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无意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6-04-13 20:37毋俊泓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困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毋俊泓

(山西大学 自动化系,山西 太原 030013)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无意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毋俊泓

(山西大学 自动化系,山西太原030013)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更加应当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意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意识教育在实践中的积极运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文章认为,应当进一步明确无意识教育的内涵要求,分析当前的形势要求,进而提出通过无意识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意识教育;困境;对策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5.02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更加应当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意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无意识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目前已经被充分的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向和误差。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明确无意识教育的内涵要求,分析当前的形势要求,进而提出通过无意识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无意识教育的内涵及要求

无意识教育又称“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借助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在受教育者周围按照教育方案的预设内容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和生活氛围,使受教育者在亲身感悟和体会后潜移默化地认同情境和氛围传递的信息,从而接受教育。实施无意识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达到触动、感化受教育者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人的活思想”的引导,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把人看成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不仅要大张齐鼓地通过理论灌输,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新理论以及核心价值观等传播出去,更加要注重结合渗透、启发共鸣,促使学生认同真理、信服真理、践行真理,把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理性认知为基础的有意识教育与综合情感、信念、需要、兴趣、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参与的无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促使知、情、信、意、行五大要素协调配合,既发挥二者优势,又规避各自缺陷,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当前无意识教育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已然被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运用,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校院不断加强教育环境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整体育人格局还不够完备

诚然,无意识教育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方法间接、参与平等、轻松愉悦的特点,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激发多方参与意识。但其也有自身的弊端:系统性不足造成效果易逝,非公开作用导致信息不对称, 非逻辑思维造成思辨不足。因而,必须将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依靠课堂教学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灌输给受教育者,又要通过载体设计和环境渲染,形成认同、促进实践。在具体运用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放大”了无意识教育功能,放松了理论灌输的主战场。用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在逻辑上的对立代替了二者在教育本质上的统一,片面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挥其自主能力,认为当前青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总结能力,灌输方法仅适用于以往思想认识不高、理论基础较差的群体,已经不适应青年学生的实际或者为了避免造成逆反心理,更多地运用各项活动代替课堂理论教育,以不言之教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总结,要求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空间。因而,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理论灌输,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零敲碎打,理论知识的学习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把握和整体拔高提升,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是“偏离”了环境育人的方向,未能统筹主体与客体两个实际。各高校无论在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建设还是制度环境建设方面,都未能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学习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整体规划性和个体针对性都不强,学校与学院担负的职责重叠交叉,造成整体与局部层级关系不清晰,该由学校统一方向、标准的规划,却由院系承担,该由院系设计建设的,反由学校越俎代庖。同时,存在较为普遍的照搬照抄,甚至南辕北辙的问题。突出表现在:(1)物质环境重复建设倾向突出,盲目上、匆忙干、效果差。工科院校建设“文科环境”,脱离了校史、校训,缺少了历史传承和人文精神。(2)精神环境建设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心理特征不足,仅仅依靠宣传栏、警示物、校广播等简单形式,传递一些校内外的新闻事件以及数量有限的时政内容,局限于简单转述,缺少适合学生“口味”的分析讨论。加上文化课程与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任课教师更多地关注科研创收,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效果并不理想。(3)制度环境建设质量不高。当前各高校普遍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学生初步养成了按制度学习生活,按规定做人办事习惯。但受高校腐败、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影响,制度执行力明显下滑,整体权威性弱化,制度环境空有其名,产生了制度规定的信任危机。

(二)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略显滞后

目前,各高校都对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给予了充分重视,积极拓展理论教育空间,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信息化整体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应对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挑战和虚拟环境冲击不够积极有效的问题。当前,移动通信平台的发展突破了上网的时间、方式的局限,改变了人与互联网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通过网络接触了解社会的机会。但同时,自由、虚拟的信息传播,也造就了时间、空间、资讯的“无屏障”状态[2],每个个体都能根据自身需求,自由浏览资讯,任意选择信息,学生更不必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关注大V动向、转发微博、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校园网络的浏览、应用率大幅降低,内容的认同度也逐步下滑。同时,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悄然涌入,诸如多党制、军队国家化、趋同论、淡化论、自我设计、人权高于主权等观点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拥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面临侵蚀、消解的风险。而高校的专家学者却由于主客观原因很少在网络上发声,以高校或高校联盟为主导建设的“微信公众号”更是数量有限,并且存在更新速度慢、内容不够新颖、形式不够丰富的局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使教育者的信息权威优势逐步减弱,增加了引导难度。加上,高校对运用网上校史馆、荣誉馆开展教育引导的积极性不高、投入有限,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主阵地,掌控网络话语权整体滞后。

