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王争霸》的录制剪辑特点探析

2016-04-13 20:31:18陈丽琦
视听 2016年8期
关键词:笔者

□ 陈丽琦

《麦王争霸》的录制剪辑特点探析

□ 陈丽琦

《麦王争霸·全球粤语歌唱大汇》是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发起并联合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共同主办的年度大型歌唱活动。自2011年开播以来,每季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都能维持在珠江频道的高位,屡夺广东地区综艺节目的收视之冠。由于成本的问题,《麦王争霸》的制作力量,与同类型的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大咖阵容相比,制作资源相对匮乏;但从屏幕的呈现上,还是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那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麦王争霸;录制;剪辑

《麦王争霸·全球粤语歌唱大汇》自2011年开始到2015年,已经举行了5季,每年的10月至次年1月,每周六播出一期,约13-14期。与《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相比,无论是明星阵容、制作规模,特别是成本的投入,我们都都远远不及。但是在广东地区,这档轻量级的音乐综艺节目的影响力却超过了上述两档大咖级节目。

笔者在 《麦王》制作团队中负责现场录制以及后期导演,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有限的人员、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来实现每周一录、每周一播这样的工作强度。在五年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同行们分享。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于2012年7 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在制作播出上我们比《好声音》还要早,可见,我们当时的制作已经达到一定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台拥有高素质的电视制作人员,大家配合默契、同心协力,在这五季的《麦王争霸》录制中,节目录制流程采取准直播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不轻易喊停,大概每集录制4-5小时,最长的也不超过6小时,剪辑播出90-130分钟的节目。随着设备的升级,我们每年都有突破。

一、在机位、导播切像讯道不够的情况下确保丰富的画面呈现

众所周知,《好声音》的现场有二三十台摄像机,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里都包含丰富的信息,包括导师的一颦一笑、现场观众的反应,能做到镜头信息量充足,画面丰富。其实音乐类节目的画面设置就该如此,而我们《麦王争霸》的现场只有八台摄像机(第五届增加一台斯坦尼康,共九台),记录的细节与信息量基本能满足这个要求,我们是这样做到的:

(一)灵活设置摄像机位

在麦王的录制过程中,只有八讯道可以现场切换。但是现场的信息量太大了,例如在第二届麦王争霸,现场有评委,有教头,有歌手,有粉丝,有乐队等等。在歌手演唱过程的同时,需要有伴舞的演出,评委的反应表情,教头的表情,对手的表情,乐队的各种乐器的演奏,粉丝们的合唱,选手亲属欣赏的目光等,有了这些镜头的呈现,画面才显得丰富。丰富的画面能够传递紧张的比赛节奏,更能引起观众看下去的欲望。于是我们在拍摄的八个机位中,设置每个都要承担两种以上画面的呈现,我们挑选八位经验丰富的摄像师,事先开会分工,比如:负责拍摄选手特写的一号机同时还要负责伴舞的特写,负责拍摄乐队乐手的分别用两台机——分键盘和打击乐——而这两个摄像同时也要兼顾其他细节的拍摄,而负责拍摄观众反应的也需要兼顾评委反应,当有弦乐的加入时,他还得帮忙兼顾。

(二)设置主导播,分层导播

在录制中,除了现场PGM的主导播外,另外一个导播就由笔者担任,因为笔者是负责整个后期剪辑的导演,所以对节目需要的镜头了如指掌,因此在节目进行中随时调动负责反应镜头的摄像师,捕捉节目需要的人物反应。例如:当在场的歌手与评委沟通时说到感动的情节,马上就要调动摄像去寻找歌手亲人、粉丝、对手的反应镜头,是流泪的还是为他鼓劲加油的,都要拍摄下来,尤其是有时候节目需要制造的突发事件,更需要灵活地拍摄多组不同人物的即时反应。还有一个就是乐队的镜头拍摄,分层导播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记录歌曲开场、过门时的使用乐器或是特殊乐器的进入时间,这样能够及时调动机位,准确拍摄乐手弹奏的镜头,使观众更加投入到美妙音乐中,从而引起共鸣。因为主导播是经常做直播歌舞节目的,和摄像们配合默契,很少出差错,因此他的作品完整度很高,加上笔者在现场切换各种反应镜头的补漏,这样,后期基本上就减少了许多工作量,适应节目周期短、一周一集、边剪边播的要求。这样的操作维持了几年,《2015麦王争霸》实施了高清录制以及7通道的单挂,我们的节目制作就更顺畅、更精美了。

