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主体性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

2016-04-14 14:36李凤堂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主体核心生命

● 李凤堂

生命主体性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

● 李凤堂

生命主体性教育倡导学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主体意识,激发生命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创新性,促进学生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生命发展质量。生命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和重要途径,对学生核心素养起着奠基和引领作用。

生命主体性教育;生命意识;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当前学生面临的压力日益突出,主要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学生因压力问题导致的心理问题、自杀问题、暴力犯罪问题等日益增多。一些学生以极端方式对待他人生命或轻易放弃自身生命的事件让人深感惋惜,同时,也让人反省。处于花季般年龄的学生究竟为何如此践踏生命呢?造成学生漠视生命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或生命教育的低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因素。作为教书育人为历史使命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命主体性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并学会正确把握人生发展的方向,不断提升生命自主发展能力,做自我发展的生命主体。

一、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生命本质认识模糊,情感冷漠

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首先体现为生命主体对生命本质、生命价值、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敬畏生命,对生命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本质,情感冷漠,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相对较差,生命质量有待提高。[1]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自信心不强,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大,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上,考虑自己发展较多,而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考虑较少,甚至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他人发展对立起来,导致同学之间缺乏彼此的关爱、合作,易出现恶性竞争,影响着同学间、师生间正常合作关系的建立,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其结果既不利于自我发展,也不利于他人、社会的发展。

(二)价值观迷茫,功利性太强,或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

实践调查和文献资料显示,学生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的增长,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命质量有待提高。面对改革开放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一些学生生命主体意识缺乏,理想、信念模糊,常常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对未来发展缺乏明确规划,不懂得人生道路应如何选择。有的对学习不感兴趣,荒废学业,整天痴迷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有的摈弃了传统价值观,而一味地追逐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欣赏、追逐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谈权利、讲报酬多;谈义务、讲责任少,唯利是图意识强,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较弱。有的学生心胸狭窄,内心孤独,抗挫折能力较弱。在学业、恋爱、就业等方面一旦遇到困难,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轻生。有的将自己的不良状态迁就于他人、社会,出现报复社会,杀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三)学校对开展生命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及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要性认识有关。但是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顾明远先生曾针对当下的教育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弊端实在太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发展而学习,每天十几个小时埋头于沉重的作业负担之中,身体健康受到伤害、思想品质得不到提高,学生的生命受到摧残。”[2]学校过度重视智育、分数和成绩,轻视德育、美育和体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智商发展与情商发展的失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缺乏,在较强的外在压力下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就不难理解。

二、生命主体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石

生命主体性教育是基于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凸出对学生生命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生命主体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敬畏生命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生命主体性教育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为出发点,突出对学生生命主体性的教育和培养,与核心素养的目标相一致。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并日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尽管许多国家对什么是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确立核心素养的目的和依据、基本内容大体相同,即基于敬畏生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生命终身发展需要。我国2015年在学生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把核心素养概括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等三个大的方面,从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的视角突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生命主体性教育和核心素养提出的共同点都是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主体性发展的充分肯定。因为,一个不懂得生命为何物、不懂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学生,是不可能自觉地善待生命;一个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迷茫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生命自觉的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整天沉浸在自我得失、心胸狭隘、封闭保守的小圈子的人,也不可能自觉地担负服务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命主体性教育的共同点都是立足人的生命的现实需要,为了人的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命主体性发展具体体现在生命主体意识、生命主体能力、生命主体性人格、生命主体性情感等方面,构成核心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生命主体意识是生命主体对人的生命本质、生命价值、生命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映,学生生命主体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学生对生命的关爱意识,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学生拥有对生命关爱意识,才能够激发学生发展的热情和内在动力,才能够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美好。否则,离开了对生命的关爱,核心素养的发展就失去了其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变成了“单面人”或“机器人”。

(二)生命主体意识是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

生命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地位,对学生人生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起着引导的作用,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学生在规划和选择人生道路时,应自觉将自我价值追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趋向保持一致性。离开了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趋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就难以被社会所认可、接纳。自我价值追求应注意从自身客观现实条件出发,确定其可行性。缺乏现实基础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不切实际的,是注定无法实现的。自我价值追求还应考虑其行为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否则,违背社会发展潮流的价值追求,其行为必定是对他人、社会是有害的,最终也会有害于自己。

(三)生命主体性教育影响着学生不同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

人生态度是学生对人生发展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发展的成败。生命主体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在生活、学习中不仅对自我生命负责,而且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踏实、勤奋、务实。生命主体性教育使学生坚信,作为生命主体,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都蕴含着无穷的创造智慧和潜能,都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且能够抵御各种外界的诱惑,把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把挫折和失败变为成就人生的机遇和发展的动力,心怀梦想,不畏惧困难,执着前行,掌控命运,就能不断创造生命的精彩,取得人生的成就。人生之所以美好,就在于生命中不断有奇迹出现,这就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人的伟大意义。

