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青 王 芬
(长沙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基于因地制宜理念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410114)
在整体的高速公路建设当中,景观设计是其重要环节。我们总结了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关键因素是因地制宜,即着眼于当地基底进行统筹规划,关注高速公路空间格局的衔接、序列景观的变化、生态安全的稳定、地域表征的呈现和自身功能设施的完备与提升。文章有针对性地分析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因地制宜的理念来设计高速公路景观的方法,通过案例来论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实际运用,总结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可实现途经:与沿线景观格局、视觉特征、地域文化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具体思路。
高速公路; 景观设计; 因地制宜; 生态; 文化
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交通运输业的极大发展,逐步建构起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状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往来和物资的交换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高速公路的兴建也破坏到了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周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正确对待、全面分析、有效解决由于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问题,已然成为今后公路发展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亟待解决。[1]由此可见,高速公路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沿线风土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人的视觉相适应,本着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逐步营造出一种绿色的、生态的、文化的、舒适的高速公路景观环境。
景观是自然变更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留下的一块烙印,它作为一种符号,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进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形象而又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因而,俞孔坚认为,景观是极为科学的,是相当适宜的,是凝聚审美的,是充满体验的,是赋有含义的。[2]“景观”一词在这里的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对因地制宜理念充分运用后,全面体验自然、生态、文化的最大诠释。高速公路景观作为一个宏观的、连续的系统,它是属于大地景观的一种,是由高速公路与其周围景观共同构成的一个三维的、动态的空间概念。
公路景观是一个综合性的景观体系,它集公路自身结构所形成的景观和沿线视觉范围内的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展现出了其特定的功能和独特的特质。[3]高速公路景观是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在展现独特的体态特征的同时,除了满足交通运输的功能外,还包含了众多的社会含义。作为一种线性的视觉廊道高速公路把沿线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景观序列,整体而又强烈地呈现在人目所可及的空间范围内,成为人的视觉所感知的一种风景特征。也就是说,高速公路景观的构成是综合了公路本身及其周边景观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整体性与动态性、流畅性与展示性、节奏感与韵律感于一身的集合体。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在我国的起步与发展,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讲,明显较晚。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还在不断地探索过程当中,尚未形成自己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系统和体系,从而呈现出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重局部,轻整体
高速公路景观是一种有效连接的组合体,它包括人工构造的道路线形、道路设施和自然构造的周围环境,通过景观序列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4]景观序列是高速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个序列当中,景观的设计只注重到了局部的变化,安插了一些比较突兀的、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的与整体环境不太协调的“兴奋点”,而与整体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有节奏的、有韵律的景观序列体系,景观节点与线性空间没有达到协调一致。同时高速公路本身与其沿线的视觉空间在设计引导上没有形成良好的空间层次,致使车辆在公路上行驶和移动的时候,公路外部环境中的地形、地表植物、不同种群等无法形成一种有序的动态景观,无法营造出公路的“动”态行驶感。
(二)重形式,轻自然
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还停留在最基本的道路景观绿化上,没有从生态性的角度上来合理设计。设计者过分追求浮华的形式美,没有考虑以恢复自然景观为主。[5]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结构破坏、城镇乡村的割裂、生物栖息地破坏、河流水源的污染、污染物的产生、农田的占用、地域特征的丧失等问题,均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解决,取而待之的是过分注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华丽的形式,强加一些市政中的园林绿化、不合时宜的广场雕塑和过于繁琐的室内装饰于高速公路景观的美化营造中,盲目地借用浮雕的方式来装饰挡墙、桥洞入口,而忽视了高速公路本身自带的与周边环境自相协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重建设,轻维护
