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松梅
普特融合:让教育真正体现公平
文/梁松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也要求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制定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政策措施。随班就读是目前中国大陆实施融合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但当前随班就读面临的问题很突出——教育教学质量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随班就读”或“随班混读”。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历经33年的不懈探索,本着追求教育平等、接纳差异、尊重差异、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创新办学管理模式,实现融合教师专业化匹配,打造了集普教班、特教班、资源教室于一体的融合教育学校,力求在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教育公平的桥梁。
一所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有一套适合本校实际可行的管理制度。新源西里小学在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从学校文化到管理模式,摸索出了一套践行融合教育的制度,为学校融合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实施融合教育,需要营造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基于此,我校在33年的融合教育实践中,淬炼西里人从事融合教育的11字精神,即“权利、博爱、共进、规范、可持续”。这是西里人融合教育事业的价值核心所在。有效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从校风、班风等方面营造了平等、接纳、悦纳、包容的氛围,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了每个成员的认同感。
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一直实行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体制分离,普教与特教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与沟通,造成两者之间的专业、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我校打破了传统办学管理模式,在一所学校里既有普通小学教育一至六年级,又有特殊教育一至九年级,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以资源教室为纽带的融合教育管理模式,即:两室(校长室、资源教室)三处(德育处、特教处、普教处),普教班、特教班、资源教室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资源教室在融合教育工作中处于整合各部门工作的关键位置,负责整合制定各部门工作中涉及的融合教育工作,并制定落实措施。
目前,对特殊儿童的安置形式大多采取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两种方式,这两种安置形式要么学生和教师缺少专业支持,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要么相对封闭,对特殊儿童融入社会造成困难。我校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适应性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了4种安置形式:有的全天在普教班或特教班上课,并参与融合活动和社团活动;有的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辅以部分时间的资源教室的技术支持,并参与融合活动和社团活动;有的大部分时间在特教班,辅以部分时间的资源教室的技术支持,并参与融合活动和社团活动;有的大部分时间在特教班,参与普通班的部分课程,辅以部分时间的资源教室的技术支持,并参与融合活动和社团活动。学校还为特殊儿童毕业后走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新源西里小学毕业的特殊学生,适合在普通班就读的可以参加小升初;年龄较大的可以选择职业学校;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可以再选择特殊教育和托管服务。多样化的安置形式,有利于特殊儿童更专业的教育康复和训练,便于其参与日常融合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发展需求;既保障专业服务品质,又有利于特殊学生在普通环境中的社会性发展。
学校还建立了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支持服务系统”,包括“特教班的准备服务”“家庭的辅助服务”“资源教室个性服务”“学校文化的导向服务”“普通班参与服务”,极大地促进了特殊儿童的发展,为特殊儿童的成功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系列管理模式的创新,为融合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搭建了一个推行普特儿童融合教育的良好平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如何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水平,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于新源西里小学来说,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是学校推行融合教育的关键。为此,学校基于让学生获得成长快乐的需求,精心打造德育团队、教学团队、资源教室支持团队三支专业化教师队伍,具体做了营造好氛围、上好集体课、做好个别支持三个方面的工作。
德育团队承担着营造氛围的工作。他们要研究融合班级如何管理、普特学生怎样建立伙伴关系,设计社团活动供学生参与,他们需要研究解决怎样让学生树立参与和共进意识并学会方法;教学团队承担着上好集体课的任务,他们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又怎样在同一堂课上落实,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将课上所学应用于生活,他们需要研究解决怎样让所有学生都拥有体会和收获的学习过程;资源教室团队承担着做好个别支持的工作,他们要安置好每一名特殊儿童,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支持计划,与家长联系、沟通,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如何给学生做好参与和体验的准备和基础。然而,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仅仅单靠一支队伍就能完成的,要使学校融合教育发挥最大的效能,需要学校这三支团队融会贯通,共同参与。
为了加强这三支队伍的融合,我校在干部和教师两个层面作了尝试。在干部层面,建立行政业务协商机制,三支队伍的主管共同负责每一件工作,在业务角度共同决定,在行政角度分头执行。比如工作计划,首先大家会以业务人员的角色共同商讨计划的合理性,然后,再以行政人员的角色分头推进和落实计划。在教师层面,打破普教和特教的专业界限,普教、特教教师相互兼课。同时,学校为教师提供技术、心理、环境、时间、待遇5个支持。技术支持:让教师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如班级经营和教学活动以及相应培训;心理支持:让教师明白“可以做,有人陪”,如教师成长伙伴和团队活动开展;环境支持:让教师懂得“大家做,做顺利”,如从校长到工友,从教师到学生,从家长到志愿者团队到进入学校的每个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做着各自的努力;时间支持:让教师觉得“有时间,能思考”,如在工作量和时间安排上做适当的考虑;待遇支持:让教师感受到“认可多,机会多”,如在培训、展示活动上向他们倾斜,在情感上尊重和认可。
两种尝试使普教和特教两种教育形态实现了深度融合,二者互扬优势,互相补充,教师经常与同事就工作方面的事情进行专业对话,分享看法、知识和技术,协作解决融合课堂问题,同时,在相互的专业上也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新源西里小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实践探索出一套体现教育公平、公正、关爱的教育方式,总结出了普特融合教育在中国大陆实施的可操作策略、路径和方法,给特殊儿童预留了潜能开发和成长的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