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整理 岳 峰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
主持人语:
基于一带一路国策的翻译讨论
主持/整理岳峰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
岳峰:欢迎各位光临《当代外语研究》翻译研究微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基于一带一路国策的翻译讨论。一带一路是我国现阶段的国策,对于国内及相关国家都是一种提振。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2015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外包合同金额达178.3亿美元。今天在座的嘉宾之一是新西兰奧克兰市政府奧克兰市发展局投资及国际关系处主任洪承琛先生,洪先生,新西兰对此怎么看?
洪承琛:新西兰是发达国家第一个创建一带一路促进会的,其态度已经很明显。这项战略的实施环境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及所谓马歇尔计划有什么关联,因历史久远,环境迥异,我们不去深究。但我作为地方行政负责人多次接待中方代表团,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可以用我在福州鼓岭的感受来描述。
福州是我的故乡,早就盛传已故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弥尔顿·加德纳的故事。他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在福州鼓岭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回国后立誓要再回到孩童时的故园去看看,临终前也不断念叨着“Kuliang,Kuliang”(即鼓岭,福州方言音)。1992年,时任福州第一市委书记,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得知此事,安排加德纳夫人重返鼓岭,表现了他作为领导人对中美友谊的愿景。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还提起此事。
鼓岭宜夏别墅是东西文化融合的经典之作。石屋、红色地砖、维多利亚风格的窗户。鼓岭音译堪称一绝,非闽中北福州方言语系的难察其妙!Kuliang实为汉译英经典案例。宜厦别墅现为中美人民友谊屋、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这种和谐,正是一带一路带来的主基调。
岳峰:是啊,从我们能够得到的资讯来看,很多国家与地区对一带一路持欢迎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发展共赢。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陈明明先生。陈先生,我们外语界应如何应对一带一路的形势?
陈明明:推进一带一路,翻译必须先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打通亚欧大陆的战略性举措,对于中国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至关重要。而加强相关翻译能力的建设,是打通一带一路的关键环节。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没有良好的翻译沟通能力,就不可能克服交流障碍,建设一带一路。那么,加强哪几种外语的翻译能力最重要呢?我认为,按重要性而言,应注重以下几种外语翻译的培训。
首先是英语。这是因为从一带一路的源头中国到终点欧洲,英语是经贸交往最重要的语言,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东南亚国家,英语是通用语言。其次是俄语。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中亚国家和俄罗斯,那里俄语是通用语言,所以必须要掌握俄语。再次,阿拉伯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海湾和中东国家,掌握了阿拉伯语,有利于加强和这些国家的沟通。最后,德语。德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欧洲一端的重要国家,掌握好德语,可以加强对德经济往来。我国高等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上述语言和翻译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培养和储备掌握上述语言的专门人才,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岳峰:英语在我国相对普及,小语种现阶段确实更需要一些。小语种教育我国原来也有些基础,像北外、上外、北大等,现阶段又有些发展,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复建和增加了八个中欧国家语言专业,重点建设中东欧16国语言,组建了新的阿拉伯学院等八个学院,声势浩大,有相当的力度。据我所知,一些中等教育机构,比如福州外国语学校也响应了,初中就开始培养小语种。刘副校长,是吗?
