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中学古文学习有效方法的运用

2016-04-13 18:36:31林玉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古文谓语宾语

⌾林玉芳

谈农村中学古文学习有效方法的运用

⌾林玉芳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篇目大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佳作,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来最有利于引发师生双方浓厚的教、学兴趣。可是,尽管教师和学生都为学好文言文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目前,在农村,学生厌学文言文的现象极为普遍,某些中学生甚至把文言文视为学习的敌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文言文真的就这么可怕吗?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几个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仅供同学们参考。

中学古文;文言文;有效方法

文言文属于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中学的教学任务只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内容,但这对于中学生来说,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文言文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诵读试译

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诵读 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4.试译 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

二、辨别异同,泾渭分明,以助“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概念貌似实异,让人常常混淆。借这次见习的时间,我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了解到,为了不让学生混淆,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课堂的答问中,从作业的批改中,以及从考卷的整理中搜集典型错例,进行比较剖析,研究邻近概念各自的特征,把握区别的标尺,并精心设计辨别的方案。这种辨别的方案可以小至一个虚词,大至一类的词类活用,以比较的方法揭示它们的特别之处,以求用同归法归纳得到共性。这样辨别异同,泾渭分明,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之”,作为结构助词,又都可以不译,有定语后置标志、宾语前置标志和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容易让学生觉得扑朔迷离。比较分析上述各自用法的特征,确定“之”可以用成分定位法来辨别。定语后置:“名”在前,“定”在后,“之”居中;主谓只作全句的主语、宾语或分句。各自特征鲜明,关键是看“之”用在句子的何种成分之间。明确了语法关系,“之”的用法也就泾渭分明了。如《劝学》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和《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这两句中的“之”,前句“句读”、“惑”均不是主语,其主语已经省略,应是“某些人”,“句读”、“惑”、分别为动词“知”、“解”的宾语,置动词谓语前。而后一句“悍吏”为主语,“来”为谓语,中间用“之”,使这一主谓句只能做全句的一个分句了。所以前一句的“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后一句的“之”,则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此可以判断出《宋史·徐绩传》中“蔡京以官僚之旧”的“之”的用法是:名次“官僚”在前,定语“旧”在后,“之”居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而与之作比较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之”的用法是:主语“他盗”在前,谓语“出入”在后,“之”居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他盗出入”只作全句的宾语成分。又如区别名词作状语与名词作动词,可以采用编口诀的方式:“名做状——名在谓前不为主”(名词在谓语前却不是主语);“名作动——名前有‘副’、‘能愿’、‘所’,名后带宾或带补”(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或“所”字或名词后带宾语或带补语)这是从词性搭配、成分关系的角度揭示出名词活用的特征,从而回归语法结构。这种口诀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易理解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并且一语破的,朗朗上口。

三、强化文言诵读

古语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采用这个方法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重复多次朗读文言文,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言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学生在首次朗读时,需根据相应的文言词汇注释来大致地理解整篇文言内容,之后对整篇文章再进行细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内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最后,学生在朗读时可以立足全篇,把握重点,揣摩和分析文章的精华内容,归纳文章中心,融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理解全文。

我相信如果学生真正深入到文本当中,并且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一定会在古文的学习当中有所收获,并且感受到古文所呈现出的恢弘、壮阔的美,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源远流长。

刘保海.中学语文教材山水游记分类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青溪中学 334500)

猜你喜欢
古文谓语宾语
非谓语动词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非谓语动词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宾语从句及练习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非谓语动词题不难答 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