高速公路的建成对原有生态基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所构成的一定宽度的影响地带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路域生态系统”。[6]它对周边的植被产生了破坏,极大地干扰了生态平衡,然而却没有通过园林景观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沿线的生态面貌。同时由于高速公路后期养护资金投入不足、护管力量薄弱、绿化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少,致使高速公路绿化覆盖率、植被成活率普遍偏低,景观用地闲置较多,有的路段直接裸露的路堤边坡,不仅不能稳固路基,甚至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给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重经济,轻效益
长久以来,高速公路的设计急功近利的追求短期的功能效益,仅仅满足了工程构造的设计。工期的紧缩、经费的不足以及行政的干预,致使急于求成的思想泛滥,从而使高速公路的景观问题得到了长期的忽略。偶有考虑,也仅停留在装饰表面的附属结构上,对景观设计的本质及整个高速公路沿线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了解不够,从而也无法真正做到对沿线原有景观资源的合理调研、保护、利用和开发,无法保持原有沿线景观资源建设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前进性,来打造经济、实用、美观的高速公路运输环境的同时,带动整个沿线地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片区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五)重单一学科,轻学科交融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融、共同合作参与的关联性的设计。它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具有构成要素的多元性,时空存在的多维性和景观评价的多主体性,同时还要考虑高速公路的功能特性、路域环境、生态属性和人的需求等因素,而现在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十分匮乏,不同的学科各自为营缺乏统一指导,研究成果也不能互相借鉴共享,造成环境的破坏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景观设计师参与进来的时间太晚,他们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只能插手工程后期的一些修补工作,而此时的高速公路设计已基本成形,从而致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速公路景观本身被看作是大地景观上的一部分或延伸,起到保护沿线自然、生态、人文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规划进行时,要保证公路所经区域整体基底的吻合。在考虑景观的美化功能的前提下,更应该因地制宜地着眼于当地基底进行统筹规划,关注高速公路空间格局的衔接、序列景观的变化、生态安全的稳定、地域表征的呈现和自身功能设施的完备与提升。
(一)点线串联
美国著名的城市设计学家凯文·林奇提出了城市意象这一概念,并认为市民通过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这五个元素来组织这种意象。[7](P27-28)结合高速公路自身的景观结构而言,其景观空间主要是由点状的景观节点、线性的景观廊道和面形的景观区域组成。点状的景观节点主要被认为是高速公路服务区、进出站口、互通区三种基本类型;线性的景观廊道主要为道路空间(行车道、防护栏、隔离带、指示牌、桥涵等)和道路两侧的绿化空间(植物、护坡、山体等);面形的景观区域基本上为高速公路两侧的视域空间(林带、农田、村落、水体)及其沿线的人文景观空间。高速公路各层次的景观质量决定了观察者对区域景观品质的基本判定,应该将互通区、服务区、城市进出口等重要的景观节点穿插于线性的高速公路中,同时将线性的高速公路自身形成的空间又与道路沿线背景所形成的面域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达到点线面有效的统一与连接,从而提升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内涵。
(二)融入自然
因地制宜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要求景观融入自然,这种融入不仅包括植物群落的修复,同时也包括生物群体的迁徙与交换的恢复。通过道路两侧乡土植物的过渡与运用,打造线性的动态绿色景观廊道空间,保持其视觉感受丰富性和多样性。坚持绿带种树多样化、林带结构丰富化,乔灌花草有机搭配,视觉色彩多元化。在充分考虑公路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和行车心理的前提下,通过对植物立体化层次化的设计与构建,综合考虑景观与绿化紧密结合,发挥绿化植物的生态防护及视觉诱导的作用,打造出一种精品的植物廊道,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感受,从而营造出一种“人于车中坐,车于景中游”“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二季有果”的多层次的景观视觉廊道。同时高速公路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补偿和调节,它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线状廊道一方面串联起区域范围内的斑块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它也使斑块与斑块之间的沟通中断,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生物群落的流动与迁徙。为了保护当地物种,丰富物种种类,防止生物链的中断,应该在生态群落较为集中的段落设置专门的生物走廊。
(三)乡土特色
因地制宜原理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要求坚持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同时也要求其景观设计同人文环境、乡土特色相互渗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速公路也可以算作是一种人文景观,它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其同沿线的环境景观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有维度的景观环境,通过视觉窗口把沿线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特产特色等文化景观提炼形成的场所特征、视觉感受、形象符号展示出来。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区、服务区景观作为高速公路景观的重要节点,起着一定的连接作用。其设计应该利用本土植物来建构整体环境,再结合形式简练的雕塑小品来加以点缀,塑造一种浓郁的地方风情的同时提升沿线城市的品位、道路的形象,使其能够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和新型名片,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开放景观窗口。