二、后期剪辑包装,设置工厂式加工流水线

(一)合理安排人工

《麦王争霸》一般每期录制需要5个小时左右,剪辑起来却要很多天,无论是《中国达人秀》《我是歌手》还是《中国好声音》,音乐类综艺节目后期剪辑人员配备至少八人以上,当然我们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前三届的《麦王争霸》我们团队的后期人员(除真人秀部分),加上笔者在内,只有五个人,还同时兼任现场录制的切像、录像、上载素材等工作,加上每周90分钟以上的播出量,满负荷。如何合理安排工作,让大家都不用通宵加班?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两位资深的剪辑师负责将录制5小时的节目一分为二,分上下部分分别进行粗剪,另外两位擅长包装的同事则分别负责两部分的人物字幕、歌词等包装。在编辑区的联网下,四人同时进行操作。这样周一、周二时,两位编辑同时剪辑,由于每位剪辑师的优势各有不同,剪辑的取舍也有差异,那节目的统一节奏,就由笔者来把握;到了周三,笔者将粗剪部分都过一遍,理顺内容和节奏;音响同事来校对声音后,就可以给领导粗审了;周四最后完善包装和加上真人秀VCR部分,节目的最后成品可以准备输出;周五,上午领导最后终审,下午一点开启新一期《麦王争霸》的录制,晚上六点,节目录制完毕,马上机房上载素材,周一开启新一集的工作模式。

(二)剪辑以节奏为标准,节目长度根据内容每期不同

录制5-6小时,最后剪辑成90-120分钟的节目,需要经过筛选剪掉拖沓的部分,那如何取舍呢?

首先,选手的演唱可以根据当场的比赛环节,在不影响其表现的情况下砍短。因为根据赛程,有的场次分为两轮至三轮比拼,一个晚上大部分歌手可能都要唱足三首歌,节目时间过长。为整个节目的节奏需要,我们根据精彩度来删减。比如第一环节淘汰赛,可以将每位选手的演唱保留副歌高潮部分的演出,加画外音描述他的比赛情况、评委的一句精辟点评,使观众对每个选手的第一轮比赛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到了精彩的第二环节比拼,则尽量保持选手的完整演唱,展现选手的真正实力。

其次,评委的点评根据情节大胆删减、挪位,达到既真实又能反映选手的特点。例如:选手在每轮比赛中,都经过评委的点评,由于全片节奏、情节的需要,评委的评论有一部分需要剪掉,但是由于该评论能够总结选手今晚比赛的特点,用在第一轮比赛有点浪费,相反到了最后刺激的淘汰环节,评委却没有评说更多有效的信息,这个时候,笔者会选择在最后评委总结环节时将这部分评论用上,达到完整、完美的效果。当然我们的最大原则是必须尽量准确、完整地呈现评委的观点。

另外,部分明星嘉宾现场亮相时间短暂,但观众希望尽量多看到该明星的出现,采用一句话分开剪辑的方法可以达到希望的效果。例如:第三届《麦王争霸》的总决赛,请来了重量级嘉宾——香港歌手陈慧娴。艺人组表明,她只会在录制后段到达现场唱两首歌,然后在另一演播厅观战,逗留半小时,并与其他嘉宾一起参与点评选手,最后到现场颁奖。这场总决赛录了近6小时,播出也达到150分钟,如何使陈慧娴能经常出现在屏幕上,并点评选手的表演呢?当时,笔者灵机一动,将陈慧娴点评一位选手的话“切碎”,比如:这位歌手声线挺好的/他对歌曲的把握很到位/这么高音都能唱上去/不错……就这么一点点的话,我可以分别合理地“安放”在四位选手的表演中,观战嘉宾对选手的点评中!看起来是天衣无缝的,当时领导审片时很满意这种效果,感觉陈慧娴整个晚上都在节目中出现。

《麦王争霸》走过这五年,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其中2014年的《麦王争霸》更获得了该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文艺二等奖。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关于Weitzenbock不等式的一条不等式链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道圆锥曲线题的深入探究
从前岁月〈宝匣记 第七出〉
中国收藏(2015年1期)2015-03-13 23:41:09
升级还是要看性价比,金士顿“2+1”方案推荐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