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田

2016-04-14 13:33闻红权
教师·上 2016年3期
关键词:名次分数班级

闻红权

目前的教学现象是学生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一潭死水,这成了教学中的极富共性的难题。怎样让“清风乍起”“水波不兴”的课堂变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呢?

我所任教的班级在一开始上语文课时有许多同学发言挺积极的,但经过一学期后我再提问时,同学们却时常出现了瞻前顾后的心理,仿佛只有在集体回答时才有足够的底气。我曾多次由此而责怪学生,但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学生整体的性格和班级的氛围有关,但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就看老师的调度能力。

新学期第一节课,我就发现学生们的发言积极性远不如上学、上课只要老师提问就都低头、茫然、等待,没有一个人举手。于是我点名叫两位优秀学生回答,答案很是圆满,有情有理有据,这时我微笑着尽力夸奖他们时,内心却无法笑出来,我将如老牛拉破车一样地去调动这群逐渐变得“深沉、含蓄”,下课活生生,上课死沉沉的学生啦。我该怎么办呢?我在下课时留了一道作业:老师遇到了难题,希望同学们能帮我解决烦恼,希望能在QQ中叙述上课不举手的原因,如能支招万分感激。通过调查后,我总结出几条捆绑学生的原因:①不懂无法回答;②怕出现什么情况让同学嘲笑;③怕没把握;④怕答错挨老师批评;⑤觉得举手丢人,没必要举手。于是我想了许多方法:QQ上沟通,召开班干部会,与一些活泼的学生谈话……在我的努力下,情况有所好转,但课堂上的氛围时好时坏波动起伏,常常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的课,会得到他们的“冷眼旁观”。为了搅动这潭死水,我改变问题,常在课内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参与讨论,活跃一下课堂,也打开他们的思路。只要他们发言有理,我都让全班鼓掌。教学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依靠学生的基础之上,无关学生是多大年龄。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才能心里自由、心灵开放,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乐学,去体验,去感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为了能走进学生,我常体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断地读,就会不断发现学生深不可测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感悟,我与学生的交流方式由小记到现在的QQ,每次我对学生的没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有学习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学生最大的烦恼是学习成绩问题,特别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有些学生产生了考试焦虑症;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学生慢慢地成了集体的边缘生,他们的学校生活被学习、成绩、名次、表扬与批评占据,其他的活动成了陪衬。在一次考试后,我布置写一篇小记《我们应怎样面对考试》。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51分,一个红得刺眼的分数显现在我眼前,我现在卷子上,第一次不及格,第一次这么低的分数……一连串的‘第一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我呆住了,站在座位上,呆住了。我不相信这是我的卷子,但事实告诉我,这是真的,我不明白自己是怎样得到它的,无论如何也不明白。虽然有些人对此无所谓,但我却感到内心针扎般的痛,这预兆着什么?我想哭,但哭不出来。我真想把自己的试卷撕个粉碎,然后趴在桌子上大哭一场。可理智不允许我这么做。‘鼓足勇气,努力再努力,争取胜利也许有些人会这么安慰我,但我明白,说一句这样的话不难,要把它变成事实却谈何容易。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差点把我压垮了。我已经坚持不了多久,要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需要成倍的努力、辛勤的汗水。我想出,也愿出,但就是坚持不了多久,这令人痛心的状况何时能了呢?”面对这样心情的学生,我是这样写的:“我仿佛看到了失魂落魄,丧失信心的你了,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小挫折就悲观失望的弱者,战胜不了自己的弱者!但我心中的你却不愿是这样子的!不愿!也不相信!你应是个强者!”

在对待孩子平时的应试成绩上,我主张“分数诚可贵,能力价更高”。分数并不能代表能力。因此,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名次波动不必大惊小怪,对名次要有分析。与其总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不如用眼睛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初中是学生变化最大的阶段,从生理上、心理上都是开始突变的阶段,所谓青春危险期就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里。学生们的学习也会出现两极分化,在班级管理中,对一些可能发生的事要有预见性,这样就可以采取一些前瞻性的教育手段。避免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人格培养、人性关爱。

多年来,教学中依然有许多遗憾:面对厌学的学生、面对情感波动的学生……但我始终坚持一点,你给了多少爱,就会收获多少爱。如果你能像呵护婴儿那样去呵护他们,你就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摄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名次分数班级
班级“四小怪”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划船比赛
算分数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