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岩 徐 俊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6)
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抚养的利弊分析
张岩徐俊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农村留守家庭通常会出现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小孩的抚养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只剩祖辈在家照顾。由于老辈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他们在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思想保守、管理方法不当等问题。面对隔代抚养现象日趋增多的现状,社会、政府和家庭需要全方位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提高隔代抚养能力,才能帮助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抚养;利弊;对策
留守家庭是指青年父母在外打工,仅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的家庭,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门打工,养育子女的重任只能由年迈的父母来承担。长期和祖辈生活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受到老辈思想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对孙辈子女的抚养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很多农村老年人没有经济来源,主要靠子女打工收入供给;精神方面,祖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当代社会存在一定脱节,不能完全理解社会,只能根据自身经验来教育孙辈子女,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家庭的重视,加大对隔代抚养问题的关注度,加以合理引导,保证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社会原因。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村地区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支持农民就业,多数农民以务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改变,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这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农民就业问题也得到保障。但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大量“空壳村”出现,父母抚养孩子出现空缺,只能由老辈人来填补,成为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此外,老龄化使得越来越多老年人有精力和时间去照顾子女。祖辈帮忙照顾子孙后代,是中国传统习惯之一,而留守家庭数量的增多,对隔代抚养教育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P63)
(二)父母自身原因。大部分农村年轻父母受成长环境的局限,没有跟社会有过多的接触。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多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抚养孩子意识淡薄,没有完全适应为人父母的角色。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多,但没有足够的工作来满足需要,这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家庭多以三代同居,孩子和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家庭收入依靠青壮年来供给。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年轻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抚养孩子,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顾。
当代社会的离婚率在不断升高,其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部分农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感情容易出现问题,离婚之后,会出现诸如住房紧张、经济能力不济等问题,导致单亲父母无暇照顾孩子。而有些新组合的家庭又不愿意接受对方子女,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只能同祖辈一起生活。[2]
(三)祖辈自身原因。农村中老年人的年龄大多在50至60岁之间,甚至有些40多岁的中年人就已经上升到祖辈这一阶段。他们大多在家务农,身体比较健康,有大量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从古至今,祖辈照顾子孙是中国的传统习惯。因为存在血缘关系,所以祖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疼爱孩子的人,出于对孙辈的关爱和以减轻儿女的负担为目的,他们愿意主动承担抚养留守孩子的义务和责任。[3](P23)除此之外,老年人生活经验和育儿知识丰富,人生阅历比较深厚,这些都为抚养孩童奠定良好基础。年轻父母的出门导致父母这一角色在留守家庭中缺失,而祖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空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隔代抚养的有利因素。
1.充实祖辈生活,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3](P24)农村老人日常在家比较清闲,儿女们出门在外,使得他们产生孤独感。孙辈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加上发自内心的喜爱,他们会在抚养后代的过程中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可以和孩子和谐、快乐的相处。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隔代抚养现象的出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孩子的生活缺少关爱,而祖辈的照顾能很大程度上弥补所产生的空缺,为孩子提供归属感,使孩子在感情上得到温暖。祖辈的生活经验丰富,懂得如何更容易地抚养孩子,能够起到积极向上的榜样模范作用。
2.减轻年轻父母压力,解决后顾之忧,身心得到解放。祖辈对孩子的关爱甚至超过孩子的父母,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承受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面对社会竞争,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4]隔代抚养的出现,使年轻父母的重担得到缓解,有更多时间去工作,获得更多经济收入,从而有效保障家庭的生活。
3.为留守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教育保障。从婴儿出生,到喂养、上学,辅导功课,最后到把孩子抚养成人,无不流露着祖辈对孙辈的感情,这些点点滴滴为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提供基础。由于农村留守孩子较多,他们平时会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玩耍,这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也会让他们在快乐游戏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与小伙伴交流也能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无论是把孩子送到城市上学还是在农村接受教育,老人的关照都为农村孩子在享受良好教育的同时生活也得到保障提供了可能。[5]
(二)隔代抚养的弊端。
1.抚养主体能力有限,容易产生问题。农村留守家庭孩子一般为两个甚至更多,老年人在抚养过程中承受的压力和孩子的人数成正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许多老年人身体可能会出现疾病,但还要承担抚养孙辈的压力,导致他们的幸福感下降。这种压力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许多农村老年人以务农为主,收入水平较低,主要靠外出打工的子女来供给,日常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精神方面,过度的压力使得老年人易出现精神疾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自己也容易走向极端。作为孩子的“代理父母”,祖辈一旦产生上述情形,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孩子的正常生长和发展。许多祖辈抚养能力有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老年人的管理约束能力越来越弱,只能通过一些缓和矛盾的做法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比如“做完作业才能玩”“吃完饭才能出去”等非常不合理的做法。隔代抚养还剥夺了老年人的娱乐时间,限制了老年人的生活自由,比如社交、体育锻炼、旅游等。此外,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较为封闭和保守,没有适应社会发展,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对孩子在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在学习教育上处于苍白无力的局面。[6]祖辈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较单一,在对孩子的抚养上,一切惟命是从,任其自然发展,感情易走向极端,同时为孩子日后发展埋下隐患。
