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教育实践·
守望科学 静候花开
李进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我特别喜爱的一首诗。我出身农门,自幼家境贫寒,但父母的品质感染着我,虽然他们没给我富足的物质财富,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勤奋、坚韧的种子。从教26年来,无论工作顺风顺水还是遭遇困难挫折,我都没有违背初衷——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希望给予那些家境并不富裕甚至似我当年的孩子们以最好的教育。发展学生,成就自我——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我一路耕耘,一路收获!
1990年8月,我被分配到滨海县界牌镇第二中心小学工作。当时主要任教语文学科,同时兼教自然(即现在的“科学”)。因为那时专任教师极少,所以很多小学科都是语、数老师兼任。缘于儿时对电的好奇、读初中时对物理学科的偏爱,所以分课时我主动请缨兼任一般由数学老师兼教的自然课。也就是从那时起与这门学科结了缘,这一牵手便再也没有分开过,屈指一算,至今已有26个年头!
人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出校门的我也是愣愣的什么都不在乎。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恰逢县自然教师课堂教学评比,那时候单位年轻人不多,所以领导安排我去参赛,我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不就是个上课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比赛结果出来后,我只得了个三等奖。再加上赛场上亲眼目睹了优秀选手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我遭受了工作以来的第一次重挫!我本以为自己出师不利没能为校争光,校长一定大为光火,但是校长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反倒安慰我、鼓励我,还夸我基础不错,是个上课的好苗子,这让我大为意外并深受感动。
一晃时间又过去两年,1994年春,县里再次举行自然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这次校长又给了我机会。这回我不敢掉以轻心了。我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反复推敲教案,精心准备器材,并请领导老师们一遍遍听我试讲,给我的课堂把脉。最终,我如愿以偿地捧回了一等奖的证书。这次经历进一步拉近了我与“自然”的距离,加深了我对“自然”的感情,我暗暗下定决心不光要教好语文,也一定要把兼教的自然教好!
但那时,在我们那样的农村学校实验器材紧缺,上自然课几乎都是两片嘴皮一本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赤手空拳想把自然课教好简直是异想天开。于是,我发动学生和我一起寻觅可替代书本实验的器材。学生很兴奋,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物件,甚至是被丢弃的垃圾都能开发成学具。于是,在青霉素药水瓶瓶口向下垂直按入水中再缓慢倾斜冒出的气泡中,学生“看”到了空气占据空间;在雪碧瓶做成的“炉子”模型前,从“炉门”吸入并袅袅上升的蚊香烟雾中,学生“看”到了空气流动形成风;在纸板托着杯口向下的一满杯水的现象中,学生“看”到了大气压力的神奇……再后来,我发现课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寻找器材,课后延续课堂“未竟事业”再去继续摆弄他们的那些“宝贝”,这不就相当于很不错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巩固吗?
回到2000年前后,那个自然学科不太被重视的日子里,兼教一门看不到前途的学科,还整天带着一帮孩子乐呵呵地“玩”,有人不解,有人非议。不过,孩子们对它的热情给了我坚守的动力。为了孩子们的这股热乎劲,我坚持了下来。即使单位变更,但我对自然教学的热情依旧,分课时我仍主动要求兼任这门学科。
2008年,县里选拔选手参加市课堂教学比赛,从未参加过市级比赛的我跃跃欲试,朋友们调侃我——像一只不安分的井底青蛙。可骨子里不服输的我没有听取朋友的规劝,毅然报名参加了县里的选拔赛,最终年龄最大的我获得了代表滨海参加盐城市小学科学“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优课评比的机会。那次比赛,我抽到的课题是五年级上册的《导体和绝缘体》。在研课时,对于教材中安排检测“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三个实验之后揭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导体”这一环节,我认为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学生恐难接受。如何处理?我想到了郝京华教授常讲的观点——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眼前一亮——我跑到村子里打来小压井的水,跑到河边取来河水。上课那天恰逢天降喜雨,又让我意外地收集到了雨水,从而实现了让学生对“天上的雨水、地表的河水、地下的井水”这“三界”之水的比较研究,于是目标实现水到渠成。凭借对教材创造性的解读,这节课获得了一等奖。时任市科学教研员游基红老师肯定了我的成绩,鼓励我多读些教育理论书籍,深入学习信息技术,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新兴教育教学技术相结合,增强表现力。游老师的肯定提升了我的自信,使我进一步坚定了信念。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借来《国家课程标准培训——小学科学专题讲座》《身边的科学》《手把手教你做课件》等四五十张光盘;下载了张鼎儿、路培琦等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和郝京华、胡卫平等专家的讲座视频;找来3-6年级全套教材及教参,我一遍遍地回放,一篇篇地阅读,静静地思考,慢慢地揣摩,积极地实践……
2010年4月,全国小学科学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讨、培训活动将于在山西太原举行,会议安排江苏执教一节观摩课。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我得到了这一机会。最初得知消息,我喜出望外。但没过两天,喜悦就被巨大的压力所取代了。代表江苏,在全国性活动中上课,要上出江苏的水准,选择哪类课型?如何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怎样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怎样优选活动器材?……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使我寝食难安。