刘祯:是这样,我们一直在小语种下功夫。在一带一路国策鞭策下,我们加大了力度。我校与德国教育部合作,作为德国DSD项目合作校创办德语班,现在也是教育部中法国际课程试点校,法语班创办两年。学校聘请了不少外籍教师参与教学。我们同时与日德法等国家的多所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促进互访,体验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培养青少年之间的感情。
岳峰:解决小语种人才的问题,除了相应的专业,也有其他的速成解决方法,这方面我有些经历与体会。1987年,我本科三年级时,社会上对俄语翻译的需要量突然增大了。当时本省的俄语老师年龄都比较大,无法适应飞机的颠簸。我当时兼职的福州时代电脑有限公司就要求我上阵。我是英语专业,俄语作为二外才学了半年,因为实在没有人,也只能上阵了。我做的是关于电脑与电子产品的翻译,当时这个领域汉俄词典还没问世,可以说简直无法操作了。但是我用了一个办法,就是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正好哈交会上也需要英文译文,然后把英文转为俄文,就这样解决了哈交会福建省微电子产品的俄译问题。
傅羽弘:英语是通用语言,教育国际化与公司国际化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早稻田等大学的理工科用英语授课。恐怕一、二十年后日本的大学(起码理工科)就会类似于新加坡的。日本的不少说明书、公文都是使用英文写就的。
杨枫:是这样,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器的中国使用说明书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我参与过。如果大家都用这种方法,以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来沟通,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语种的问题。
张建农:早些年,日本和韩国大企业也是先把韩语或日语译成英文,然后译成其他语言,现在大多数企业已是直接英语写作,再译成其他语言。这样做,对我们国际化大公司来说成本也不高,但国内很多企业可能会觉得高一些。欧洲国际化企业大多是英语写作,再译到其他语言,比如Nokia和Ericsson。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小语种翻译和本地化不少是采用母语译员。能用的人才包括留学生,他们懂英语和母语,可以把英语翻译成自己的小语种母语。去年我们翻译了五亿多字符,65种语言,口译1900场(3.2万小时),如果不是综合使用资源,根本没有办法。小语种培养需要定一个总体策略,是直接从汉语译成目标语呢,还是把汉语译成英文,再译成目标语?外译中也要制定策略。平时可能小语种需求少,缺少培养和实践,等项目多了却没有合适人选。
岳峰:中国现在小语种的翻译,根据企业界的朋友说,出了很多问题,发生过一些恶性翻译事故。小语种翻译人才本来就少,似乎没有英语这种大规模的,甚至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翻译学术活动,学术研究往往依附在英语学者的后面,虽然我们也有像许钧这样杰出的学者。大家都认同以英语为中介的办法,无论是让母语是小语种的人翻译英语还是让对方直接阅读英语,国际化会大大降低我们语言服务的成本。
余俊英: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就没有问题了。还在学生时代,就听老师说过Australia Daily曾刊文批评中国外销产品的翻译错误,如将“白象”电池译为大而无用的White Elephant。也听说过建筑物的出口处被译为Export。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例子似乎更加层出不穷。在中国街头拍摄奇葩翻译并上传网络,似乎已成了在华工作和旅游的老外的一项乐趣。在谷歌搜索上输入signs 和 lost in translation,就能看到老外汇编的许多触目惊心的中国式翻译。比如餐馆里的Crap Stick(蟹肉棒),超市里的F**k Good(干货)和 One Time Sex Things(一次性用品),公园里的Fall into the Water Carefully(小心落水)。这样的误译不只是增加大家的谈资笑料,它对国家民族形象和声誉的隐性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有些误译则会直接惹出大麻烦,这样的案例不少。2007年,《多伦多星报》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非裔女性在商场买了一套中国广州生产的沙发,到货时发现外包装上对沙发的颜色标注是nigger brown。她愤而起诉商家,并向安大略省人权委员会提交报告。无独有偶,今年5月28日,CNN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Outrage Erupts over Racist Detergent Ad,原来是中国的“俏比”洗衣溶珠视频广告中,一名黑人被塞进洗衣机中,洗成了一个皮肤白皙的中国人。这引起外媒和国外网友的猛烈抨击。欧美人非常注重政治正确,可以说,种族歧视就是一条高压线,我们太不敏感了。
