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嘉毅
立互联网+潮头,推教育资源共享
文/王嘉毅
当前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一般资源短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解决优质资源短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只有互联网还不够,还必须有好的共享机制。只有通过创新,建立先进的共享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渴望,也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其核心是“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目前,移动浪潮、云平台、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已经扑面而来。在新技术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中央特别提出要创建有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可见“机制创新”有多么重要。
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保障,资源共建共享也无法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技术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保障,而机制创新是共建共享的关键。
就机制本身我们可以做一个划分: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是教育系统内的各种机制(包括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研体系的相关制度、教师成长的机制,等等),外部就是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企业的利益诉求与教育收费管理、服务内容与收费模式、定价管理的机制,等等)。
(一)正确的引导是机制创新的前提
以甘肃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探索——甘肃教师学苑为例。甘肃教师学苑是甘肃省为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而创立的一个微信公众号,现在有30万教师在关注它,每天在上面学习和浏览。其潜在机制是,每阅读一篇文章都可以得到0.0625个学分,全年学习下来是24个学分,这24个学分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成绩计入档案。这些学习的文章都是老师们自己编辑整理的。谁的文章被选用,谁就可以得到3学分。转发文章获得500人以上的关注又可以得到3学分。最多的一篇文章几天之内被转发了13万,评论上千条。这样,甘肃省30万教师的资源共建共享热情就释放了出来。
这个案例说明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很重要。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了起来,构建了一个继续教育的有效机制,吸引教师把零散时间更多地投入到这上面,把“朋友圈”优化成为“学习圈”“继续教育圈”,既是交流学习,又是资源共建共享。
(二)协作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的重要手段
第二个例子是甘肃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个活动是教育部主导的利用广大教师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非常好的活动,在甘肃取得了成功,取得了在全国参与率第一、教师晒课数第三的好成绩。这个成功,其实也是机制创新的结果。天祝藏族自治县按照自己的规划创建了不同的教研协作组,根据组员自身的优势明确了任务分工,让每位老师都当一至两周的主要备课人。每个组员都参与撰写共性教案,形成了一个最终教案,然后由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对最终共性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与完善,形成个案,就可以拿到实际教学中去用。同时每位组员在备课流程中,积极上传与本课相关的其他教学资源,诸如教学案例、课件、视频、反思、图片等,也可以与大家一起讨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困惑。通过这一系列的集体备课活动,最终取得了把集体智慧与个性化融于一身的优质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个协作机制运用到“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出来的优课质量就高了。政府各个部门构建了良好的协作机制,以指导和服务为主,给教师们的专业热情和活力的发挥营造了空间。
(三)机制创新就是让各结构、各部分都充分地动起来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信息化大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外企业深入开展合作。这一思想为我们开展共享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甘肃教育移动学苑的例子,也是一个以教育事业为生的民营企业参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典型案例。甘肃教育移动学苑是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与一家本地企业合作研发的,面向学校、老师、家长及学生的教育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团队聘请了甘肃的部分名师,聘请一些一线教师制作资源、推送资源。截至2015年11月20日,甘肃教育移动学苑平台的阅读量达到四百多万人次,阅读次数达到了七百多万次,课程资源的阅读量也达到了四百万以上。公司为此做了很大投入,负责人很有激情。这样一些肯在教育上下功夫的企业,加上政府的引导、服务,成为数字资源建设的正能量。
(四)政府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阵地
如果没有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共建共享的机制就难以落到实处,所以,建设怎样的平台,决定着共建共享的质量。穷省办大教育需要创新再创新,搞教育信息化就要大胆地试。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更要在动员社会力量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甘肃省三千多个教学点长期持续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甘肃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也是典型的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建设的例子。截至目前,我们用很少量的钱建成了“甘肃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且开展了很好的应用。没钱不能等,资源建设一天都等不起。我们的考虑是先建设,先让学生们用起来,等我们经费下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到那时,我们的学生已经受益很长时间了。这两个例子都是和企业深入合作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例子,都是机制创新带来的成果。
基于资源平台怎样开展共建共享?基本的想法就是利用平台在县域、市域、省域范围内教师共同进行学科教研,围绕课题、专题、地方特色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共建,区域内共享研究成果。总结起来就是开展校内立足课堂的资源共建机制,开展立足学科发展的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机制。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应用案例。我们创办了甘肃第一家教育互联网期刊,五泉09(1班)的师生在网络空间里学习生活六年,留下了他们成长的印迹。天祝县开展的教师网络教研将城里老师和远在百公里之外的红疙瘩小学教学点的老师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技术的创新成就了资源的共享,为实现教育均衡打下了基础。
互联网+的新时代,需要我们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再造教育,而不是以往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去辅助教育的发展。只有将互联网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有机结合和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作用,才能实现互联网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构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过程中,下面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平衡各方诉求,提供跨界融合的合适土壤,实现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其实就是目前众筹的概念,暗含了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共建共享也是一个发动群众的过程,一定要建立一个平衡各方诉求的机制,把握政府、学校、企业各自的需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共赢的思路、开放的心态,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要善于吸引那些对教育有感情,对教育有远见的企业家投入教育。不要对企业预先抱有戒心,怀有二心,应当要有诚心,有信心。我们要建立一个大家都愿意参与的良好机制,吸引政府、企业、学校的人进行跨界参与,融为一体,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跨界融合,做好共建共享。
(二)资源平台建设的模式要多样化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式要多样化,既要有b2c模式,也要有c2c模式,还要有其他模式。淘宝模式和京东模式各有价值。按照“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原则来理解,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实就是一个中枢,既要有自身建设的资源,也要对各企业平台形成一个调度和统筹,形成资源枢纽。另外,也要不断创新模式,敢于打破现有的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共建共享的,都要勇于尝试、善于总结,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的重要支撑。
(三)共建共享既要大兵团作战,也要有游击战作为补充
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甘肃今年利用“改薄资金”集中建设“班班通”教室的费用大概是4个多亿,这4个多亿中的一部分要用来购买数字资源。这样大规模的集中采购,目标是使全省近四分之一的学校可以长期免费使用数字资源,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共建共享。举一个例子,中国藏族中学网是我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创办的一个藏文网站。网站采用国际通用的喜马拉雅藏文字体和先进的后台管理系统,开设了10大板块,480多个栏目,上传课件、文本及音视频教育教学资料2万多件。网站的建成为五省区开设藏文类课的中小学搭建了资源共享、远程交流的平台。借助“中国藏族中学网”,我们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多次承办双语课件大赛、优秀藏作文大赛等赛事。
(四)应用驱动,形成“应用”倒逼“机制”的局面
共建共享一定要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可汗学院的成功是典型的应用驱动的例子,为了给小孩子补课而开创了“微课”的时代。其实,微课的概念提出来后大家都不觉得陌生。我们要特别注重那些真正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真问题的思路、模式,将其研究透,形成模式、形成特色,也许这就是下一个可汗学院。应用对机制的创新形成倒逼事态。甘肃教师学苑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去英雄的时代,也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当英雄。蕴含在教师们身上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机制创新,使所有的教师和学生乃至家长去建设、去应用,政府、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家长都将会从共建共享中受益。
王嘉毅
男,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党组副书记、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