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谋
一、回归原点:实现教育家办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005年,这一基于中国教育现状和国家未来竞争的“钱学森之问”,以其深层的忧患震撼着国人之心,更焦灼地拷问着中国教育。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诟病、对实现的迷惑,亦由此而不断升级。
谈及中国教育的现状,几个基本问题总在责怨的话题之中。如:偏重知识教育,缺失能力发展;课程单一老化,缺乏多元选择;行政主导严重,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等等。诸多抱怨之下,非理性的抨击话语居多,而建设性与学理性的建言相对不够。在此种浮躁情绪的裹挟之下,各种名目的教育改革理论和新课堂模式蜂拥而起,运动式的教育改革波及各地。然而,几年过去,风潮掠过,又归于平静。处于茫然中教育,似乎重又陷入雾里看花的迷境。
5年之后的2010年,当时的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要让教育家来办学!”一国总理,何以发出如此强音的呼唤呢?我想,这是他对当代中国教育之历史进程慎思明辨之后所发出的归本之论。
回眸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不难发现,我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确曾是一个大师辈出,精英群起的时期。即便当时国弱民贫,战乱不止,但我们的学校却始终弦歌不绝,诗意而温暖;我们的教育,依然薪火不息,高贵而富有尊严。那桃李满园、栋梁成林的教育奇迹背后,是一个灿若星斗的教育家群体。蔡元培、胡适、张伯苓、陶行知、叶圣陶……他们是民国教育征途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这些教育家,他们贯通中西,而学养深厚;他们矢志教育,而报效国家;他们筚路蓝缕,而上下求索。而今,我们拂去岁月烟尘,不是为了矫情的怀旧,而是要在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为纷乱的教育寻找丢失的理想,沉淀浮躁的心神,回归教育的原点。
学校,让真正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家来办!与其说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呐喊,不如说是一种常识的回归。
二、遇见理想:教育家是可以触摸的高度
2014年8月15日,“国培计划”湖南“未来教育家”(初中)培训高端项目研修班在湖南师范大学开班,这是湖南省教育厅对教育家办学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与重大举措。笔者有幸成为首届“未来教育家”(初中)50名学员之一。历时两年的研修与培训,聆听了一系列专家教授的主题讲学,也深入各大学校互动交流,收获的丰盈与实在自不待言。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知识的累积、技法的提升,更不是一种荣耀与身份,而是让我由此拥有一种广阔的视野和朝向教育家的理想姿态。
何为“教育家”?张楚廷教授神情矍铄登台开讲。那是开班第一课。张先生于风趣中见学识,于随意处见大道。我们从此懂得了成为教育家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有一系列自己的教育理论;第二,不断实践自己的理论;第三,因此改变过一所学校的命运。张先生自己以身作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笔耕不辍,写下了《人论》《哲学是什么》《体育与人》《思想的流淌》等一百多部教育哲学、课程哲学、教学论著作,可谓著作等身。先生的教育思想处处见“人”,处处爱“人”。一个“人”字,立于他教育思想的最高峰。我们跟他的遇见,真有悠然神往之感。我们感佩于老先生的真学问,更敬重他淡泊名利的质朴境界,仰止他尊重人性的终极关怀。
温家宝也曾提出过成为教育家的三个条件: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温家宝重在情怀,张先生重在实践,两者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张良田教授,儒雅大气,学理严谨。他以“从卓越教师到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历程”为题,清晰地阐明了从卓越型教师的经验累积到教育家型教师的理论提升过程。
两位教授的讲学为我们描述了由教师至教育家所应有的生命姿态和基本路径。从此,“教育家”三个字不再是感觉里那高悬于云端的学术名词,而是通过我们自身努力可以触摸甚至能够到达的真实高度。
一切教育活动皆为了“人”的发展。“人” ,在教育家心中始终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必须有深厚的人文修为。研修班利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课程与师资优势,为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精彩的人文通识课与教育讲座。刘铁芳教授的《中学教育的理想国》,让学员们由此走进了铁芳先生的“教育理想国”,他围绕教育、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和校长六个关键词,借以阐发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而展现出学校教育的图景及其可能性:学生迷恋着美好的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向着教师,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生命气象。在他的课堂里,我们懂得:好的教育就是好的生命气象。