媒体也有翻译问题。还是今年5月份,国内很多媒体都发布了一个爆炸新闻:苹果公司将把全部生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去!中国上百万工人和大量供应商陷入恐慌。其实原文是entire product line,指全线产品,被误译成了“整个生产线”。再有,十年前,中新社记者关向东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对香港产生影响的报道,结果被蹩脚的译员译成英文登在《人民日报》的网站上,赫然称中国将在下周宣布人民币升值。这条消息迅速传到了全球各地,交易员们拼命抛售美元,买入亚洲货币。虽然这则误译的新闻很快被撤了下来,但造成的损失已经不可挽回。
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翻译也出过重大问题。高铁公司的技术、产品资料有些地方就没译好,出了笑话,比如把雨刮器译成抹布。
林世宋:白象与“nigger brown”是文化问题,是大问题。有的问题则是管理的问题,请了无专业资质的人去做翻译。经过翻译教育的人不会犯这种错误。我们翻译公司都接纳大量的MTI实习生,除了日常工作,我们也发动实习生去做各种调查,然后上报有关管理部门,通过官方来解决这种牛皮癣翻译,通过官方管理来解决翻译无证上岗的社会现象。放手让学生去调查,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比我们给出答案强多了。我们每期的在线实习都会安排几次分小组的作业讨论,大家经过探讨,共同完成一份作业,学生收获大。学生对调查这些翻译案例很有热情。
张建农:我提一下对翻译人才的要求。通常学校注重专业水平,作为企业代表,我认为还要强调意志品质与体质体能。我们现在每年口译需求在30000小时以上,有80%以上是同传需求。译员会经历超长时间等困难场景下的翻译活动。同传一般需要两个译员结对,轮流做,比如四个小时的同传,两人加起来至少八小时。特殊场景下需要多位译员轮流上,有时进行连续几天几夜的谈判,坚持才能赢。有位公司领导在我入职后两个月跟我说,特殊情况下三天三夜不睡觉是员工的基本素质,这是有道理的。总会遇到打破常规的复杂场景的情形,技巧地、正确地处置才能做好口译服务。谈判中的翻译特别累,谈完了其他人可以去休息,译员则做完口译还要继续做笔译,基本素质必须很强悍。有些谈判事关企业前途,不能输,往往不输就是赢。这种案例告诉我们人是决定性因素,虽然技术也很重要。人的坚强意志决定胜利!有优秀业务能力、坚强意志力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岳峰:刚才张总提到,2015年仅华为一家的翻译量就为五亿多字符,每年华为的专利翻译需求大概5~6千万字。中国有多少企业?市场需求有多大?可以想象。在上一届论坛,我们提过,客户要译员一个晚上完成五万字的翻译,这种高速要求会成为常态,那么我们的翻译储备能满足这种要求吗?除了校企合作,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项目管理,我们还有路可走吗?
崔启亮: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简称TW),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日本把英文作为说明书的语言,企业如果拥有这方面的人才,何必要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直接写出英文就是了。国内学术界谈翻译谈得太多了,对于翻译的源头,技术写作谈得太少,研究不足,需要补课。技术写作、技术传播的主体在企业,需要加强校企交流。一带一路需要语言服务,翻译得不好,将影响企业产品和国家文化的传播效果。做好翻译工作,不仅需要好的译者,还需要好的技术写作人员,原文写得差,译者也受影响。培养合格的原文写作人员,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
刘劲松:要治理源头,现在是时候了,那就是原文写作,即技术写作。翻译人员无法治理源头,他们信奉“忠实于原文”,“不离雷池半步”,“戴着镣铐跳舞”。国内用中文创作的原文,十有八九不专业,如果翻译成英文,读者对象都变了,中文作者是假想对象为国内人士阅读的。而且逻辑也发生变化,组织也得发生变化。不变化,翻译成英文的文章也是中文,虽然都是英文,但是骨子里的组织和逻辑未变。这叫原文国际化设计。好的国际化原文,让你喝到可口香甜的泉水,无须安装过滤装置,成本大大降低!
林国华:我这几年也做了些双语撰稿,昨晚刚刚交了一份创译作品。其实所谓TW也是一个撰稿员,只是写作范围限制在某种技术或科技范畴内。我在做笔译时总会自自然然地用双语撰稿的方法去做,出来的结果才更令人满意。
翻译要译出文字背后的意境,能拉近原语及译入语的非语言差距才算合格,逐词“准确”地译成外语只是文字的搬运工,这样的工作机器做得更优胜而且快速!我的“翻译”更像是在用目标语撰稿。
与写手合作的另一大好处是,因为隔行如隔山,技术人员也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在行的,而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员与前端技术的脱节时有出现,一份技术投标书有很多部门的不同层面人员阅读,所以讲技术之余也要照顾到各类读者的需要。
其实可以用配对合作的形式去操作,就是一个写手配搭一个或一组技术人员去完成任务。写手文字表达能力强,只需对有关专业技术有其本认识,能正确运用行业术语就行。技术的内容提供和审校由技术人员负责。写作要看对象,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稿子和针对管理人员的稿子要求不一样。一定要针对读者群实施写作。这是职业写手与技术人员最大的差别。
张建农:有些企业可以这样结对操作,但在很多IT企业中,编程、测试人员自己都忙死了,顾不上写作的事情。我们的千多名TW都要学技术、产品,去测试部门锻炼,去客户现场开局学习、了解客户场景等,否则写不出来。光懂技术、产品和业务还不行,必须了解用户场景。客户化、场景化写作。比如交换机卖给英国电信或卖给牛津大学,虽然产品一样,但是场景完全不同,用户的技术背景也不同,写出来的场景差异很大,否则牛头不对马嘴。
