而在深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今天,大学早已不再是一片净土,道德败坏问题无孔不入,影响甚为恶劣。一方面,一些大学人早已忘记了科塞对于他们的告诫:“理念人是为理念而生的人,而不是靠理念吃饭的人”。学术失去了其本来所应扮演的角色,而成了学术人员追名逐利的一项工具。虽然教授仍然忙于各项研究,研究成果也一项接着一项,但是如今成果的发表仅仅是在申请奖金或者职称时作为个人学术能力的证明,以及为所在大学满足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评估要求。“为了保住同事和自己的饭碗,教师们视创收为当务之急,这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普遍的职业妥协意识:提供以赚钱为目的的咨询服务、举办有利可图的会议、寻找和争取科研课题——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源而不是增进知识。”[17]此外,在物质、名声的双重诱惑之下,大学人不仅早已学会而且早已习惯了种种不道德的行为,一些研究人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研究经费,通过伪造数据或者盗用他人观点来增加自己的学术成果,而罔顾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最为基本的学术素养。近年来,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出现了学术不端的事件,皆为高等教育的学术困境敲响了警钟!甚至有学者宣称,如今高等教育中的学术不端或者学术腐败已经取代了高等教育中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所遭受的侵害而成为了公认的最大的危害。所有与学术道德背道而驰的行为都严重削弱了学术的使命,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

(三)学科困境

学科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需的原料,它使得学者和学生能对某些特定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形成能够协调一致进行交流与辩论的集中的学术圈子。高等教育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高等教育以研究高深知识为价值追求,而知识本身只有通过学科制度化的规范才能成为大学中的学科。高等教育塑造了学科,学科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然而,在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深度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学科发展逻辑违背了知识内在发展的规律。现代高等教育深陷于学科困境之中,主要体现为其一是学科纵向发展的过度“细化”;其二是学科门类发展的“不均衡”态势。

1.学科纵向发展的过度“细化”

从学科发展的逻辑来看,学科的发展与知识的进化紧密相关,随着知识的不断发现,学科处于不断分化之中。“它同几乎所有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一样,在每一个知识领域内经历着日益增长的割裂、分化和专门化。”[18]然而,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学科的发展开始强调功利价值,不再仅仅以知识的进化作为其发展的逻辑,而是以学科利益最大化作为学科发展的价值追求。“现今的学术知识生产,已深深地和各种社会权力、利益体制相互交缠。”[19]为了追求各种利益,学科日益演化为学者个人的工具,学科的分化也日益严重,陷入了过度细化的困境。“学科构成了话语生产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同一性的作用来设置边界,而在这种同一性中,规则被永久性地恢复了活动。”[20]在一门学科内部,学者控制对学术知识的解释,制定着衡量专业技能的标准,学者本人就是该学科内的统治者。学者在学科中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影响力也就成了其在该领域中身份的标志。一方面,学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高筑森严的学科壁垒,通过对学术资源的垄断来避免他人闯入自己的领地,保障其在该领域中的声望和影响力。而这进一步造成了学科间交流的缺失。“学者曾经被认为是理性和非功利性话语的典范,如今却因为其学派性和自相攻讦,而遭到人们的嘲笑。”[21]另一方面,在学科领域内影响力较弱的一些学者不甘现状,通过寻找学科的新的研究方向来增强其学科中话语权的影响力。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往往是学科分支中的再分支,这就造成了学科的进一步细化,细化之后的研究人员之间往往也是各筑学科壁垒,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如真空中的交流,闻其语而不解其意!

2.学科门类发展的“不均衡”态势

学科门类发展的“不均衡”态势是学科困境的另一体现。从学科发展史来看,18世纪以来,学科门类经过不断分化与重组至今形成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超级领域。随着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加深,学科发展逻辑发生异化,学科是否具有效益、经济价值成为高校设置和废止学科的关键因素,这就造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中三大学科门类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由于人文学科从一开始就拒绝以实用和功利标准去评价对学问的追求,注重的是对人格以及道德、伦理和美德方面的培养,而这些方面对于国家实力的发展的贡献却难以计算。“如果人们要求有任何确证的话,那就只有依据个别学者及学生在道德、想象力和知性上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丰盛程度来作为判断。”[22]因而在各国中,人文学科无论是在重视程度亦或是在资金投入力度上,都在三大学科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与此相反,一些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由于与市场联系较为密切,应用性较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1988年澳洲政府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那些与“知识为本”及“价值增多”的工业生产有关的学科。80年代撒切尔夫人政府在英国推行的教育改革也与澳洲极为类似,强调学科的发展要促进国家繁荣、提高管理效率、向公众负责等等。“这就使得各种学科的发展变得极不平衡。可以比较直接带来利润的物理学和化学欣欣向荣;生物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奄奄一息。”[23]现代高等教育中,自然学科俨然已成为学科皇冠中的明珠,而人文学科却日益走向没落,而缺少人文教育的高等教育必将为时代所摒弃。

二、理念与制度:走出困境的两点思考

现代大学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俨然已成为了社会的“轴心机构”。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成为了民族国家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它们包括个人生活的富足与安乐、经济的竞争、国家的安全、环境保护和文化繁荣。人们愈加认识到高等教育投资所带来的巨额的经济回报,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日益加大,而这恰恰是现代高等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困境的开端。社会对于大学总是有着无尽的要求,并且社会中对高等教育感兴趣的并非只有“利他主义”的组织。因此,在这些要求中,一部分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恰当体现,而另一部分则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相较于中世纪以及近代大学,现代大学对于资金似乎有着无穷的欲求。现代高等教育为了满足对于创收不知餍足的贪欲,在功利主义逻辑的指引下,不断妥协自身的理念及使命,“有些学生、教师、政府官员、赞助人、理论工作者和政客都扭曲并损害了大学的基本价值与意义”,[24]最终深陷于教学困境、学术困境以及学科困境的泥淖之中难以自拔。面对现代高等教育所处的三重困境,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从理念和制度两方面入手,“双拳”出击,从而遏制住高等教育中功利主义不断蔓延的趋势,让现代高等教育经历一次“反功利主义教育”的洗礼!

