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大学英语》编写理念论纲

2016-04-14 02:36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融合

杨 枫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融合大学英语》编写理念论纲

杨枫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本文从教材设计理念、内容特色与使用建议等方面,介绍了《融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以“多元融合、有效教学”为纲,实现教与学各个层面中多种元素的灵活、动态与有机的融合:课程理念上,输出与输入;课程性质上,工具性与人文性;课程设置上,基础与提高、通用与学术;课程目标上,阅读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上,学术经典与人文精髄;课程资源上,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课程评价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整套教材理论、结构、教法互为表里,建构了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新一代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融合大学英语,融合外语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

1.前言

《融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精神,以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为使用对象,充分考虑到各高校在属性、定位、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区别性差异;学生的实际英语需求;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整合建构主义的任务型学习、行为主义的模仿和操练、认知主义的语言信息处理机制、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和输出、数字信息学习技术以及交际学习等教育理论;在Gass & Mackey (2007)提出的“交互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的基础上,采用“多元教学大纲”(multi-syllabus)与“内容与语言融合”(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交互促进内省”的课程理念;坚持主题文本输入的意义性、趣味性、时代性与经典性,兼顾教材结构的简约性与全面性;围绕“有效教学、学以致用”优化教学资源,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课堂文化,做到最大限度地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输入的多种形式的模仿、认知和吸收,实现通用和学术英语兼修的教学目标。整套教材理论、结构、教法互为依据、互为完善,构成了一个经济、高效的新一代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2.教材编写理念

2.1课程理念上,输出驱动输入,交互促进内省

Gass & Mackey (2007)提出的“交互假说”整合了Krashen (1985,1994)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Swain (1985,1995,2000)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全面兼顾从语言输入、互动、吸收、反馈到输出的语言学习的全部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意义输入、积极互动、选择吸收、有效输出,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定位、交际课堂的建设和有效学习的构建。《融合大学英语》以“交互假说”为理论依据,合理吸收,实用改造,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交互促进内省”的有效教学理念,并以此设计了练习框架和课堂流程。如“Before You Read”环节,按照“输出驱动输入”模式的要求,围绕主题内容和语言技能要求,设计了与学生学习、生活及需要相关的产出型交际任务,激活学生潜在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表达饥渴,引导学生观察、反思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促成积极意义的语言输出。

2.2课程性质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课程性质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开宗明义,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但是如何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对教材编写者是一个挑战。大学英语教材的通用性和学术性无疑最好地体现了其工具性的内涵,但人文性捉置何处?《融合大学英语》选择把承载丰富人类思想的内容做课文,辅以大量的思辨训练、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避免了英语工具性教育导致的千佛一面;使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貌合神离,而是融会贯通,互相渗透,浑然一体。

2.3课程设置上,兼顾基础与提高,融合通用与学术

遵循《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设定了三级教学目标体系和三个类别的教学内容,《融合大学英语》确定了“兼顾基础与提高,融合通用与学术”的教学目标,根据二语习得中规则难度与显性指导的关系,把教材的语言难度定位为中级,从而保证基础水平的学生“够得着,学得到”,掌握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中级水平的学生“吃得饱,学得好”,促进语言使用的流利性,也符合孔子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教育原则。学术英语的核心在于其是学术语境下的一种语言子类和变体,在语篇、意义和话语策略上具有区别于通用英语的显著特征,而“通用与学术”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何在同一教材中正确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先例可循。《融合大学英语》把大学一、二年级做个边界,一年级对应第一、二册,体现通用英语的要求,侧重对2000高频词汇的理解和精通;二年级对应第三、四册,按照学术文类与学术活动组织课文素材和教学活动,以完成学术篇章的信息配置和专业知识的有效构建。学术英语的语篇选择聚焦跨学科和跨文化的通用学术内容和学术活动,如教科书、论文、研究报告、讲座、学术会议等。根据语料库的词汇共选原则,以Coxhead (2000)建立的570个学术词汇表(Academic Word List)为第三、四册教材的编写依据。学术词汇普遍用于学术书面文本中,没有专业学科的区别性特征,广泛用于定义、描述、提出、评估一些理论、论点和假设,对所有学科都有广泛的覆盖性、适用性与代表性。《融合大学英语》撷取课文中出现的学术性词汇的特征性搭配,以“Focusing on Words from the Academic Word List”、“Guide Academic Conversation/Discussion”等方式进行优化操练,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表达和实践,以求通用、学术町畦尽泯,彼此融为水中之盐。