2.父母功能弱化,易出现家庭矛盾。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从小没有父爱母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畸形。年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年半载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精神压力较大。此外,许多父母对自己的老年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表达不满,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存在隔阂,严重的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走向极端。[1](P66)有些祖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导致孩子出现一些例如早恋、犯罪等问题,这无疑会给孩子的父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长期与父母的离别使留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慢慢淡化,因为感情都是在长期培养过程中逐渐牢固,情感是随着认识而加深,孩子与祖辈的情感可能会超越与自己父母的感情,这是隔代抚养中令人遗憾的现象。
3.阻碍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家庭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比同龄小孩接受事物快,这是由于好奇心所导致。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灿烂的世界。留守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成长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地接触世界。但是,老年人的思想滞后,深受传统文化的束缚,经常采用僵化封闭的形式教育孩子。[7]这些因素限制了孩子的实践性活动,弱化了他们的求知欲,导致他们缺乏“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创新精神。除此之外,祖辈的过分溺爱使留守孩子逐渐形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等不良问题,具体表现为胆小怕事或张扬跋扈两种极端性格。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农村留守家庭的孩子是由女性祖辈负责抚养照看,男性祖辈较少照顾甚至不管不问。父亲角色的消失和男性祖辈角色的弱化使留守孩子过多的生活在女性圈子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对男孩的性别定位有消极影响。由于长期与祖辈一起生活,留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容易出现危机,致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综上所述,无论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还是其弊端,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等量齐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是无可取代的,祖辈的抚养也很重要。不论三代同住还是父母孩子同住,或祖辈孙辈同住,父母都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未来。[3](P28)
针对隔代抚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其一,政府应充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落实外出务工民工生活,让他们的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即受教育的权利,这样可以使农村留守孩子跟随父母进城,留在父母身边。政府还应该扶持乡镇企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让农民能够就近就业。其二,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而不是一味的否定留守家庭的孩子,更不能给他们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隔代抚养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现象。社会舆论应该传递正能量,为农村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环境。[8]其三,学校需重视农村留守家庭孩子的成长情况。学校是孩子除家庭之外的重要场所。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成绩较差。学校应及时关注他们的状况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调整,不应视他们为“坏孩子”,应平等对待。学校除了关心留守家庭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应该主动的与他们的父母和祖辈多进行沟通与联系,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形成统一有机整体,共同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其四,留守孩子的父母和祖辈应多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需要经常与孩子进行联系,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抽时间回家看望,这对孩子的精神也是一种安慰。祖辈应多学习正确抚养孩子的途径,让孩子学会独立,在某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合理的限制,管理要松弛有度。[9]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此外,多与学校保持联系,把握孩子的校园生活状况,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其五,留守孩子应学会独立,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懂得理解父母和祖辈的不易,多进行感情交流。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起居养成良好的习惯,让祖辈省心。在学校要与同学和睦相处,尊敬老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崔荣荣;国晓虹.对家庭隔代教育利弊的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1):63-66.
[2]李冰.隔代抚养的利弊[J].前言,1995(9):24-27.
[3]张琦妍,李丹.国内外隔代抚养之痛与对策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23-28.
[4]王怡.隔代教育的利弊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 (1):150.
[5]邢宝平.浅析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4(12):20.
[6]李玉菊.“隔代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2):68-70.
[7]胡晓锋,谢健,张建云.论隔代抚养的利与弊[J].学理论,2014(13):109-110.
[8]毕波.农村家庭隔代教养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6-99.
[9]曾彬.我国隔代教育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0-72.
[责任编辑刘金荣]
C913
A
2095-0438(2016)09-0021-03
2016-05-20
张岩(1990-),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徐俊(197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特任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认同等。
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5jyxm085);安徽农业大学学科骨干培育项目(2014XKPY-74);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