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宏卫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困惑
⌾边宏卫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云:“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此虽说的是人之美,然而有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度”呢?所谓“度”,通常指的是事物发展的一种临界点,即限度,过了不好——过犹不及,不及也不好,总之会影响事物的正常和谐发展。生活中要拿捏好“度”,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讲求“收”与“放”的尺度,做到“收放自如”的最高境界了。
既然是用在语文教学当中,那么我们所说的“收”与“放”,指的自然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取舍。“收”,顾名思义有相对保守之义,我将其理解为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语文教材中各方面知识进行传统的、全面的、严密的输入、总结与评价,它的特征可以说是规范的、严谨的、程序化的,这就更贴近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能就教材讲教材,既要立足于教材却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我认为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放”。而想要做到活而不乱、收放自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语文学科,许多同学的学习兴趣比较缺乏,绝大多数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课本上那些经典性的文章。即使学习也多局限于所学的语文课本,对课文之外的内容少有涉及。使得语文积累贫乏,视野狭窄,缺少文化积淀,思想肤浅呆板,思维单一,缺少想像力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尤其是阅读、写作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这一误区,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对此,我不断摸索,试图找出与众不同又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于是,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相对的,分别产生了以下结果:
尝试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多采用“老八股”的教学模式,即板书课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泛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布置作业,教学方法机械僵硬,学生听课味同嚼蜡。为了避免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恶情绪,更为了让同学们喜爱上语文课,我尝试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1.趣味导入:尽最大可能收集整理与所学教材有关的人物、趣事等材料、创设与教材有关的趣味问题,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顺利地引出“下文”。2.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如自由读、指名朗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根据课堂情况相机进行,避免了单调。更重要的是教师给予了学生适当的指导。有时甚至不妨配一曲与文本格调一致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去朗读、领会、理解范文。从而提出更多的问题。3.精读品味: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在整体感知板块中遇到的问题,让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此外,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认为最精彩的句段进行分析。然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4.总结回顾:由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在前两个板块中分析讨论过的问题,从而得出主题、中心、写作特点等结论,并加以回忆巩固。
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用声音、图画、动作来替代枯燥的灌输,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想象等多方面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感知,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伴放由某组合和黄磊分别演唱的同名歌曲,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同时,比较歌词和原诗中康桥这个意象的不同,比较歌词与原文在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上的差异。在讲柳永的《望海潮》时,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相应的图画,并抽选两位同学上黑板试着画出来体味其意境;在讲李白的《蜀道难》时,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同时做出“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的动作。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这样一种动态的课堂状态或许能够让知识在潜移默化当中被学生所吸收掌握,而结果似乎并非全为我所想。看似由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并共同总结回顾过的知识,在课后却原原本本的“归还”给了老师。需掌握的内容错误百出,需记诵的内容也未完全达到要求。以柳永的《望海潮》为例,课堂上的诵读感情到位,背诵起来看似烂熟于心,图景画的栩栩如生,而默写和作业的情况却与课堂的表象截然不同。至于《蜀道难》中的动作表演,似乎进了马戏团,惹得全班同学拊掌狂笑。
尝试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分享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其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我将与同学的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提问——讨论——解答为主要形式而进行的。我引导鼓励全班学生寻找、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发言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解读;也允许学生随时在课堂上提出他们在对教材理解时产生的疑惑,向教材发难,而并非只听着我讲。
这样做的结果,起初的整体表现是不错的。我能充分的体会到学生与我互动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可是逐渐我发现,课堂变得有些不可控制,这种课堂自由化、活跃化逐渐演化成了课堂纪律问题。学生的无意义问题越来越多,切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不假思索的回答问题,老师的问题刚提出,下面的回答便脱口而出,但往往回答不在点子上,甚至有时会有哗众取宠的学生。这势必影响上课时的效率,课堂时间有时因为学生问题太多而变得不可控制,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课程的进度。以《雷雨》为例,我是以舞台剧的形式让同学们展开学习的,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台下同学多是抱着看热闹的状态看完,其娱乐性似乎远盖过了通过趣味表演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这一本真目的。再比如说讲到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境界时,有学生从庄子谈到西方哲学家柯林伍德、克尔凯郭尔、叔本华等等,提出一连串连我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学生听到这些陌生或熟悉的人名,都不由自主地一阵笑声。课堂的局面一时变得尴尬。
当前的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创新意识增强,加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难度,或许不能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只有精彩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这样看来,我在语文课堂上做出的一些关于“放”的尝试很难说是成功的。而在充分“放”的同时,想要很到位的做到“收”,总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因此,怎样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收放自如”的驾驭课堂便成了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困惑。
有人用撒网捕鱼来比喻课堂中的“收”与“放”,有放必有收,正如撒网必须适时收网,才能捕到鱼,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收”与“放”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智慧结合而成的艺术。只有“收”的从容,“放”的潇洒,才能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语文学科的张力,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在收放之间如何拿捏,摸索出适合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模式。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思索与实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 7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