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志强
栏目剧特点及元素分析
□ 曹志强
栏目剧由于其本土贴近性和运作上的诸多优势,对于电视频道和台吸引收视功不可没。要做好栏目剧,首先要理解栏目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栏目剧的特点和元素做了深入分析介绍。
栏目剧;电视剧;特点;元素
从当年《雾都夜话》的“一直独秀”,到今天的“百花齐放”,栏目剧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目前栏目剧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搞好栏目剧,首先应该清楚什么是电视栏目剧?
栏目剧不像电视剧那么追求声光色的刺激,也不像情景剧那样注重对白,而是将社会故事和电视剧相结合,由普通百姓演绎真实的社会新闻事件,家长里短的市井生活。①很多人觉得电视剧跟栏目剧除了时长、演员外,没什么区别。这种认知有很大的片面性:首先,栏目剧好比是短篇小说,电视剧好比是长篇小说:线索复杂,情节大气磅礴。而短篇小说,人物设置简单,线索单一,情节简单明了。所以,栏目剧这些特点要求其情节要快速展开,利用悬念展开叙事,在故事中展开人物性格;观众在欣赏栏目剧和电视剧的时候,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看电视剧的时候,观众是怀着他人经历的心理;而栏目剧因其讲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收看时受众的心理是体验式的,希望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或自己身边人的影子。②其次,栏目剧跟电视剧的区别还在于他的“真实性”,“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栏目剧一直不变的宗旨。这就要求在选题、编排故事的时候要本着纪实性的原则。纪实性和戏剧性是电视栏目剧不可或缺的两条腿,淡化纪实性,离开了“真”,栏目剧就可能彻底滑向电视剧;只强调纪实性而淡化戏剧性,放弃用矛盾、冲突、悬念、悬疑、铺垫、误会等手法结构故事,最后可能变成非常直白的报道。现在,国内有些栏目剧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以“贴近性,地域性”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和认同;另一方面为了盲目地追求收视率,不惜追星猎奇,大量展示暴力、凶杀、色情等远离“剧”的方式,导致电视栏目剧低俗化,备受批评。
什么是栏目剧,归纳为一句:根据现实生活题材创造的,组织群众表演的,以栏目形式播出的故事剧。
虽说栏目剧有多种变体,但百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栏目剧有其共同特点:
(一)戏剧性
这是栏目最突出的特征,“栏目”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剧”才是核心内容,虽然有的短剧只有短短几十分钟,可戏剧的基本特征全部浓缩于其中,情节的跌宕、悬念的设置、细节的刻画、心理的描写、矛盾冲突、音乐音效、美化灯光,一个都不能少,而且,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栏目剧必须克服影视剧的冗长拖沓,独立成故事单元,叙事结构更加紧凑,矛盾冲突更加集中,通过不断的设计的情节元素以及快节奏的叙事转换,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二)本土化与参与感
栏目剧在创作的时候是平视普通大众,其内容一般由新闻事件或真实故事改编而来,选择的往往是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反应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世态人情、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经济纠纷等生存状态、心灵状态的真实写照,“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满足了观众的亲近感。这些故事因其生活化而吸引观众,打动观众。除了内容选材贴近生活外,栏目剧还使用本地群众作为演员,让老百姓演出自己的故事,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也能体现对观众日常生活的认知和尊重。另外栏目剧通常采用本地方言,主持采用方言播报,通过故事、场景、演员等全方位的吸引本土兴趣,让观众觉得电视上说的事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三)投资小、收效快、风险低
现在上星频道电视剧购买竞争激烈,电视剧创意难,审批也难,资金投入更是大得很,最终形成的符合政策规定和观众口味的又远远满足不了播出需求。而栏目剧正好取长补短,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点:栏目剧取材一般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就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将家喻户晓的新闻事件、热门话题等进行艺术加工,真人真事再加入大量丰富的戏剧冲突和强烈的悬念设置,在二三十分种内讲述完一个故事,有固定的节目形式、固定的播出时段、固定的制作班子,制作周期短,投资小,产量大,收效快。
