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

2016-04-14 02:36周领顺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戴乃迭葛浩文扬州

周领顺

(扬州大学,扬州,225127)



译者行为批评

周领顺

(扬州大学,扬州,225127)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本专栏组织的三篇文章,均为其中的研究内容。这三篇文章分别是周领顺的《论葛浩文翻译本质之论——兼谈译学界“翻译本质”之争及其启示》(下称《葛浩文》)、任东升和郎希萌的《国家翻译实践视阈下的戴乃迭独译行为研究》(下称《戴乃迭》)以及唐蕾的《华裔获得语作家身份建构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李翊云〈逃避之道〉汉译为例》(下称《李翊云》)。

2006年我国确立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直接服务这一战略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如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译学界,研究者从译者模式到传播模式,从翻译效果到接受效果,从传播过程到传播手段,从儒家文化到百家争鸣,从文学翻译到科技翻译,从汉民族文化典籍到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从泛文化翻译研究到专书翻译批评研究,从翻译内部研究到翻译外部研究,从古代典籍翻译研究到现当代文学翻译研究等等,全方位,多角度、逐步向纵深展开。

本专栏和我主持的《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5期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专栏,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主题下的研究内容,两组文章可互为参照和借鉴。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属于一个具体领域的研究,偏重于翻译内部的讨论,而本专栏主要是有关“人”(译者)的研究,偏重于翻译外部的讨论。

(1)《戴乃迭》讨论的是戴乃迭的翻译。戴乃迭是生活在中国的汉学家,外来翻译家,是通过翻译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戴乃迭研究常归于“译者模式”研究,是因为戴乃迭和杨宪益珠联璧合,但不足在于忽略了译者戴乃迭作为个体独立的存在。(2)《李翊云》讨论的是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创作。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人中,华裔作家群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存在,李翊云便是其中的一位。(3)《葛浩文》讨论的是翻译家葛浩文的汉英翻译体验,他的“翻译本质”之论,是他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反思,与同是汉学家和翻译家的戴乃迭研究有交集,而环境上又与同样生活于美国的李翊云及其研究有交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他们的文化身份对行为的影响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时,翻译家和作家的不同表现是什么?面对各自的目标市场,他们的行为有着怎样的规律?部分问题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部分留待后续讨论。

对于“人”的研究,主要是对于行为的研究,“译者行为”的有关理论恰逢其时。《李翊云》和《戴乃迭》都用到了“国内本土理论”之一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①。“译者行为”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在2016年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就占两项,一项是朱献珑的“译者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另一项是王军平的“晚清翻译规范的社会构建及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许钧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说道:“中国译学界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国内有不少学者在翻译理论探索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我还特别关注到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胡庚申努力阐释与建构的生态翻译学,以及周领顺开展的译者行为研究等等。”(陶李春、许钧 2016)我们正经历着“从一个理论消费(theory-consuming)的国家转向一个理论出产(theory producing)的国家”(王宁 2014:19)的过程。

总之,“从当今学术研究的大趋势看,做有关‘人’(译者)的研究或具体的‘以人为本’的翻译批评研究大有可为”(周领顺 2014:6)。

附注

① 杨荣广、黄忠廉:《应用翻译研究:进步与前瞻》,《上海翻译》2016年第2期。原文是:“国内本土理论也逐步发展,黄忠廉之‘变译理论’、胡庚申之‘翻译生态学’、周领顺之‘译者行为研究’也逐渐为研究者所熟知。”

陶李春、许钧.2016.关于翻译研究的思路与重点途径——许钧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3):78-82.

王宁.2014.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周领顺.2014.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管新潮)

周领顺,博士,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对比与翻译批评。电子邮箱:zhoulingshun@163.com

主持人语

猜你喜欢
戴乃迭葛浩文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扬州的秋日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下扬州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