(三)实践活动承载的教育信息仍然不足

要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以及二次飞跃必须建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道[3],而这个通道就是活动。鉴于无意识教育的理论系统性不足,各类活动对于理论认知和实践升华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纪念五四、七一、一二·九以及国庆等活动,校庆、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凝聚力、归属感活动,高雅艺术、传统文化赏析品鉴以及艺术节、音乐会、演讲辩论比赛、体育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考察、社会实践、义务劳动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社会价值感、责任感。这些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满足了他们一定的需求,但教育主题不突出、意义挖掘不深刻、活动价值不高的倾向较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培养忠诚于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等政治性教育内容渗透贯穿明显欠缺。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不得力,怕找麻烦、担风险的思想较重,主动策划不多,价值承载有限,没有实现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完善与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推动高校无意识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围绕整体育人功能,强化教育环境建设

一是改进有意识教育,强化教育整体合力。要正确认识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双管齐下、互为补充。一直以来,以理论灌输为代表的有意识教育都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投入高、产出低的局面[4],但是,其对于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定青年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而对于无意识教育则具有引导、规范和促进理论认知的作用。因而,有意识教育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容动摇。当前,重点要从以下加以改进:摒弃过去以教育者为中心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摒弃单向灌输理念,综合运用启发式、双向交流式的灌输方法;摒弃灌输单纯知识的思维,形成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性,敢于并善于讲“大道理”,始终高举旗帜,坚定立场,爱憎分明,用理论的科学性和魅力抓住人心、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振奋人心。要增强针对性,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突出疏导性,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创造畅所欲言的气氛;要强化情感性,注重学生的情商教育,摒弃“满堂灌”,运用平等对话、协商探讨、谈心交心、互帮互助等方式,解决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冰点”问题[5],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的勇气,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是推动物质环境建设的责任分解落实。著名教育学家科尔指出,房间的具体摆设及其房间内的物质形式就“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6]。这就要求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协调一致,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施教者素质能力、教育对象现实思想和心理状况、整体校园景观规划和校风校史传承等多种因素综合设计建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与校园规划、整体布局密切联系。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操场、花园、喷泉等等规划要物尽其用,发挥其基本功能作用。同时,更要通过它们展示学校的厚重积淀与发展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荣誉感、归属感。要加大对校园绿化的投入,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努力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造干净、整洁、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则既要体现出中国文化底蕴和学校历史传承,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一时兴起,更不能相互攀比,盲目上马,破坏整体景观设计,影响育人功能发挥。

三是增强精神环境的“学生味”。就是要增强学生对精神环境中所蕴含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的接受度。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感受特有历史文化气息,并引以为荣、引以为傲,奋发向上,为成为国之栋梁而努力学习。要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校风、学风[7],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献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征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此外,要把增强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一方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自觉规范、磨砺升华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从而确保价值观念的有效传递。

四是提升校内制度的执行力。要做好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管理、课内外活动、校园管理等制度规定的立、改、废工作[8]。在此基础上,重点纠治各级朝令夕改,带头破坏规矩、突破制度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提升制度的执行力。特别是整治那些该评优的未评优、该处分的未处分,以及不合理发展党员、选拔班干部等背后的利益平衡和人情交换。要通过制度的平等执行,保障学生基本权利,科学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获得学生认可、支持和自觉践行。通过制度的他律性,规范言行举止,传递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全面持久的心理效应,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 始终占领制高点,推进新媒体平台应用

