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蓉
摘 要: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学习。有效的品德教育需要体验,创造贴近生活的情境,营造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感受、领悟。基于以生为本,巧设体验情境,采用“创设情感体验情境,激发情感共鸣;展现生活原型情境,引发行为反思;创设道德思辨情境,提升道德认识水平”的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体验情境;情感共鸣;教学反思
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学习。有效的品德教育需要体验,因为只有体验才能引导学生对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理解,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善于创造贴近生活的情境,营造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感受、领悟,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创设体验情境,有效提升了品德课堂实效。
一、创设情感体验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同时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即“情通则理达”。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共鸣,最后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行。
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学生参与体验
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经验将知识进行内化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想象某种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提高认识。如教学“红绿灯”时,我播放了一个11岁的男孩的录音,他自己因违反交通规则,在未满12周岁的情况下骑自行车上路,且带了一个8岁的妹妹闯了红灯,导致妹妹失去左手,自己左腿截肢。男孩将事情的经过一一道来,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学生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那个由于自己违反交通法规,给自己和妹妹带来无尽痛苦而深深忏悔的男孩。血的教训让学生认清了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从而意识到要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之情油然而生。
2.引入故事创设情境,直击学生心门
列宁曾说:“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曲折的故事可以减少枯燥乏味的严肃说教,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亲耳听闻,不如亲眼目睹。如今,网络资源丰富便捷,我们可以找到各种视频故事,或者通过高超的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如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可以播放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一天,老虎将父亲衔去,杨香不顾生命危险,爬上虎背扼住老虎脖子,救下了父亲;以及“陈毅探母”,孝敬父母的楷模大元帅陈毅,抽空探望重病在床的老母亲,他亲自为母亲洗尿裤、吸痰的动画视频。当我们将静态的故事变成动态的画面,学生不仅听到了故事,还产生了视觉感受,当多种感官都被调动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碰撞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在心底埋下了“孝敬”的种子。
3.引进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不仅能放松身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大脑思维,还能创造出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创设音乐情境组织教学,可以使品德课堂更具活力。例如在学习“春天的故事”一课时,由于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及邓小平,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学生缺乏认识,单凭教师的解说那是枯燥乏味的,效果很差。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曲视频。这首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更加贴切学生生活,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春天的故事》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从而正确理解“春天”的含义。同时,非常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功绩,激发学生对他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二、展现生活原型情境,引发行为反思
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开展教学,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品德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1.引入生活图景,引发学生参与体验
教师要详细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了解儿童生活中的热点、兴趣点及希望探究的问题、现象或活动等,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如,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出示了一组女人在水池边洗菜、切菜、炒菜,挑着盛着菜、盛着饭的桶吃力地迈着台阶给学生送菜、饭,饭后洗餐盘的照片。这张照片一下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我顺势提问:“你看到了谁?她在你心目中美吗?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她们是学校食堂里工作的阿姨。她们虽然穿着朴素,但她们很美。因为她们每天要洗那么多的菜很不容易。”“我觉得她们很美,我们的教学楼那么高,她们每天都要把做好的饭菜一步一步吃力地挑到我们的教室门口,肯定很累。”……教师将这些学生身边的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场面引入课堂,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劳动成果,感受到不管是什么岗位,只要辛勤付出的合法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
2.创设生活细节情境,唤起真实情感回忆
儿童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实践中,教师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以及其承载的价值目标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入学生真实的生活细节,引发学生真实的生活回忆。例如,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为了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我提前一个月让每个家长用照片或视频记录下家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以全身心的关爱与无私付出的感人场景。课堂上,我把家长提供的一张张生活照、一段段视频逐一展示,有爸爸在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题目的,有妈妈陪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有半夜爸爸背着孩子赶往医院看病的,有雨中接送孩子的等生活场景。当学生眼前清晰地再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这真实的生活场景唤醒了,他们说出了对家人的感激之情,甚至还原了当时与家人的对话情境。其他学生也认真地倾听着,心与心互相碰撞,都沉浸在家人温暖的爱意之中,真实的感恩家人、关爱家人的道德体验油然而生。
3.创设导行情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导行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在教学中要以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的行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因此可以把课文中正确的行为方式方法通过录像、投影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的指导,榜样的示范,以落实课文的目标。例如,“家里来了客人”一课的教学,当学生懂得了招待客人的一般过程和行为要求后,就可以通过事先录制的某一学生招待客人的电视录像,对学生进行观摩示范,确立正确的行为要求,并建议学生今后当家里来了客人时,也会用学到的行为方式方法去招待客人,使课文中的行为指导转变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如,教学“让我自己来吧”时,老师展示一些图片:小×平时自己叠衣服、王×自己整理书包,红×自己洗袜子,小×早上起床后自己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等。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触动着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着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创设道德思辨情境,提升道德认识水平
小学生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可利用电教媒体创设展示道德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道德行为的结果与其动机的关系;展示正反两个方面的道德现象、道德行为,设疑激思;让学生进行正误对比,做出道德判断;它还能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提出道德两难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进行角度换位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他们拓展思路,掌握探求问题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可以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现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之美,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了祖国文化内蕴之丰厚。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现被毁得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圆明园,此时学生的情绪十分低落。紧接着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用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野蛮,此时学生的痛恨、愤怒之情油然而生。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原本美轮美奂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就这样被一帮自称来自文明世界的强盗给抢的抢,砸的砸,烧的烧,留给我们的只有断壁残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一质疑挖掘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2.创设反思情境,催生对生活的思考
学生在生活中往往会有很多自己不在意的不良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如学习“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教师为了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辛苦,用课件呈现了农民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打药灭虫到秋收、加工等过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接着,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探究、反思,从而感受生活,认识自我,引入了两段视频,一段视频是贫穷偏远的山区,孩子每天只能啃着难以下咽的粗粮充饥。另一段视频是本班学生在校吃午餐时,有的挑食,嘴里还嘀咕着饭菜不好吃,有的把才吃了几口的饭菜索性倒进回收桶。此时的学生个个沉默无语,有的低下了头。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平时不经意的浪费行为,都觉得自己愧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意识到与贫穷地区的孩子相比,自己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真的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珍贵的劳动成果。
3.创设道德辨别情境,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品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具体的行为准则或规范难以把握,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则更需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教学浙江版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中的“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时,教师问:什么是勇敢?学生纷纷回答,勇敢就是不怕痛,不怕死。教师相机出示学生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场景课件,如在操场上,五年级的小×被猛冲过来的六年级的王×同学撞倒了,小×的好朋友张×二话没说冲了上去拳击王×,双方打得鼻青脸肿。接着又播放“最美司机”吴斌的先进事迹视频,吴斌忍着剧痛依然换挡刹车,让车缓缓停稳,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确保24名乘客安然无恙,而自己因伤势过重去世。学生看后发现前者的行为是野蛮不文明的表现;而后者则是真正的勇敢者。学生认识到真正勇敢的行为应该具有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效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护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勇敢伸张正义,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行为也是勇敢的行为,同样,为了使自己进步而敢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缺点和错误的行为也是真正的勇敢行为。
当儿童熟悉的“体验情境”不时出现在品德课堂时,课堂才能更贴近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地深化,能力才能不断地提升,精神才能不断地升华,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不断形成与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品德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0.
[2]李季.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0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