栏目剧从前期的策划、架构故事,到后期的拍摄、营销都是电视台自己班子负责,在这个过程中,跟电视剧相比,省去了很多程序化的步骤。比如,电视台如果想投资电视剧,要先选题材,选好以后,上报题材(可能选好的题材没通过,通过的又不是自己喜欢的),通过后,找投资商,影视公司开拍,最后的产品很可能还不被市场所认可,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栏目剧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电视台自产自销,自负盈亏,生产、营销全都由自己掌控,选择市场路线的故事,降低成本,风险自然很小。③
(四)题材的时效性
栏目剧的时效性表现为两点:一是题材来源紧贴时事,往往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事件,能找到真实的生活原型。这要求编剧平时养成爱看报纸、杂志的习惯,以保持题材的鲜活性和新闻敏感性。在节目规划上,尤其是对新闻类和社交类节目来说,更注重节目播出的时效性,往往节目的题材和主题是提前规划完成的。将戏剧故事与近期的新闻话题相结合,现编现播,可以将本周发生的事情编进去,把真实的人物直接带到戏里面。
(一)故事结构:讲好故事
目前栏目剧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一种认为生活流式的表演是栏目剧追求的方向;一种认为是离奇荒诞才能吸引观众。其实,这两种都不对。纪实故事不等于纯粹单一的生活流,生活流式的表演可以达到纪录片式的真实,但画面中只有人物做这事,忙那事,那是纪录了一个事件,不代表纪录一个故事。栏目剧最好的故事结构应该是:每一“项”都是生活流式的,但是组成“序列”是戏剧性的。也就是说要以戏剧冲突的方式来展示生活,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生活。那么,一味地追求离奇是否可行?很多栏目都在拍摄离奇故事,但是真正有影响的节目是在这个离奇故事中充满着人情冷暖。实质上也就是说,故事中的脉络发展可以是虚构的,但故事中的人性必须是可以同感的。每一个观众都是带着“期待视角”去接受艺术作品,大家在看的时候,感触可能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容易沟通的,那就是情感判断,只要人物性格是合理的,这样的故事就是有生命的。归纳起来就是,“既是真实的虚构,又是虚构的真实”,按照情理对生活做演绎和再创作。
那么如何更好的讲述一个有情有肉的故事呢?
俗话说,讲故事要讲得好听,就要一波三折,但是节奏跌宕,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一个故事讲完需要22到25分钟左右,那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故事开头要快,开门见山,比如说“彩票”的故事,开头就要讲述有人要买彩票。故事继续发展,在第7分钟的时候,就要设立一个标志情节(可以是突发事件或闯入一个人物或先行事件等等)使得故事情节有了转机,好比在平静的水面上,扔进了一块石头,顿生涟漪。故事继续前进,到第15 ,16分钟的时候,又有一个意外事件的闯入,使得故事陡升悬念,事情再现转机,剧情飞速发展。到最后22分钟左右的时候,所有的情节,矛盾都聚焦,悬念打开,误会消除,故事达到高潮,24分钟左右的时候,故事落幕结束。三段式讲述故事的结构,观众看得不累,而且故事结构清晰明了。
(二)事件:选好故事
栏目剧的特性规定了故事讲述的事件一定不能太大。国家大事、朝核战争,跟老百姓的生活太远;第三者插足、红杏出墙、为情所困、情杀凶难,时有发生,但是毕竟不是生活的常态;天灾人祸、罹难不断,是不错的冲击事件,但是用多了也就俗套了,让人觉得有些假。好的故事事件,核虽小,但是装载了生活的全部,就像是生活的侧面,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生活之艰难、之苦中作乐、泪中有笑一一展现。这样的事件司空见惯,每天就发生在你我眼前。比如,媳妇怀孕了,一家人开心,盼孙心切的婆婆希望儿媳妇能够全身心在家待产,而事业心强的儿媳妇却不愿放弃眼前升迁的工作机会,于是矛盾产生了:是人重要,还是工作重要?都是一家人,都是为了这个家好,夹在中间的丈夫像是双面胶一样,不知所措。这样的事件、这样的环境里的戏,是好看的,人物是生动的。
主要事件的选好了,为了能让故事一波三折,需要先行事件的事先安排,突发事件的意外闯入,在结构安排上要做到统筹合理是成功的关键。
(三)营造悬念:引发探求欲
栏目剧短小的特色在于快速的设置悬念并解开悬念,这也是区别于电视剧的一大特点。如何制造悬念,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栏目剧的悬念?栏目剧中的悬念,并不仅仅是好莱坞型片中的悬念片。“悬念的角度不是从题材角度,而是从叙事结构角度划分的”,悬念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几乎所有的影片都包含悬念的元素。④在栏目剧中,悬念不仅仅是希区柯克式的,不仅仅是暴力、恐惧和强烈的对立关系,凡是涉及道德伦理判断、人物行为选择的事情都可以营造出悬念。只要能引起观众心理上的探求欲,都可以成为他们欣赏栏目剧的一个主导因素。不论是“不知结果的”困惑,还是“已知结果的”的期待,都能强化欣赏动力。悬念设置成功,就意味着故事结构成功了一半。
(四)情节设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故事好看不好看,节奏明快与否,情节是关键。在栏目剧里,情节就是线索。栏目剧的特性注定了情节不可能像电视剧铺开好几条。栏目剧的情节设置简单,家长里短,但是每一个情节都是分量十足而不多余。巧妙的情节设置能够使人物命运瞬间发生变化(比如,误会,矛盾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要俗套,好多栏目剧中,为了让剧情往前走,用的“招数”就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手机”这个工具贯穿整个情节,观众都被重复烦了。情节运用好,就能使得整个故事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五)台词:自然、幽默的言说
