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忠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初探
⌾郭庆忠
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加强德育功能出现了客观、主观两大障碍,必须加以克服。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德育的主要内容有:1、爱国主义教育。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3、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初中数学;德育功能;德育内容
2011年教育部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初中数学教学之德育功能,是当前国内外形势所赋予的新任务,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现状提出的一个严肃课题。
时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和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数学教学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1.由于教育思想不端正、评价标准的片面性、群众舆论的偏差,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施教者忙于备考而无暇顾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是加强德育的主要客观障碍。
2.有些教师对数学的教育目的不明确,忽视了自己的育人职责,认为数学课就是传授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成绩就是一切,严重削弱了数学课的德育功,这是加强德育的主观障碍。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爱国主义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中国的古代数学几乎总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南北朝时的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足足领先世界一千一百多年。《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经算经》等,记载了各种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诸多方面堪称世界一流。
在近代、现代,我国数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之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两位中国数学家---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国里海大学教授及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前几年证明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把爱国主义教育参透于其间。讲《有理数》时,可指出:负数概念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最早引入的;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抛出“鸡兔同笼问题”并简单介绍一下一千五百年多前我国的不朽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讲《圆、扇形面积》时,因出现,故讲祖冲之的故事也是顺理成章;等等。这样,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何乐而不为呢?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对立与统一等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通过生动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多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
(2)培养坚强的意志。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教育和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在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现阶段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种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交往、谦让、帮助和照料的体验,平时也缺少与其他的人、群体、同龄孩子间交往和合作的机会。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引导,使学生能够解决合作解题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对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有的放矢的“纠偏”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互助合作学习思想和习惯。如在教“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的异同点”内容时,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整体性以及丰富性特性,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采用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设置出“某电信公司开展有奖通讯消费”的一次函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借助图像法,观察分析图像,并通过转化,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以及反比例函数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合作、补充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实现对该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掌握。
[1]《教师育人基本功全书》(毛利娟主编)
[2]《初中数学德育渗透初探》(严中良)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东洋初级中学 5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