2.4课程目标上,阅读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互为表里,共同精进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其中的“应用能力”是一个融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为一体的刚性指标。在《融合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这个刚性指标落实在阅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两个维度上。阅读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和阅读文化两个方面,涵盖阅读内容、过程、策略、经验、习惯、风格、接受和影响等要素,超越了以往单纯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词汇、语法等解码的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学会对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和反思,是一种阅读品格的培养。《融合大学英语》从三个层面落实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第一,Within the reading,侧重语篇章信息的语言解码、大意理解;第二,Beyond the reading,聚焦篇章信息与潜在知识和经验的钩沉,推断隐含意义;第三,Above the reading,落实对作者及其观点的质疑、反思和吸收。而这种阅读素养也正是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求。批判性思维提倡求真、理性、公正和反思的精神,培养推理论证、挖掘隐含假设、评估结论合理性等高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研究信息、做出决定,能够认识和区分问题、发展策略并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和结论;学习不是一个简单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事实和信息,而是促成学生和作者的交互活动;促成新的师生身份认同、新的人际交流模式和新的课堂文化。《融合大学英语》根据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自适性(self-regulatory)教学、情景(environmental context)教学等教学法的要求,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与阅读、写作、倾听和演说结合起来,选择一些在主题和内容上潜在地存在着对抗性、争议性的问题,根据分层思考(tiered-thinking)原则,兼顾“瘦问题”(skinny question)和“胖问题”(fat question)两种题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辩论和评价,落实阅读素养和批判思维两个能力维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的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2.5课程内容上,认知与兴趣并重,荟萃学术经典与人文精髄

《融合大学英语》采用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教学模式,体现在选材上就是依循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按照学术与人文大类要求组织课文主题,既考虑到选材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照顾到语言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既兼顾各分册、各单元在主题上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也平衡选材在“基础与提高”间的衔接与过渡,在同一主题的统御下,高频词汇、学术词汇、语言表达循环呈现和印证,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运用的综合能力。

2.6课程资源上,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互为补充,灵活运用

课程资源是教学理念的物质实现方式,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融合大学英语》结合e-时代中信息承载方式与传播途径的特点,消除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籓篱,除了在“硬件”的纸质教材上精益求精外,还大力开发“软件”的学习资源,充分运用新型资源形式,如网络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将教材内容的实施空间扩展至传统课堂之外,让教材移动,让课堂翻转。

2.7课程评价上,形成性与终结性测试有效反馈,有机结合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融合大学英语》采用以管理为取向、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教学评价体系,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交际型和任务型练习的方式开展学生自我评估、学生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形成对语言技能使用和课程发展的反馈,同时提供学业成绩测试库,供任课教师及学校组成单元、阶段、期中、期末测试。

3.教材特色与使用建议

3.1教材特色

《融合大学英语》蓝本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提供,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枫教授和郭鸿杰副教授担任总主编,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和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担任顾问,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教授担任主审,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具有鲜明的国际与本土融合的特点。参加编写的高校既有原985、211,也有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涉及综合、师范、理工、医学、科技、财经、外贸、政法、农林、海事等各级、各类学校,具有显著的广泛性和适用性。

本系列教材包括《融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融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4册)、《融合大学学术英语综合教程》(1~2册)、《融合大学学术英语听说教程》(1~2册)、《融合大学英语快读教程》(1~4册)。

根据“兼顾基础与提高,融合通用与学术”的教学目标,《融合大学英语》在语言层级上采用了“平坡”原则,“基础程度”要求学生语言掌握的准确性,“提高程度”强调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性;语言类别上基于“内容融合语言”的教学模式,抹平“通用”与“学术”之隔,“通用”侧重在学习与人文内容中培养语言的基本运用技能,“学术”侧重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学术训练中完成学术信息配置和学术思维构建。基于此,《融合大学英语》第一、二册总的教学类别定位于“通用”,围绕学术和人文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与思辨能力,促进他们语言交互能力的发展;《融合大学英语》第三、四册定位于“学术”,强调在巩固语言基础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重点通过学术篇章和学术文体的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在学术讨论与学术写作中的学术思维、素质和方法。