栏目剧吸引观众的是故事,相对于电视剧来说,台词的重要性弱化了一些。但是栏目剧的台词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首先,台词的方言化:老百姓以自己熟悉的方言讲自己身边鲜活的生活故事,会去掉许多程序化的东西,很容易让观众找到心理上的沟通点;其次,语言要幽默:方言化降低了演员参与的门槛,不用后期配音也降低了节目的成本。可以说,正是由于台词的方言化,编剧在创造的时候,要熟悉当地的语言口味。平日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打情骂俏,就少不了“调侃”。故事有了调侃,就好比一道菜加了调料一般。因此台词尽量要写得风趣、幽默,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把顺口溜、排比、比喻等小品相声中的手段拿来借用,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另外,为了更好地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对话中要适当刻意地让人物“闲聊,拉家常”,多一些,“哎呀,谢谢,天啊,真好,吃饭了没”等闲言俗语。这样做,剧情不会显得拖沓,而会更加真实,演员表演起来,也更加自然。
(六)人物: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毋庸置疑,好的故事成功的秘诀就是要有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一点,《外来媳妇本地郎》做出了表率:康家阿宗、祝师奶、洗剪吹、作家等形象无不是清晰而深刻。栏目剧中的人物性格跟电视剧在表现手法上有不一样的地方,栏目剧的篇幅短,而且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人物之间没有关联,戏剧情景还没有搭好,人物就要出场,这就要求栏目剧中的人物性格要做到先声夺人,借助于台词、夸张的表演、情节的设置等手段塑造起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栏目剧中的人物带有大众化的脸谱。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人不错,就是有点小毛病”: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动心思;老觉得自己很聪明,结果掩耳盗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表面强横,内心软弱;死要面子活受罪等日常生活常态的性格展现。
人物的类型化。好多电视剧中刻画人物的时候,通常也是用这种手段。交代人物的时候,只交代人物性格的一面,并且把这一面放大、夸张,放到适时的情景中,人物性格自然深刻。
栏目剧中的人物也应该是“小人物,大英雄”那种,平凡的修鞋匠却是有着坚韧的品行,跟不公的生活斗争到底的决心;不起眼的人民交警,却是扎扎实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贫穷的打工仔,却是不贪图富贵,誓把爱情纯真演绎到底,等等,而不是“利欲熏心,杀人放火”等社会阴暗面形象。
(七)解说词:全知视角辅助叙事
为了能快速地展开故事,推进情节发展,栏目剧越来越多地采用解说词的方式,而摒弃了主持人。解说词的运用,即明确摆出了叙述者的全知视角:叙述者大于故事中的人物。⑤可以说,解说词这个符号不仅仅是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为叙事服务的。栏目剧架构短小,故事精炼,最适宜用解说词。解说词的作用有:(1)展开情节,推动故事,设置悬念;(2)介绍人物背景,事件发生地点,事件起因;(3)展示复杂的人物思想活动、难以拍摄的大场面、突然性时空转化等。好多解说词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定律。比如 “事情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令某某想不到的是”,诸如此类的词句极大的吊起观众的胃口,同时又很好的跟故事串联起来,将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回味无穷。
虽说,现在各省市电视台先后都尝试做栏目剧,真正做起来的,却是少之又少,没有分清什么是栏目剧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有没有注意到栏目剧本身的优势和其背后的巨大意义才是更应该引起思考的地方。严格意义上说,栏目剧目前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结合广东本地文化,创作出一部适合南粤大地的栏目剧,那么栏目剧必将成为频道(台)日后辉煌的点睛之笔。
注释:
①叶龙.对电视栏目剧的一点思考.当代电视,2009(9).
②袁忠东,李磊.理性解读电视栏目剧的美学特征.现代视听,2007(7).
③韩鸿.电视栏目剧:形态特征与文化语境解析.中国电视,2006(2).
④张维青.中外艺术史要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21.
⑤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29.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