三、学生生命主体性教育的策略选择

如何通过生命主体性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3]基于此,学校实施学生生命主体性教育,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主要体现为下列五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理念

敬畏生命,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生命意识。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它是人权理念的最高体现,是人权其他内容的基础与出发点。我国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平等的生命权,不容侵犯和剥夺(法定条件除外)。珍爱生命,对学生来说应树立关爱生命的意识,即养成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这是确保高品质生活的基础。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惟一的、不可逆的,生命的代价是无可补救的。这一点适用于对每一条人命的认知。”[4]关爱生命,体现在对人格尊严的尊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主体间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1)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支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2)营造安全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安全的思考空间,把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学做时间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3)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成长。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对话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索,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想法,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肯定和认同他们新奇的观念和探索的热情,减少对学生思维方式及行动方式的无谓限制,让课堂成为一个跨越时空、心灵交汇的场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生机和活力,产生眷恋感、归属感、认同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5]

此外,尊重学生生命和人格尊严,教师要严禁侵犯学生生命权、健康权、人格权等行为发生,严禁擅自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引导学生树立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拥有积极的、健康的生态意识是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状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关爱一切生命,让一切生命与自然、社会和谐相生。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马克思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环境决定着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实的人是对象化的社会存在物,不能脱离且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化环境。人一生下来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给定的,不能自由选择,诸如他生活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他的血缘关系、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学校教育、生活习俗、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性格、素质,甚至决定人的命运。二是人的活动又改变环境。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而是积极能动的主体,他不仅可以趋利避害,利用环境给予的有利条件,摆脱环境所给予的束缚和限制,而且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环境,达到环境和人的和谐。当然,所谓“和谐”也是相对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有自己的规律性,对人的作用总有两面性,不可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何况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环境与人之间的矛盾将永远存在,人只能通过正确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予以解决。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师生应树立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凸显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体,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只有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需要和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机,增强其主体性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否则,生命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正如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改革所认为,“真正人的教育,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不再把教育简单当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事实上,只有在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及价值,懂得生命发展的意义,养成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并自觉发挥生命的主体性,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生命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生命主体性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觉教育,主动学习、大胆实践,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成为一个自觉发展的生命主体。

(四)着重于学生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关爱生命,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既是生命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核心素养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养。每一代人的发展都是在既定条件下的进行的,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时代也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际遇和机缘,引导学生拥有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是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生命主体性教育从关注学生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切入点,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在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和教育学生对生命本质、生命价值、意义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做自我教育的导师,培养学生学会关爱自我,进而学会对亲人、社会、自然的关爱。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精神成长是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的灵魂。没有精神世界的成长,学生生命主体性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发展决定了其在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生命价值观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命主体性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注重引导学生在所处的时代下谋划人生,将思想与行动、内在与外在有机协调。

(五)加强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生命品质

审美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活跃其科学思维,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科学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素养,使学生的创造灵感更活跃,并净化与美化学生的心灵。[7]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个基本尺度。一方面,人们要了解和掌握外在于人的世界的规律性,取得科学的认识,作为自己行动的向导;另一方面,人们还要追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利益,使外部世界为己所用,获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之所以能够脱离动物界,人之所以能够最终与动物相区别,根本原因就在于人能够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也就是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掌握外部世界规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正如马克思所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求真、向善、达美,是人立身处世的最为基本的追求,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型存在物。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与享用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是通过对美的追求而实现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9]审美教育是人的本质需要,是培养和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更好地珍爱生命

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积极的生死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发展观。

1.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增设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认识和理解生命发展的本质、价值及意义,意识到随意放弃生命、残害生命是轻视生命、无视生命尊严的极端错误做法,学会敬畏和珍惜生命。同时也要使学生广泛获得死亡方面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知识,理性的思考死亡在生命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及死亡的价值所在。二是学校应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旨在改善生命质量,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并增加足够的重量,从而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获得协同全面发展。

2.开设生命哲学课程。在中小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对生命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借鉴和学习国外开展生命教育的好的做法及经验,经过本土化改造,以适合我国学生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挖掘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传统优秀文化思想,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生为贵”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态和谐相生思想等,都是生命教育的经典内容,值得进一步弘扬。

[1]连淑芳,魏传成.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07,(02):61.

[2]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3]王兆生.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4]甘绍平.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72.

[5]殷世东.让课堂成为诗意栖息地[J].教育研究,2016,(3):124-12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

[7]李志厚等.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实然与应然分析[J].教育力量与实践,2016,(16):2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9]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9.

(责任编辑:曾庆伟)

李凤堂/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

*本论文是笔者主持的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生命主体性和谐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BE1016)

猜你喜欢
主体核心生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