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2016-04-13 18:36:31吴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陶行知历史生活

⌾吴婷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吴婷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被誉为“万世师表”。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陶行知所处的年代起过积极作用,在大力实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如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实现课改要求,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从中寻找启发,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现在谈谈自己想法和体会:

一、“社会即学校”,历史教学不能与社会生活脱节,必须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从有了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从表面上看,历史学科跟生活似乎没有直接联系。其实不然,克罗奇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留下很多痕迹,如:历史遗址、历史文物等,除此以外历史还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文学、艺术、建筑等。通过对这些历史遗址、文物、文学、艺术等的研究,我们或多或少能寻找到历史的真相。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善于把我们生活中的历史和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历史是真实的,能够感性地掌握历史事实,从而能够理性地分析历史,以史为鉴。

二、“生活即教育”,历史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善于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不断把生活中新鲜的素材引进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让课堂重现真实的生活。并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实践。历史教学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历史知识“从生活中来”,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历史知识。如,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经济全球化》一课,课堂导入时,我改编了一则材料:小明的早晨——起床后,用海飞丝洗发水洗头,佳洁士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欧莱雅洗面奶,穿上了阿迪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带上苹果手机,出门吃了麦当劳早餐,喝了杯雀巢咖啡,开着新买的宝马汽车上班。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小明身边的物品有哪些国外品牌呢?你身边有哪些国外的东西呢?在你我普通人身边出现这么多的外国品牌物品,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迅速营造了融洽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世界越来越像一个村子,各国的经济交流日趋频繁,从而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往往特别重视书本知识点的传授,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往往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去联系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借助鲜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浅显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

(2)历史知识“到生活中去”,就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最后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后,深刻地理解了缠足是一种变态畸形的审美观念,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他们就更能理解现今社会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的重要意义,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尊重妇女,关爱女性。宋朝一些传统的习俗至今仍在流传,也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要去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历史教师通过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新的学习环境,开拓了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做合一”,历史教学要注重“六大解放”,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②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在“教”和“学”中“做”。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历史素材,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实践的舞台。陶行知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实现“教、学、做合一”。历史教师要学会放手,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1)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自由思考。初中历史知识点琐碎,历史事件繁多,历史教师往往注重教授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头脑不仅有记忆功能,更重要的是思考功能。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教学效率低下。解放学生的头脑,避免他们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使其学会自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注意力迅速集中。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郑和下西洋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巧妙设计连环问题:1、西洋指哪里?2、为什么郑和要下西洋?3、为什么是郑和下西洋?4、郑和是如何下西洋的?5、郑和下西洋会碰到那些困难?6、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成功?随着教学的一步步推进,学生逐步掌握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教学过程中再加以史料进行分析,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2)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自由观察。初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的眼睛总是盯着书本、作业不放。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历史”,拉近历史和生活的距离。比如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灵活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带着相机等去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档案馆等,学生会有兴趣主动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这样就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学会表达。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的孩子还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到了初三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说,敢于问,让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历史课堂的最后可以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小组合作课后讨论完成,并在下一节课开始前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习完《女皇武则天》这一知识点后,要求学生谈谈对武则天无字碑的看法。这样学生会在课后思考关于武则天的所学内容,甚至自己搜索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想法,学会与其他学生分享交流。

(4)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现在的初中生学业负担很重,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减负,但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老师的严苛,使得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在作业管理上,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历史学科作为小学科,更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避免训练过量,重复低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有选择性的布置作业,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安排,自由学习。

(5)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快乐成长。初中生好奇心强,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喜欢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探索未知事物,感受生活。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长时间被束缚在教室当中,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解放学生空间,让学生快乐成长。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课也不必一定要在教室中进行,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档案馆等,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校本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历史,在实践中学会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充分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回归生活,在“做”中“教”,重视学生的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

注释:

①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26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7页。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215000)

猜你喜欢
陶行知历史生活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漫生活?阅快乐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