郭庆:技术写作的目标读者有的是安装维护的技术人员,有的是普通的消费者。因为阅读人群不同,技术写作的策略也不同。其实就翻译而言,先设定好定义,然后讨论比较好。笔译和口译规律不同,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规律不同,泛泛讲翻译,容易走偏。在企业来看,大批量翻译依靠人工处理很不现实,机器翻译或者机器翻译加人工编辑,即MT+PE就是优选。再进一步讲,许多翻译问题是原文写得糟糕或者不规范,需要统筹写作和翻译,比如专利发明的撰写,如果有统一模板,就非常方便机器翻译了。
在外宣领域,如果把中文稿翻译成外文,出问题的常常不是语言问题,而是非语言问题,所以找老外根据原稿核心内容,直接用外语重写效果更好。十年前,我做翻译工作,发现原文从创作角度来说就逻辑不通。但是翻译无法改变原文,我没办法,选择了去治理源头的想法。不久前还在讨论译者到底该服务谁?是委托方?还是最后的听众或者读者? 外宣不能翻译,而是根据目的受众重新构思和选材。直接翻译外宣,等于表面是英文字,内核中文逻辑。我在大学教写作课,都告诫学生这个问题。可是上面会派任务给我们翻译外宣,有时跟他们解释不清楚,很纠结。
张建农:政府外宣里有个问题,就是主要官员自己写了,让下面的人去找翻译,下面的人自然不敢让翻译改写。或者主要官员不写,让下面的人写,写完后,主要官员审核,拿去翻译,下面的人同样不敢让翻译改写。如果改写拿回来,官员可能说:“怎么跟原稿不同?” 技术写作普及之后,官员也可以把重要思想交给专业人员来写,这个稿子很国际化,很漂亮。现在其实经常听到译员抱怨官员发言稿的各种问题。
秦平新:技术写作肯定是高效的解决方法。在BTI阶段开设技术写作/技术传播课程,师资是个问题。外语院校的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很难确定,大概各地情况不一样,但综合性学校就不一样了。这就意味着师资的引进与培训都成问题。
吴丹:想开设英语技术写作课程,可以给英语教师,尤其是写作翻译课程的教师提供教师培训,这样可以达到。其实,我们安排了技术写作教师工作坊,邀请了美国两位技术写作教授,与我校两位技术写作教师一起开课,着重于师资培训。西安外国语学院TW发展较早的原因得益于与美国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国际交流项目,该项目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外英语专业的教师都在鲍大获取助教助研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该校也会选派教授来西外授课,其中就包括1997年和2004年两次来到西外并开设TW课程的知名教授Bill Coggin。从西外前往鲍大的英语教师中至少有十余人选择了英语系的TW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十余人中有不少留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有一些回到了西外。这也就是西外目前有着基本上是国内最强的TW师资队伍的历史原因。
基于历史原因和现状,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西外目前在高翻学院MTI和英文学院研究生阶段开设技术写作课程,授课的两位老师均在美国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其中高翻MTI技术写作课程已经开设六年。西外目前的师资和留在美国的西外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于2016年6月在西外“西部外语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全国首次“技术写作工作坊”,邀请了美国两位教授与西外两位老师一起授课,致力于技术写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该工作坊参与人数为8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来自西外的英语教师,还有来自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其他高校的英语教师。西外MTI开设TW课程是始于翻译专业对TW的认识,基于《中国翻译》等期刊上相关论文。目前开设的课程均为选修课,各个英语专业相关学院均已考虑在本科阶段开课的问题及方式,相信会随着英语专业新国标的颁布,在培养方案的重新规划中可以见到相关的变化。
郭庆:西外开了个好头,希望能带动兄弟院校。现在对TW认识不足的学校很多,甚至完全不知晓的也不是没有。相信论坛可以起到传播的作用。必须正视这一点,在国际化的层面上,文化也好,技术也好,很多问题不是仅从翻译角度就能做好的。目前国内从事TW的就那么几千人,除了华为、中兴自己培养了一些,其他全是国外企业培养的。TW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修学习,身价也不断上升。反观,大部分翻译就业后处于压榨式用人模式,鲜有机会进修提高。从形势上看,中国企业想在国际上发展,不搞好TW就是死路一条。作为高校需要未雨绸缪,目前的模式可以是MTI-TW,将来可以直接发展TW。最近在和国内外TW界的人士交流,TW在中国健康发展,不仅仅要在高校建专业,它是一个生态链。从行业协会到高校,到企业;从国内到国外;从标准制定执行,到行业评比;从高校培养到在职进修,专业认证等等。目前国内技术传播还是各企业各玩各的。跨专业组合是目前最佳解决方式。可是专业定位和高校权力结构却是障碍。写手不仅负责文本部分,还有效果部分,包括通过技术手段展现的效果和顾客反馈的效果。
