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秀娟
教育网瘾学生方法初探
⌾祁秀娟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极大地刺激了社会的发展。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求知欲和猎奇性很强,他们迫切希望了解五彩缤纷的网上世界,因此网络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并对如何让青少年摆脱网瘾进行一定的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青少年;网瘾;解决方案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不难发现以下情况:班上那些有着严重行为偏差、违规违纪的学生几乎都热衷于上网。网瘾、网络游戏极大地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们每天上网,一挂就是十几个小时,废寝忘食,整个人都沉浸在了虚幻的网络空间中。由此带来的是睡眠周期紊乱,体制下降,情绪低落,对生活的其他方面缺乏兴趣。有人把网游比作“精神鸦片”,但和毒品相比,它却更便宜,更便捷,影响面更广.所以危害其实更大。教育和转变网瘾学生成了当前班主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那么如何教育转化网瘾学生呢?本人有一些见解,在此与大家分享:
1.在网游中会找到归属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多是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所以对虚拟的伙伴关系很是依赖。
2.网络中体验了成就感。沉溺于网络及网游的孩子能够在网游的升级、战胜对手及得到“奖励”中得以满足。
3.网络中宣泄了不良情绪。而网络与现实不同,它为学生营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4.网络中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网游所营造的是一种虚拟的世界。
5.网络满足了猎奇心理。
1.我们要鼓励他们更多的兴趣爱好,以此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阅读能唤醒沉睡的心灵,能填充无聊的生活,使之主动谈人生的意义。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运动,健康的运动不但能让他们在酣畅淋漓中健全体魄,还能收获意志的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超越自我的执着。
2.引导他们健康上网。网络生活方式的引导,不能在“禁”或者“放”之间选择,要用科学的方法疏导他们的心灵。我们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力,设计好上网时间,减少对虚拟生活的参与。我们要建议家长友好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宁静与温暖,不再过分寄情于网络。
3.要多花时间,多想办法,在班级中开展多种有益、有趣的活动,使之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去,有事可做,转移注意力。他们有点点小成绩、小进步,老师都应该及时鼓励。使之获得成就感,让他慢慢地从上网玩游戏到上网查资料,有效地利用网络。
4.对网瘾学生应少一点冷落多一些尊重,少一点歧视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排挤多一些关爱,为整个班级的师生之间构建一个平等的沟通交流平台,让班级充满爱心,让师生充满亲情。
5.鼓励网瘾学生多交良友。作为班主任,应多为这些学生创造交友的机会,教会他们如何与别人相处,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增加他们与同学之间的相处。
6.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就“网络”这一问题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在班会上播放有关的专家讲座,并适时做出总结,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与弊,了解不健康上网的危害。
7.借助合力,形成压力。要想帮助网瘾学生戒除网瘾,必须借助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整合教育,促使网瘾学生转变。班主任通过家访详细地了解网瘾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其成长经历。这样做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可由学校德育处和心理辅导室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或心理疏导。班主任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这股教育合力,共同戒除其对上网的迷恋。
8.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是和电脑、网络有很大关联的一门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着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中的种种娱乐。
积极建设校园德育平台,开辟德育新空间:建立网上德育基地,可以开设“法治教育”、“校园生活”等栏目,丰富学生的德育视野。 在学校的德育课中还应增加以下网络教育:
(1)网络操作的“网风”与“网德”教育。
(2)网络法纪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办法》等,强化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
(3)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其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并无好坏之分。关键要看使用网络的人将网络看作什么。如果将网络作为辅助工作或学习的工具,它无疑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但若只是单纯地将网络作为玩游戏的工具,并日益沉迷其中,那它产生的消极影响则无法估量。不能很笼统地说互联网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上网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不能片面的认为只要是上网就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有好的影响,有坏的影响。若一味地拒绝网络,一味地让学生远离网络,得到的效果反而不一定好。我们应该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从各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上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让祖国更加富强的重任。因此,在解决青少年网瘾的问题上,不能只靠家庭、只靠学校,而应该靠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甘肃兰州六十一中 7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