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2016-04-13 18:36:31李艳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纪念碑初中语文情感

⌾李艳萍

谈初中语文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李艳萍

新课标颁布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比重加大。教师们也倍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他们的价值观取向,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阐述。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有关“情感”的说明就好几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意义

长久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兴趣性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努力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它与“乐学”的基本精神相呼应。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共同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

二、欣赏文本内涵领悟人生价值,提升情感意识

在语文新课程有效课堂的实施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欣赏文本内涵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我在课堂上针对《背影》的作者朱自连续三次用“终于”一词来描写父亲送“我”上车的细节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反复思索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学生最后都明白了作者这样的描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彰显了伟大的父爱,从而使学生就感悟到父母呵护儿女如无际的沙漠、浩瀚的星空,即使是生活中点滴小事也能渗透着父母的爱。 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既为学生提高了认知能力,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丰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如:《蒲柳人家》的作者刘绍棠通过几户农家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精神风范,表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欣赏、感悟,在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好象现场听到了运河边那悦耳的流水声,体会到了瓜棚豆地的乡村泥土气息,也感触生长在这里的农民的淳朴忧伤和欢乐。

三、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经历的引导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切忌面无表情,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才会让学生真的懂得自己所讲的内容,因而好多教师为了上一堂完整的课总爱板着脸,生怕学生察觉到老师的情绪,影响课堂秩序,教师便在一板一眼的陈述中完成情感教育。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完成的情感教学时机械化的,僵硬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上课时的激情,这样便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不知不觉中接受情感教育。

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存不朽》。这一课是篇说明文,枯燥的讲述纪念碑及纪念碑周围的建筑物是不够的,而且凭空的方位顺序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为了解决这一课的难题,教师可先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纪念碑的全景展现给学生,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参观纪念碑的摄像碟片,在播放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的轻重,情感的起伏,让学生感觉如同跟随老师现场参观了纪念碑。同时,教师应适当的在黑板上画出方位图,让学生有一个全景的印象图。如此一来,学生既了解了纪念碑等建筑物,又感受到了纪念碑的雄伟壮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那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五、凭借反复的诵读进行情感教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认真地读每一篇文章,我们就能琢磨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了解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师将诵读的方法运用到情感教育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情感沟通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大声地读,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找语感,同时教师应当适时的给予指导,从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示范。

朗读宋朝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感情基调悲哀,转而激昂。那么在教师指导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的控制语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读起来节奏感很强,而且带有着一种无奈与悲凉。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节奏的快慢、停顿、关键词的重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如,朗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从这些句子能看出词人的坦荡,乐观的生活态度。“既然月亮的阴晴圆缺不是世人所能控制的,我又怎么能怪月亮呢?人生本来就是有悲有欢,有离也有合德。我不能因为自己无法与亲人团聚就埋怨月亮。我应该借着月亮,请月亮帮我送去祝福:只愿人们能将这美好的情感长留心间,无论相隔多远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积累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教育,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刘萍.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孙松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情感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广昌赤水中学 344900)

猜你喜欢
纪念碑初中语文情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纪念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海峡姐妹(2015年8期)2015-02-27 1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