(一)恢复“理性主义”思想的地位,为摆脱功利主义困境提供理念支撑

在功利主义不断侵蚀之下,高等教育中的“理性主义”思想早已被人们所遗弃,高等教育成为了社会中一些人的“吸金石”。然而,高等教育要祛除功利主义的危害,就必须重新恢复“理性主义”在大学中的地位,秉持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个体“心智发展”、促进“个体解放”的理念,强调大学是以无条件追求真理的价值为崇高目标的学术共同体。首先,在中世纪大学诞生早期,大学就是一群以追求知识为目的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在现代大学中,学术人依旧应该秉持这种以理性为主导的纯粹学术的理念。一方面,教师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亦或是研究工作,都应该抵制住外部环境中“功名利禄”的诱惑,保有凡勃伦所说的“闲逸的好奇”,坚守韦伯所谓的“以学术为志业”的底线。另一方面,学生要克服学习过度功利性,认识到学习是为了锻炼心智,发展批判性思维,并且自觉加强关于“个人解放”知识的学习。其次,高等教育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虽已走出过去的“象牙塔”,但是仍要厘清其自身与社会互动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高等教育要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理智”的培养,摒弃过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有能力提供非功利性的教育、培训和研究”,[25]而不能沦落为为企业培训未来雇员可迁移技能的工具性机构!恢复“理性主义”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大学的“非功利性”,是高等教育早日走出功利主义困境的必由之路!

(二)变革高等教育中“功利化”的大学制度,为走出教育功利主义困境提供制度保障

在现代大学中,各项以“功利主义”为价值追求的大学制度不仅有悖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且日渐成为高等教育走出功利主义困境的极大束缚。“无功利的活动和成熟期缓慢的长期计划,在要求短期效益的制度压力下化为泡影。”[26]因此,现代高等教育要摆脱功利主义困境,就必须改革大学中以“功利主义”为价值追求的各项制度,建立真正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制度。首先,要变革大学中僵化的“选修制”、“学分制”等教学制度。教学制度变革的核心要坚持制度以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为前提,以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重点,保障学生能兼顾“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这两者的学习。并且要弱化职业选择对于学生学习的过度影响,从而建立起促进学生有效合理学习的教学制度,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功利化的困境。其次,改革高等教育中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大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弱化制度中对于教师“研究”能力的过度强调,加强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并且建立针对“教学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不同的评价考核制度。“但即使是大学,是现代大学,也需要并使用不同类型的人——有的教师对学问的贡献作用有限,但善于激励学生,或善于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27]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对于教师“学术道德”方面的审查力度,加大对“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等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并进一步增加“学术道德”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从而帮助教师摆脱教学和研究的困境。最后,大学要推动“学科设置制度”的改革。大学中的学科不是就业的风向标,不能职场流行什么就设置什么学科。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学科设置可以说往往不是滞后的,而是过于超前的。“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可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大学紧跟时代甚至有所超前。”[28]因此,要改革学科设置制度中过于强调向“市场”、“就业”看齐,而应以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基础,协调平衡各学科门类发展间的差距,排除“功利主义”之手的干扰,促进学科的发展能符合其自身的逻辑规律。总之,面对现代高等教育所处的教学困境、学术困境以及学科困境,必须要加快“非功利化”的大学制度的建设,从而为高等教育早日走出困境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1][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米,杰米●斯葛瑞.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李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

[2][4][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2.

[3]美国高质教育委员会.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M].马宝兰,谢宗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5][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03.

[6][15][美]斯坦利●阿罗诺维兹.知识工厂——废除企业型大学并创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周敬敬,郑跃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41.

[7][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8]P.贝尔特等.重围之下的大学[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74.

[9][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10]Edwin Feulner.U.S.Higher Education:Pay More,Learn les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2006.

[11]David F.Labaree.How To Succeed in School in School without Really Learning:The Gredentials Race in American Education.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p.250.

[12][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旭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

[13][美]罗杰●诺尔.研究大学面临的挑战[M].周敏毅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5.

[14][美]达雷尔●R●刘易斯,詹姆斯●赫恩.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为新时代公共利益服务[M].杨克瑞等译.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51.

[16][24][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6,6.

[17][21][25][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1,98.

[1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42.

[19][22][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159.

[20]Michel Foucault,The Archaeologyof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New York:Pantheon,1972,p.224.

[23][英]J●D●贝纳尔.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2.46.

[26]LoganWilson,TheAcademic Ma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2,p219.

[27][28][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4.

(责任编辑:刘丙元)

蔡燊冬/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大学内部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BIA13006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困境学术
困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