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升贵
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黄升贵
语文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情感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所有的语文教师充分重视。情感是语文教师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完善人格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在情感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赏或遗憾等态度体验。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滲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情感及时与学生分享,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特别是在学习一些描景的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将文章的景象更加绘声绘色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美景之中,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语言具有情感性。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精心设计、构思教学语言,能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也能在读中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小说。文中讲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清兵卫开始痴迷于葫芦,后来由于父亲和教员的严厉压制,而最终与葫芦断绝一切关系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文章为了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突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突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个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品味本处细节描写,然后再请两个擅长表演的同学到台上进行表演。两个同学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情,让其他同学忍俊不禁,有捧腹大笑的,有笑出眼泪的,有笑的前仰后合的……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主人公的那份痴情。
文章中还有一处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当场没收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我让学生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才能表现主人公惊愕、害怕和他那种在绝境中的惨淡心情?这时的教室里人声鼎沸:有大声作示范朗读的,有给同学指出不足的,有争的面红耳赤的,有因读得入情而流泪的……在争论中学生理解了清兵卫的坚强。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和有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中,要把情感教育融入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例如,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真是俯拾皆是。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观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爱美、赏美、赞美的情感,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搭起感情的桥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李蕊伟.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2011
[2]徐桂彩.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
[3]杨志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
福建省永春介福中学 3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