张济民:在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推进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带一路”战略所致力构建的,既是一条贸易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以文化产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影视剧创作人员依托对285年前随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的老字号大盛魁的深度挖掘,通过一系列专为其量身定制的文化活动,配合影视剧的播出,影视基地的落成,全方位地立体打造完整、成熟而生动的文化产业链,进而延伸一条涉及文化、旅游、商业、地产等全方位的立体文化产业链。走西口、乔家大院、票号、钱庄、驼道、驮夫,茶叶……深深印入人们的心中,进而带动当地文化、旅游和商贸的发展,许多外国游客纷至沓来。
中国同周边国家地区几百数千年因不同地域、不同宗教所造成的巨大文化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们应沉下心来,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以及传统社会风俗,做到入乡随俗,进而真正融入各国的历史文化中去。该原则理应成为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进行文化沟通和传播,特别是翻译人所遵循的指南。举个例子,在中国的商店会看到“顾客是上帝”的标语。这句话很多西方人非常反感。其实在中国,这句话也有很大问题,中国法律规定宗教自由,这意味着要尊重人的信仰。然而很多人没有这种意识。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的文字材料,有时因为这一句话全部撤回。所以一开始就应该做好,应该有这种意识。
张建农:在一些国家,管理上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有的国家公民一天要祈祷几次,上班到下班可能工作时间也就两小时。而现在回到国内总部,还建了几个种类的祈祷室,方便员工和前来的客户。其实,除了宗教文化,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韦忠和:记得岳峰老师曾经说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到“government”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引起外国人士的误解,联想到官学,就像英国人联想到《圣经》的King James Version一样,如果换一个词,比如“authority”,就不会引起误解。我们的企业介绍,在国外经常用“Government Funding”,这在国人心中是高大上的形象,在国外其实是另一种形象,算是政治文化的差异。
陈小慰:所以内外有别。对内的,对外不一定合适。译者要有清楚的话语差异意识和受众意识。我们无法阻止国人使用诸如“桥头堡”、“占领区域经济制高点”等战争隐喻,但只要译者有清楚的受众意识和两种语言的差异认识,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张建农:方方面面的例子太多了。华为在欧洲的一次论坛,工作人员考虑了文化因素,把logo换成灰色,本来一般都是红色的。老板在发言中还提到了,事先不知道,但觉得灰色也不错。以前海尔电器是两个只穿短裤的可爱小童形象,在中国挺好,但去中东就糟糕了,他们也有失误。所以我们公司准备知识库,170多个国家的注意事项都有,类似于《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
岳峰:一个国家的经济输出往往伴随着文化输出,经济文化相辅相成。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有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说法。
张建农:个人认为文化走出去主要是三种方式:(1)军队入侵;(2)产品和企业出去占领市场,形成品牌和口碑;(3)大规模移民。其他还有一些方式,如好莱坞大片是个特例。好莱坞既对美国民众传播价值观,也向世界输出价值观。比如《泰坦尼克号》上映后,中国国家领导人都赞赏。我司领导有个评价:什么是男人?男人就是在关键时刻把生给予女人。可见其文化传播威力之大。这三种方式中,中国大概要靠第二种,然后就是讲好中国故事,靠影视与典籍。现在如果群友出差到中东,可在那边的国际机场见到我们公司的员工,机场服务人员还会说简单中文,有次我问他们怎么会说中文,机场服务员答“跟你们的员工学的”。文化传播不当,可能阻碍企业走出去,破坏中国形象,比如《红高粱》,还有很多讲中国帝王的一些作品,赵本山的某些表演。和平时期的兵力不是军队、飞机、大炮,而是企业和产品,所以文化传播要为企业服务,企业出去强大了,文化自然就出去了。
岳峰:就中国文化的输出而言,我们还有特殊的策略,就是筹办孔子学院。现在我们在座的有不少孔子学院的院长与老师,请各位谈谈。比如,孔子学院是否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孔子学院教些什么?当地人接受情况怎样?如有抵触,学院怎么办?教材是怎样编写的?翻译的还是直接用外文写的?当地人怎样看一带一路? 作为孔子学院的负责人,对一带一路的翻译策略有什么建议?