正如罗素所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黄耀红博士的《重新发现课堂》,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的结构、师生的定位与课堂的理念,既有亲身的课堂案例,又有旁征博引的理论分析。整个课堂妙语生花,焕发出思想的光亮。杨合林教授的《教育家型教师的文学素养》,中国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的《现代汉语的再认识》,周庆元教授的《评述当前国学流行的局面与原因》,李生龙教授的《教育视域下老子之道与无为》,郑贤章教授的《佛教、佛经与心灵塑造》 等,太多的讲座都回味无穷,堪称“无用之大用”!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是天地间最神奇的物种,是因为人能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并可以预知和改造我们未来的世界。归结一点,我们有一颗会思维的大脑。
教育之根本在于心灵的转向。这个“向”,即正确的方向,而心理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正是转向之“按钮”。本届研修班为此开设了这一类学术讲座。如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张怀成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道德教育》,黄佑生先生的《教育家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陶妙如老师的《中学教师的人格素养》。这些讲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堪称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型校长,他的“学校转型”报告极其精彩。教育应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只有抛弃了“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因此,自由、民主、平等成为李希贵校长办学的核心思想。李镇西先生的《 “朴素、民主、人文”——我是这样当校长的》,把一个教育家型的校长成长诠释为一个个细节,让我们发现:教育家并不是一定每天要生产新理论,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在教育园地中细心耕耘。如果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语,你都能留心与用心,你就会发现叶圣陶先生将教育界定为农业的深刻性。燕良轼教授的《运用心理学做好教育管理》、常思亮教授的《学校管理的机制创新》等讲座,均有理论,接地气,为我们在学校治理的现代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我们长期在一线工作,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思考相对较少,特别是理论的高度与系统分析的能力、预判教育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未来教育家研修班两年四个学段,所开设的学习课程比较全面地考虑到我们的长板与短板,所有的主题讲学均具有理论视野、问题意识、学理分析。它们构成一个学术思想场,对我们的管理观、学生观、人才观、学校观、教育观、课程观等方面都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未来教育家”这个称呼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我们还在路上,意味着遇见,意味着懂得,意味着如切如磋,嘤嘤相鸣。
首届“未来教育家”(初中)研修班的50名学员,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我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教育困惑和问题,汇聚于湖南师范大学,形成了一个共同探求的场域。这是一个平台,更是一种机遇。在这个场域中,我们对话,交流,反思,共鸣,思想的交锋碰撞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教育火花。这些火花,显然照亮着我们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曲折之途。
培训中,每一位学员均有对自己学校的推介,也有对其他学校深入实地的考察。我们得以看见不同个性的学校,领略了“各美其美”的学校文化。校长与众不同的教育思考与实践足印告诉我们:要想走近教育家,没有任何捷径,必须头脑明晰,识见卓越。
三、面向未来:我们离教育家有多远
未来教育家,未来是我们的定语。教育本是一个属于未来的事业,而探寻未来教育的出路更是我们的光荣与使命。
面向未来,未来教育家项目的“未来”如何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教育家培养得出来吗?是教育家的称谓重要还是卓越教师的成长更重要?
如果培养能促进教育家的成长,教师教育的课程如何科学、规范地设置,才能朝向教育家?
“未来”意味着永远在路上。那么,阶段性培训之后,我们是否还会有后期跟进与扶持?
教育家的成长更需要良好教育生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如何培育和营造这一环境?
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做更多探索与研究。
时代呼唤教育家。教育家在哪里?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急,也急不来。如果教育管理机制从顶层设计上更能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办学自主权的主体,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教师能真正按教育教学规律办学,那么美好的教育就会到来,“未来教育家”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