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彬
渗透人文气息关注学生主体发展语文教育
⌾贾彬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学生主体;个性;情感;能力
把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例如:我在讲《山中访友》这一课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让学生要热爱大自然,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就设计提问:作者把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为什么?(因被大自然的每所感动,融景于情,说明作者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和人类是什么关系(朋友)你将怎样热爱大自然?(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的地位“拉升”到主动求知的地位上来,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
贵州省天柱县兰田镇中学 5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