吴建平: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其主要职能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孔院初创于2004年。到了2015年,全球孔院已达到500所,孔子课堂已达到1000个。我猜测国家执行一带一路国策的时候,把已经在全球布局的孔院顺便纳入。
孔院教材全部是中国自编的,大多数是汉英双语。目前正在强调要编写国别教材,汉语-非通用语教材,亦即汉-外教材。这个“外”指的是所在国使用的语言,例如,汉语-马来语、汉语-他加禄语。所编写教材因为国别不同而不同,尽量要适合所在国国情。当然,有时会采用部分翻译来对照。如果是把既有的汉语教材翻译成英语,然后使用于全球孔院,虽省时省力,但是效果不佳。
陈洪富:孔子学院教中国语言和文化,具体教什么要根据学员需要而定,有的是入门汉语,有的是商务汉语,孔院根据学员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汉办有提供不同层次的教材,孔院根据学员水平选用,并根据学员实际需要自己改编,一般是中文加拼音。布鲁克大学孔院在当地接受度不错,布鲁克大学校领导很重视和支持。我们在布鲁克大学开课,在当地中文学校开课,也进入当地中小学开设文化课,加上直接来孔院学习汉语的学员有数百人,直接来孔院学习的都是当地白人。孔子学院正在为一带一路的文化输出做贡献。
傅超波:孔子学院是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专门设立了“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的大学校长论坛,数十位来自各大洲的大学校长着重讨论了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促进中外语言、文化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角色,以及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目前很多孔子学院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论坛、工作坊、高级别会议等在不同的孔子学院中举办,对帮助当地各界认识一带一路和本国战略关系起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也于去年11月和南非外交部、南非人类科学研究院、德班理工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智库机构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与非洲发展”的高级别研讨会,来自南非、中国和非洲各地近百名专家、教授就一带一路与非洲未来发展进行研讨。今年我们拟就一带一路“中南经济合作”再次举办延续研讨会,目前正在和南非相关部门协商。
德班孔子学院的主要功能有很多,不仅仅去教授汉语,还传播文化。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3月,正式运转于2014年2月,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和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先生共同见证签约的,也是中国新一任最高领导人首次外交出访见证签约的第一家孔子学院。德班孔院目前拥有专用的一个办公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等)和两间语言实验室,拥有一个中国文化体验中心、一个中国语言与文化资源中心、一个汉语考试中心等。
据我所知,目前在南非,一般的老百姓了解一带一路的不多,但学者、官方人员的会多一些。从我们的研讨会来看,一带一路的战略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普遍认为会给非洲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机会。我觉得翻译界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国家、特别是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的普通人对一带一路知之甚少,最主要就是语言的障碍,在国外关于一带一路的本地语言的出版物很少看到。而这个战略的宣传、介绍等材料在国内非常多,非常正面。我觉得翻译界可以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做些有意义的文本翻译工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做高层次的服务。有可能的话翻译界就结合一带一路开展专门研究,结合针对世界各地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申请不同的跨学科课题,争取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或成果。可以出版一些关于一带一路的有针对性的翻译词典、丛书、译著等。鼓励中青年学者开展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全面多元的中外翻译合作研究,培养年轻学者结合口笔译做跨学科的跨国研究。
周军:孔院由于致力于语言文化的全球推广,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受到孔院所在国家人民和政府的欢迎。岳老师所说的抵制,我想除了众所周知的200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2013年加拿大马克马斯特大学等极少个案外,在美国的孔院都越来越被美国民众和社会所接受,被广泛支持。如果说有反感的话,我想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声音,都会有人反对。美国的奥巴马医改也有很多人反对啊。对于孔院而言,有不理解、怀疑、反感的,很正常。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甚至偏见都可能会产生反感。我们会以事实向世人证明孔院如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法国的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ise)、德国的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等一样都是致力于世界文化多元化,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推广,让世界了解中国的。
无论是翻译,还是广义上的文化交流、宣传,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一方面每一种语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东西,如何处理两种语言文化的关系,可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我记得在岗前培训时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席话:如何以西方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是每一位中方院长和孔院教师、志愿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比如,我所在的华盛顿州孔子学院正在探索与美国的大学和艺术家合作,以西方歌剧的形式演绎中国历史故事等。这样也许更能让西方人了解、学习和认识中国文化。