要采取积极态势,有效应对互联网信息爆炸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

首先,要提升校园网络的吸引力。面对互联网全面敞开造成校园网等校内平台信息滞后、内容片面、整体公信力下降的问题,重点要加大校内网络新闻宣传的力度,建立起来源真实、报道及时、内容客观的新闻报道机制以及校内教授专家新闻评论机制,以此提升校园网站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同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范围对实现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影响。

其次,要深化各类媒介平台运用。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网站为主要阵地[9],充分发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作用;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建设内容系统、观点权威、材料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资源理论库;适应微信等平台广泛应用的实际,借鉴部队建设有益成果(如公安边防部队“边防E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新闻信息传播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国家大事、省内新闻、行业成就和校内典型,开展理论小问答、知识小测验等活动,强化理论学习的互动性,从而接力网络论坛与BBS等老旧平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第三,要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热点冰点事件。对热点冰点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一环。能否形成对这些事件的正确看法,直接关乎对所学理论的信服度,进而影响理论学习和时事关注的热忱。否则就给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留下空间。因而,必须发挥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宣传媒介的公信力,掌握舆论主导权,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必须运用全面客观的事实报道,提供丰富而完善的综合信息服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抓住国内国际大事的关键,通过旗帜的鲜明性、理论的先进性、教育管理的一致性,提高思想认识,引导理性思维,形成正确导向。

(三) 加强实践活动设计,促进教育意义认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更加急迫地要求认识自身需要,评价自我发展,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解决思想冲突和现实需求等突出问题也更加需要实践深化和检验。因而,无论是各类社团活动,还是社区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都必须做好活动的前期设计和整体规划,形成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相关领导管理机制。明确校、院、班等各级组织担负的领导、协调和保障职责,结合实际,适时拟定实践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分解实践任务,理清方法步骤,始终确保实践育人获得鲜明的政治方向、充实的理论支撑。学校要统筹规划,划拨经费,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学办、支部直接领导、职权明确、指挥有力的管理体制,负责对外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校内外支持。

其次,加强管理监控,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以院系党团组织为领导中枢,“两课”教师、学生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管理监控系统,由党团组织及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确保活动形式蕴含合理的教育信息,形成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构建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实践活动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调动学生组织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实践活动效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需要制定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成果的考核指标。

第四,建立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一是每年初由院系制订实践活动具体计划。计划应当围绕教学工作,合理规划教育内容。院系负责教学管理的负责人应对每年实践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予以公示。二是深入开展思想动员和组织发动。重点向学生阐明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管理考核办法做出明确规定,传达到每名学生。三是具体实践方案的落实。根据活动方案,由党团组织落实时间、内容、参与人数、带队老师、所需经费等。在活动前,要提出要求、题目。四是要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要重点将实践活动与传统教育、专业课程、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2).

[2] 张倩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 李桃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4] 张晓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张丹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探微[J].教育探究, 2009(2):6.

[6] 王正珍,耿伟杰.无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9-181.

[7] 童金.无意识教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郑未怡.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补充手段:无意识教育[J].赤子,2015(4):238.

[9] 王丹丹,邵妍,曹万鹏.论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机制[J].传承, 2011(6):42-43.

[10] 姚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无意识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11] 丁德喜.试论灌输和接受理论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12):14.

[12] 廖传忠.培育以德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J].高校理论战线,2002(2):58.

[13] 闫真珍.隐性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morality should be take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ac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in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but also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riginal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to make students get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he active adoption of unconscious education in practice has achieved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there is some deviation indeed.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unconscious edu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 and then puts forward methods and means of the unconscious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unconscious education;plights;countermeasures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must exploit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regard to thi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bout education pattern and the wa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urns out to be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hoice education, by taking values as its core, enables educatees to develop ability to make choice of values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education for them. In this way, the choice of knowledge and choice of value are unified, so are cognitive choice and behavioral choice, which will finally get the educatees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tively.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choice education;value;ability to choose

The Plights of the Unconsc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WU Junhong

(AutomationDepartment,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13,China)

[收稿日期]2016-02-16

[作者简介]毋俊泓(1981-),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5-0088-05

猜你喜欢
困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