此外,本土植物的选取既可以使植物的成活率提高,又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和养护成本,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到此游玩,从而在宣传乡土特色的同时带动当地一系列的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学科交融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涵盖的学科种类众多,它不仅需要众多学科背景的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参与与协作,同时还涉及农林业管理部门、沿线公路部门以及土地归属等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除此之外,设计师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应当在前期的公路选址的过程中就参与进去,全程参与整个高速公路的方案规划施工,做到与其他门类学科之间整体的协调与促进。同时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充分运用新型科技手法,让高精尖的前沿技术能够参与到环境景观的设计当中去,获取精准的即时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通过三维动画的设计来实现三维路线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的一体化,优化路线的合理性,改善路域景观的协调性,降低路景投资的风险性,实现方便快捷的新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和旧路改造。通过对职能交通系统中的监控摄像、拍照、录像等方式的广泛采用,对现有高速公路景观进行实际调研,对公路景观进行评价及前期规划设计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基础设施工程的高速公路,其建设带动并促进了区域资源的开发、产业经济的发展及横向经济的联合。与经济发展同步,对高速公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重视也日渐明显。湖南多地也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工程。
(一)点线面有效连接的网络格局
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需要整体构造的理念,结合地域的文化特色主题,采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点线串联、线面统一”的设计方法,因地制宜打造高速公路景观结构设计的关联性。作为湖南唯一一条直达景区的高速公路,南岳高速公路路线全长51.816公里。在其整体景观设计规划中,突出以“南岳故事”为主题的服务区,以“麻姑献寿”为素材的休息区,连接以“南岳秀”为背景的景观带,以“丛林美”为配景的景观带,从而带动南岳山、大源渡、炎帝陵、井冈山、桃源洞等面状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点、线、面的有效连接,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路域网络布局。
(二)多层次的景观视觉廊道
以高速公路为构造背景的绿色景观廊道,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型廊道系统。[8]它能起到保护、提升高速公路及其沿线景观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协调道路建设与整体环境之间的矛盾。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时,通过对公路沿线乡土植被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多角度的构建与深层次的运用,从而营造与地域景观特征相融合而又层次丰富的公路景观廊道。如醴茶高速公路,途经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等地,全长105公里。其整体的绿化布置结合绿带为整体大背景,造景手法采用以红、绿、青等色系植物为配置主体。在通道两侧山地,栽种以常绿或落叶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来构建绿色大背景;靠近公路的隔离栅外侧则培植观赏型的小型树种来构建景观小团组;在沿线视觉效果呈现欠佳村庄处引用遮挡法间植灌木,降尘、降噪;在视野开阔的林地则采用了视线引导方式拉伸绿色视野。以大尺度、大块状的景观斑块构成每一景观段,做到同中求异,独具特色。在重要节点,以小园林手法,通过色彩、形貌、结构的对比,将不同绿色的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形成美丽的色感,从而营造出视觉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三)安全的生物迁移系统
高速公路道路系统作为区域本底上引入的新系统,所经地带通常较为原始、未经开发,生物种群丰富多样。而它的强行穿越,对整体的生态系统造成一种干扰,原本的自然景观的区域范围缩减了,对野生动物的交换与迁徙造成一定的破坏。据统计,国外每年不少野生动物因迁徙而酿成公路惨案。野生动物被惊扰、栖息领域被分割、生物种群被缩减、生态平衡被打乱……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生物廊道的设置,为生物的安全迁移构造出一个完善的连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湖南作为候鸟迁飞的主要通道省份之一,炎汝高速公路为了保护罗霄山千年鸟道,充分利用一些交通装置如标识、栅栏、反光设备的设置,提醒司机减速慢行,为鸟类提供安全通道。为道路两边的候鸟迁徙与交换提供便利,同时也保证了公路行车的安全和畅通。
(四)有机统一的经济产业链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利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贯穿于公路的景观小品、标识标牌、构件设施等系统对乡土特色进行展示和解读,从而打造出丰富多样的效果。一方面带动了沿线片区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更好更充分地保护并延续了地域文化。如湖南省的衡炎高速公路就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本土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地重点打造以人文历史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新型高速公路设计。把公路的生态景观和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设计,打造“一路一景一特色”的景观路段,根据不同的地域风情、自然风光、乡土元素的提炼设计出不同的主题,赋予每条道路更多的空间概念和人文内涵。其将沿线独有的低矮丘陵、峡谷景观、森林景观、丹霞地貌、水库风光等自然风光资源和沿线特有的革命老区、森林公园、独秀衡山、炎帝寝陵、秦人古洞、白龙钟乳等人文景观集于一体,形成了原生态型的旅游特色。结合湖南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来构造重要主题,做到了山水互动、远近结合、虚实相称,凸显了公路沿线景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山景“活”了起来,水景“露”了出来,风貌“亮”了出来,气势“造”了出来,文化“显”了出来。使得旅游公路更像一条休闲道,打造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经济产业链。