冯雷激校长看出了我的不安:“不要紧张,我们会组建一个专门的班子帮助你!”于是在校长的精心组织下,由县科学教研员胡萍老师和县、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攻坚小组成立了。接下来便是选取上课内容,解读教材,筹备器材,组织试教,教后研讨,修改教案,重新试教……从2月23日到4月27日的两个月零4天的时间里,我们前后共修改了20多稿教案,反复试教了10多次。时至今日,当初磨课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其中最难忘的是4月12日的第四次试教。那天,省教研室的科学教研员卢新祈老师来了,省城的冯凌、夏子玫两位专家来了,市教科院的游老师也来了。本来以为有前三次的试教基础,这次试教不会有什么问题,结果课上得一塌糊涂。这使我无地自容……最终领导、专家指出了问题:1.压力太大;2.内容太多;3.环节烦琐。同时给出三条建议:压力太大——“放”;内容太多——“删”;环节烦琐——“简”。专家们回去后,仍一直在关注着这节课。此后,通过电子邮件,卢老师、冯老师、夏老师他们多次帮我修改教案。今天,我还保留着他们当年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批注的五份电子文稿,不只是怀念那一份温暖的记忆,也因为其中包含的教学智慧。
4月27日,我成功地完成了“表演”,捧回了一等奖的证书,总算不负众望。然而,我后来反思,课上的环节安排有多少自己的思考?背后的理念有多少已经消化吸收?我又反复研读专家的修改建议,大到环节安排,小到提问方法,一幕幕地回放磨课、改进的细节,一遍遍地思考,慢慢地揣摩内化,最终形成了一些让我受益至今的感悟。
比如,我明白了目标设定——适而有度。切忌贪大求全。一堂课就那么40分钟,却要做那么多活动,学生怎么做得过来呢?所以,适合自己班的学情、取舍有度的目标才是好目标。
器材选择——优化整合。各种器材要形成“最佳组合”,才能“协调作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必须“下水”实验。
变量控制——巧妙类比。本课中,在比较物体的传声效果时,涉及变量控制,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如果把教材列出的操作步骤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然后依葫芦画瓢地操作,虽然可以近乎整齐划一地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但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是没有生长的,我们最终采用的类比法帮助学生顺利突破了理解难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结论研讨——尊重事实。回顾我的多次试教,关于固体、液体、气体传声效果比较,几乎每次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固体最好,气体最差。可是在太原的课堂上,却出现了偏差:30名同学实验后的结论是:29人发现空气传声效果最差 (这与多次试教一致),17人认为液体传声效果最好,仅有12人认为固体传声效果最好。这样的结尾,多少带有一些缺憾,但郝京华教授在评课时,对我尊重事实、尊重学生、不照本宣科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这一插曲虽非专家修改的教案中所有,但恰是他们传递给我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呈现——尊重事实。
数年的坚守,让我多了一份执着;浴火淬炼,让我多了一份成熟。2010年秋学期起,学校安排我专任科学教师,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专业的思考,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接触更多的专家,接收更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信息。从专家们那里,我得知科学课标将重新明确学科地位,小学科学将有望与语、数、英一样跻身主干课程之列……我仿佛看到了科学教育无比光明的前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深感欣慰,并充满期待。
但另一方面,我躬身自问,随着社会对科学教育的日益重视,科学教育的地位日渐提升,我的专业水准能否与之相匹配?我能否胜任各个领域科学知识、各种类型科学课堂的教学?我深知自己尚有很大欠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这是一条悠远坎坷的征途。“我以我心步乾坤,亦以我手执杖行。”——那么在这条漫长、崎岖的道路上能伴我与学生稳步前行、顺利抵达路的尽头的“拐杖”是什么呢?我思考着……
于是,我想到了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想到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所谓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一句话,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我又想到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先驱刘默根老师,想到了他20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的观点: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干预下,让孩子们在40分钟内跨越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的科学进程。我们要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探索,而不是单纯灌输给他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爱上科学,迷上科学……
于是,我找到了这根“拐杖”——科学教育生活化,引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科学、学身边的科学,让孩子们明白科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此,我带领他们一起看星星、养蜗牛、种土豆……遇到不懂的,我就先行先试,然后现学现卖,学生对身边这些喜闻乐见的现象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兴趣浓厚,玩起来乐此不疲。随着iPad、智能手机的普及,我把《虚拟天文馆》《星空漫步》等观星软件介绍给学生,这些软件的使用让孩子们“观察星座”不再受天气影响、地域局限,任意时刻地“观察星座”。
……
守望科学,希望在我以及与我志同道合的科学人的执着与坚守中,迎来教育百花园中科学教育的根深蒂固,欣赏到孩子们科学素养的满树繁花!愿吾此心长不已,此树终有开花时——执着有恒,花开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