尤泽顺:目前,英国有29所孔子学院和126个孔子课堂,数量居欧洲之首,但与美国上百所的数量相比还是显得太少了。其次,孔子学院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层面,对象主要是大学学生。普通民众虽有听闻,但并没有真正去了解或参与,英国的一些中小学也开设汉语课程,和法语、西班牙语等一起作为学生可以选择的外语。不过,这些课程基本是学校自己设置并进行教学,偶尔也会请孔子学院的老师去开讲座或帮忙上课;许多华人华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说、写汉语,但他们与孔子学院的接触不是特别紧密,基本还是按照原有的模式在社区组织小课堂进行业余汉语教学和学习,其效果没有保证,只有少部分原来在国内读过几年小学的学生能说、写汉字,大多数华人孩子跟着父母会说一些带着父母口音的普通话,但不会阅读,也不会书写汉字,对汉语及汉文化更是一窍不通,另一些孩子则只会说父母的方言和英语。
再次,孔子学院在大学也面临管理方面的问题。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孔子学院能否正常运作并得到发展与外方院长及大学管理层的态度密切相关,中外方院长在一些理念上会有分歧,这就需要双方进行良好沟通,并寻求最能够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从学校层面来说,一些大学的管理层并不是特别积极,而另一些大学比较重视,原意为孔子学院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比如,我去访学时,兰开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刚刚开设不久,为了推进其发展,兰开斯特大学将汉语学习认定为该大学的外语学习课程,全校学生可以选修。记得每周是开设六课时,包括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可以拿到学分,有点国内大学英语课程的味道。后来,大学还指定该校语言学系华人学者肖忠华博士为第二任外方院长(很可惜,肖博士到任不久英年早逝)。
第四,孔子学院在教学方面也必须面对多种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可持续性发展。参加汉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学生有的是为将来来中国旅游或短期访问做准备,有的是对汉语及汉文化感兴趣,有的是为了将来在职场上可能与中国人打交道做准备。因此,有些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很短,有些则希望能够在几年时间内连续不断地学习。孔子学院不得不针对这些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但问题是希望长期坚持学习的学生可能并不一定很多,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计划长期学习汉语语言与文化的学生,是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及汉语语言与文化传播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关键。另外,教材可以更丰富一点,除了现有的,我觉得还可以出版一些普及性的参考书,尤其是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书,让基础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参加短期培训的学生)利用他们的英文优势先了解中国历史、社会及文化,再回过头来学语言,这样学习难度可能小一些,速度会快一些。不过,这些教材最好不要翻译,而是由有研究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直接用英文写作,可以更好地控制教材涉及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理论性,也能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至于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我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在现阶段,学术界和教育界可能还是先要重点做好孔子学院方面的工作,毕竟孔子学院已经是实在的东西,做好了,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做出贡献,也能较快促进中国与当地大学的良性合作,尤其是促进双方学术界就“一带一路”问题进行更好的合作研究,并为双方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合作做出贡献。此外,孔子学院培养的学生也有机会为“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提供语言(包括翻译)服务,特别是在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欧等小语种国家,不论是中国还是当地,对汉语和当地小语种都较为熟悉的人才极为稀缺,孔子学院的学生学好汉语后将可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孔子学院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帮助当地政府培训官员,让他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可以与当地的艺术家合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传播。我想,要说孔子学院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上述方面应该是可以重点考虑的。
岳峰:谢谢!关于孔子学院的教材,我们的嘉宾王金玲教授是俄语界输出中国文化的急先锋。她俄译的中国诗歌,将要进入国家汉办的教材。请王教授谈谈。
王金玲:俄罗斯人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认为可以带动俄罗斯经济。俄罗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历史很感兴趣,对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很感兴趣。我们精通俄语语言文学,有责任把中国文化经典作品推广到俄语国家,面向俄语国家的广大读者宣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增进俄语国家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友好情感,提高中华文化经典作品的国际影响力。近些年来,我们的团队在中国儒学经典、中国古典诗歌俄译、中俄当代文学作品互译、戏剧翻译等领域取得了一些代表性俄译成果。翻译出版了《陌上桑》、《遣遇》、《登高》、《登幽州台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水调歌头》、《端午》、《元日》、《清明》、《生查子·元夕》、《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曲江》一、《曲江》二等十几首古诗词和《论语》的第一章《学而》。这些诗词中有些是俄罗斯汉学家译过的作品,有些尚属首次俄译作品。在对比现存中国古典诗歌俄译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译法与俄罗斯汉学家的诗词翻译有所不同。首先,我们的翻译方法是中俄学者合作完成的,规避了一些因理解错误造成的误译。其次,中方译员在翻译前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语言文字注释、诗人的思想感情、意象表达、作者意图等文化背景等做出文字梳理并翻译成俄语,提供给俄方专家阅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然后对诗歌给出逐句翻译,然后根据诗歌原意与俄罗斯诗歌翻译专家按照俄文诗歌韵式重新给出译文,增加了诗歌译文的可读性。因为要想在诗歌译文中反映出原作的音美、意美、形美,不能依赖于诗歌以外的文化背景注释,原作的所有意图和意象都要在诗歌本身的表达中体现,所以译前吃透背景知识和处理节律、语义与意象对应、语序倒装等问题至关重要。第三,我们采取词数相等的方法,如五言诗翻译成俄语的每句五个词的方法,区别于俄罗斯汉学家采取的音节数对等的方法。俄罗斯汉学家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导致很多地方与诗歌原意不符的现象。很多汉学家在译文中忽略了诗歌的韵律,又没有给出对应的汉字,不仅使诗歌译文失去了原始的音美和韵美,还很难使读者找到对应的原作是哪一首。我们采取拼音、汉字、逐句译文同时给出的行文方式,为读者学习、朗诵和欣赏中国诗歌提供便利,同时给出符合俄语诗歌韵式的译文,让读者感受朗读中国古典诗歌像朗读母语诗歌一样,感觉到音美、意境美。