在整套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学习都融入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中,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素养,训练思辨能力,提升全面素质。在教学目标、教学性质、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上各有特色。

3.2使用建议

3.2.1《融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融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册分为八章。每章内容分为四部分,大致涵盖如下模块:(1)阅读技巧与策略(精读课文)与(2)主要内容与细节(泛读课文),大致包括三个环节:“课前准备”包括与课文相关的启发性问题与讨论,以输出带动输入;“课文学习”包括课文、词表,课文中每个段落前均有该段要点的总结,以帮助学生迅速捕捉到段落要旨,逐步提高总结段落大意的能力。词表分为生词与词块两类,并配有相应练习。词表的编写遵循三项原则:挑选课文中的核心词语;选择词语的常用义项;尽量选用与中文意义对等、地道简练的中文对译。词块是以一定的语法形式因循组合的词语搭配法,具有共见性、重复性、习惯性和自然性,是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词块学习意识、记忆和使用。“课后学习”包括“阅读技巧”与“读后讨论”,以巩固学习内容、拓展语言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3)词汇与语言学习技巧,训练学习词汇技巧,以建立自如表达的基础。(4)要点测试。测试设计参照了CET、TOEFL等国内与国际内权威考试模式。此外,这个部分的翻译练习多以中国文化特色文选为主。通过运用写作、翻译练习来测试章节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有效的反馈结果来指引学习方向。(5)语言与科研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初步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数据、观点等论据,完成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动手论证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逐渐把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要领。

3.2.2《融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

《融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每册分为八章。每章内容分为四部分,大致涵盖如下模块:(1)听力技巧。通过采用听说材料来帮助学生获取基本的听说技巧与策略。该部分包括三个环节:“听前准备”设计与听力内容相关的启发性问题、词汇预习练习等,以引导学生探索即将讨论的问题关键,激活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听力内容”包括听力内容与练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听后学习”包括如词汇复习、发音训练、语言功能运用等,主要通过复习与提炼听力内容中的核心技能来全面增强语言综合能力、思维发展能力。(2)表达技巧。通过对表达技巧的介绍与相关练习,将听力练习与口语操练有机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真实场景引入到语言练习中,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吸取、加工、分析与产出的能力,培养综合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以及活学活用,运用语言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点测试。参照了CET、TOEFL等国内与国际权威考试模式,将听力与口语训练相结合,通过问题简答、答案选择、互动讨论等活动形式,对难点与重点进行梳理。通过有效的即时评价,鼓励学生总结反思、查缺补漏。(4)自评日志。自评日志用以指导学生完成章节学习的即时自评,从而总结所得,反思缺失,实现内化,明确目标,记录进步。

4.结语

《融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英语译名为:Mosaic College English,封面设计取“Mosaic”的马赛克之意,寓意教材从理念到实践都倡导“多元融合,有效教学”的教学原则,灵活、有机地融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全面提升学生语言技能、思想素养、文化意识和学术修为。

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指出,高等学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中国“走出去”的时代下、在“一带一路”的浪潮中,在发出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融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力求有所助益、有所作为。

Coxhead,A.2000.A new academic word list [J].TESOL Quarterly 34(2): 213-238.Reprinted in W.Teubert & R.Krishnamurthy (eds.).2007.Corpus Linguistic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 [C].Oxford: Routledge.123-149.

Gass,S.M.& A.Mackey.2007.Input,interaction,and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In B.Vanpatten & J.Williams (eds.).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London: LEA.175-200.

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London: Longman.

Krashen,S.1994.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ts rivals [A].In N.Ellis (ed.).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 [C].London: Academic Press.45-77.

Swain,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 S.Gass & C.Madden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Rowley: Newbury House.235-253.

Swain,M.1995.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In G.Cook & B.Seidlhofer (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Studies in Honour of H.G.Widdowson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5-144.

Swain,M.2000.The output hypothesis and beyond: Mediating acquisi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dialogue [A].In J.Lantolf (ed.).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97-114.

(责任编辑杨丽)

杨枫,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翻译、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efone1988@163.com

G642

A

1674-8921-(2016)05-0060-04

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5.007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融合
“留白”是个大学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大学》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融合》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