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平
对陇南优秀特色文化与《文化生活》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究
⌾刘虎平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陇南优秀文化资源进<文化生活>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644。
地方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长期受到多方因素(如历史、地理、文化等)影响,进而形成特有的当地文化,它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的传统地理及人文风貌,是当地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它既包括凝聚文化精神的载体,如地方特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方言、地方戏剧等),也涵盖了地方性的人文心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方的优秀文化,并将其引入地方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更为直接有效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对地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保护和利用陇南地方优秀特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我市中学思政教育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完善思政课程资源,同时地方文化资源又是当地高中学生学习的微观环境,把陇南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学生参与实践调查,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陇南地方优秀特色文化资源,运用在高中思政课必修三《文化生活》中,丰富并发展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家乡产生深厚的感情,找到学习的乐趣,喜欢这门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是一种艺术探索和享受,也是一种收获快乐的过程体验。
1.提高教师本土优秀特色文化的素养——育人先达己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文化素养高的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要使陇南地方优秀文化走进《文化生活》,就首先要构建本土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本土气息,本土观念的本土化教师。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加大对教师的职前和职中培训,要把陇南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整合到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之中,使教师体会到陇南文化的多样性,使他们在教学中能把课堂延伸到生活,把生活融于课堂,增强课堂的地域性,同时也让新教师积极融入学校教学之中,感受陇南当地的本土文化,重视本土文化的课程价值,对于本土文化在教学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搜集、加工、整理陇南优秀特色文化——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陇南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先秦文化、汉代文化、三国文化、白马文化、氐羌文化、巴蜀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百花园里独具特色的艳丽奇葩。
其中武都的“高山戏”、“武都木雕”,西和的“乞巧节”、“春官歌演唱”、“影子腔”,成县的“纸坊造纸”、“抛沙泥塑”,礼县的“盐官制盐”、“春官歌谣”、“影子腔”,文县的“白马池哥昼”、“洋汤号子”、“玉垒花灯”,康县的“锣鼓草”、“木笼歌”、“毛山歌”、“中寨琵琶弹唱”、“豆坪唢呐”、“寺台手工造纸”,两当的“两当号子”,徽县“江洛云朵舞”,宕昌的“本家藏族凶猛舞”等等,都是陇南优秀特色文化。
另外陇南历史文化厚重。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陇南就有人类文明的踪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在西汉水流域、白龙江流域普遍存在。近二十年来,礼县境内不断发现的秦贵族大型陵墓、建筑基址、祭祀坑、车马坑等以及大量青铜器、金器、陶器、石器等文物的出土,确证这一带就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前秦国的政治中心,填补了早期秦史研究的学术空白。《诗经》中的名篇《蒹葭》、《驷驖》、《小戎》等“秦风”诗篇,其中多一半就是秦人在陇右艰苦创业真实写照。镌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的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被称为“汉隶摩崖之冠”“天下第一隶书”(霍松林语),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近代以来享誉海内外。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四次经过陇南以及邓艾偷渡阴平灭蜀,都是古今闻名的历史、军事大事件。以礼县祁山堡“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就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迹。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氐、羌民族曾以陇南为大本营,在三百多年间先后建立了五个地方政权。其中氐族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四个政权,羌族建立了宕昌国。南宋时期,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西线抗金名将吴玠、吴璘,驻兵陇南,阻击金兵入侵巴蜀,史书所载“仙人关大捷”就发生在今天徽县境内嘉陵江上游。
其次红色文化丰富。土地革命时期,由习仲勋等人在两当县发动的“两当兵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最早的武装起义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及红二十五军途经陇南,足迹遍布九县区,历时70余天,并组织了“成徽两康战役”、“摩天岭”、“悬马关”等战役,建立了120多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和农会组织、地方武装。宕昌县哈达铺镇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历史性转折,确立了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路线。
对这些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搜集、加工、整理,能够为陇南优秀文化与《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提供大量生动的原生态现实资料。
3.扎实备课,精心组织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在组织教学设计时选择恰当的陇南优秀特色文化事例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托,并把它与《文化生活》中具体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典型的陇南优秀文化为依托,诠释《文化生活》某一章节具体知识,即生动又形象,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又传播了陇南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能够体现陇南文化特色的一些图片,如两当红色革命园区,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礼县香山道教文化,西和仇池山伏羲文化,礼仙大堡子山,高山戏、花灯戏、影子腔等艺术品种,这样会使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时有强烈的亲近感,感受到身边的文化生活,体会到生活与文化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文化;在学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时,讲述陇南被纳入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更重要的是陇南特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有了新的强大的助推器,陇南将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的各种政策,乘势而上,全面实施精神引领、精品打造、文化惠民、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工程,走出一条事业与产业齐头并进、保护传承与挖掘开发深度融合、文化发展与经济跨越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之路。
4.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在课程教学中活用教学资源,挖掘陇南本土资源,大量融入乡土文化的图片、视听资料如小吃、民间文艺等,激活学生原初生动的感情力,使本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境遇、人生经验进行活生生的体验交流,借助现实的直观感悟,获得一种个人式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建立富有生态气息的课堂。同时抓住“玩中学,学中乐”的理念,以综合活动的形式拓宽时空,延伸内容、扩大视野、发展思维。让学生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从而达到理解《文化生活》知识的目的。
5.围绕陇南优秀文化设置作业——强化能力,注重实践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突破单一形式,注重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陇南优秀特色文化,勇于拓宽训练形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引进作业中,让其对学生产生诱惑力,让他们觉得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兴趣。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或是周末时间,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制作小视频、摄影展、文字记载等采集陇南优秀特色文化资料,然后老师把学生的这些作品通过竟赛评比出等次进行鼓励,这样即让学生感受到了陇南的优秀特色文化,又使学生融入到了《文化生活》的学习中,一举两得。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7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