(五)多元化的学科交融体系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并非是单纯的景观设计,它是一种交叉性的应用型科学。它要求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学科之间的兼容性和关涉部门之间的融洽性。不仅如此,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的考虑也显得必不可少。就湖南而言,“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全面实现机电系统同步联网,ECT的迅猛推广,创下“湖南速度”。“十三五”期间将强化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积极推广逐步改造高速公路的隧道机电节能工程。推进“互联网+高速公路”平台建设,全面实现数据分析整合化、决策服务信息化、应急调度多媒化。岳常高速公路采用了新型自动化、智能化、多媒体体系。它在公路全线的入口和收费站均设置了自动发卡机,所经车辆自动识取获得车型车牌信息,这样为以后达成车辆自主通行、全线无人值守的便捷型公路做好了充分准备与铺垫。同时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微信服务系统,了解最新的路域实况信息,促进了岳常高速向便捷型公路迈进的质的飞跃。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结合整体的景观格局、沿线的地域文化、视觉特征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整合设计。融入因地制宜理念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场地的各项资源,并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公路景观的视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最大范围内展示各个地区独有的自然风貌、景观特色和地域风情,逐步营造出视觉优美、安全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此外,因地制宜作为一种理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公路景观的设计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最大限度上缓解并改善了因发展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文化特色散失等问题在区域交通中的滋生与蔓延。有效连接了区域景观空间,并将这种破裂的、阻隔的空间延展成连续性的、有节奏感的可持续景观序列空间。因此,将因地制宜理念与高速公路景观建设相结合,对公路所经区域环境的调整与治理、路域网络的规划与布局、乡土特色的构建与展示、经济产业的协调与统一、学科体系间的交叉与兼容均有明显的成效,通过对其科学的分析与整合,能够将高速公路逐步建设成为景观之路、生态之路、文化之路。
[1]汤振兴.高速公路走廊带规划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9,(10):277-278.
[2]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1):14-17.
[3]谷海娇.浅谈公路线形与景观协调设计[J].华东公路,2009,(3):38-40.
[4]魏中华,翁剑成.关于公路景观序列构成的再探讨[J].公路交通技,2007,(4):121-123.
[5]陈宝永,步贵良,朱爱军.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4): 79-80.
[6]朱罡,程胜高,余伟.建设 “生态高速公路”的方法初探 [J].环境保护,2003,(4):31-34.
[7]Kevin Lynch. Urban image[M].Beijing: huaxia press, 2001.
[8]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态研究,2001,(2):44-48.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esign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HUANG Bai-qing, WANG Fe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China)
In the holistic highway construction, an important element is landscape design, whose key factor is design in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namely, focusing on the local base to make overall plann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nk of highway spatial patterns, landscape sequence change, the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ecurity,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functions and faciliti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esent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proposes a new principle——design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By providing case studies related to how the principle may be used in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 to achieve the principle: integrating landscape patterns along the road, visual features, local culture and people’s life style as a whol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design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ecology; culture
2016-05-28
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美丽湖南建设研究”(13YBA011);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以湖南为例”(13YBB356)
黄柏青(1968—),男,湖南炎陵人,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王芬(1981—),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J59
A
1672—1012(2016)04—0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