岳峰: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引起普遍关注,这已经是一个事实,是继洛可可风之后的又一个高潮。与以往不同的是,历史上我们的文化输出是被动的,是由西洋人做到的,而现在是我们主动输出的。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已经颇有影响,虽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我们继续努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无论如何,局面已经打开,伴随着一带一路国策的进一步推行,中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就更大程度上需要翻译。最后,感谢大家参与!有老师刚刚对我说,如果没有参加讨论,是不会想到技术写作与国际化会在多大程度上襄助翻译。我们相信,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会是推行国策的重要参考。
参与微论坛讨论的学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金玲,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俄罗斯重要期刊《高校外语》编委,东北师大兼职博士生导师。
韦忠和,硕士,中国译协理事和翻译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厦门精艺达翻译公司总经理,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尤泽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权力话语与政治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
刘劲松,北京恒生易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TC事业部经理,主持并参与世界知名企业华为、三星、Microsoft、Nokia、Ericsson、Intel、Yota等旗舰产品英文手册设计、视频脚本设计、多语言技术写作及本地化项目等。
刘祯,硕士,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杨枫,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
吴丹,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写作。
吴建平,文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菲律宾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双语词典与翻译研究、语义与语用研究、语料库研究。
余俊英,硕士,闽江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
张建农,华为公司主任工程师,从事GILT工作,任2012实验室南研分部部长。
张济民,硕士,福州海关副主任科员。
陈小慰,博士,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修辞与翻译。
陈明明,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
陈洪富,闽江学院外语系教授,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林世宋,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项目管理。
林国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多语种跨文化讯息传递人、自由职业者。从事外语教学、中英双语撰稿、技术写作、口笔译等。
周军,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育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硕士导师,美国华盛顿州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语言测试。
洪承琛,新西兰奧克兰市政府奧克兰市发展局投资及国际关系处主任。
秦平新,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翻译。
郭庆,东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
崔启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语言服务。
傅羽弘,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傅超波,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责任编辑管新潮)
岳峰,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中外关系史。电子邮箱:yuefengbei@163.com
2016年6月,《当代外语研究》就一带一路国策与翻译的主题进行了微论坛讨论,委托岳峰教授为主持人。参加本次论坛的以高校翻译教师与企业老总为主,也有国外一带一路对接官员、中国驻外大使、孔子学院院长以及来自海关、中等教育机构的代表。
一带一路措施在世界范围受到欢迎,对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国策对小语种的需求多了,我们除了加强小语种的教育之外,还可以将汉语原文转为世界通用的英语;如果有必要,再由母语为小语种的人士将之翻译为其母语。教育的国际化可以提高英语的使用水平,也有助于解决小语种的问题。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更高一些,但是在使用上仍有大量的翻译问题,不仅是语言差错,更多地表现为文化方面的失误。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仍需提高要求。还有,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用翻译去满足翻译需求的旧观念,其实技术写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很多的问题;当我们培养翻译人才的时候,要有培养技术写作的理念与相应的课程设置。最后,一带一路国策需要文化的输出,讲好中国故事,注重文化对话是输出中国元素的前提,目前局面虽已逐渐打开,仍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