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证研究

2016-04-13 20:17:07张甜甜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社团活动资源

张甜甜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证研究

张甜甜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日渐增多,以伏巴等人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卷入度低、政治效能感不足、政治社会化的程度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课外素质教育、构建政治角色认同体系和疏通网络政治参与制度路径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资源;政治心理;社团活动

一、前言

(一)概念界定

政治参与的概念来自西方,如亨廷顿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此外伏巴等也把政治参与看做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即“旨在通过影响对政府工作人员的选择或政府工作人员所作的选择而影响政府的行为”;国内学者的思路也大多遵循此论,例如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中认为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途径介入政治生活,试图影响政治体系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尤其是政策过程的活动。

本文中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等特点,搜集关注的政治信息,参与线上交流互动并通过网络表达政治观点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

(二)理论模型

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对奥地利、美国、日本、印度、荷兰、南斯拉夫和尼日利亚等七国的比较研究表明,政治参与和政治心理、政治资源以及结社状况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公共意识较强者、结社较多者卷入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大于其他社会群体(格林斯坦、波尔斯比,1996)。本文将伏巴等人的这一研究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将资源、政治心理及社团活动概念操作化为具体的测量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其中,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公民技能(必要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政治心理包括政治兴趣、政治效能感、公民价值感等;社团活动即大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网络或动员来帮助其进行政治参与。

(三)抽样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在河南科技大学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有效问卷率为82.77%,同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由统计数据可知,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访问政治新闻网站”较多的占58%,经常“阅读谈论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博客/微博”占23.4%,而从不或较少“参与和政府官员的在线交流”的大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1.9%。在调查的学生中,经常参与“在网上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价”、“在线抗议活动”的学生比例为1.7%、2.1%。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量表进行简化。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作为抽取因子的方法,从九个题项中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并采用正交旋转法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作为转轴方法。首先,采用KMO测度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通过计算发现,KMO值为0.881,Bartlett’s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是6104.589,自由度为36,在0.000(sig=.000)水平上统计检验显著。根据因子的共性,命名因子1为:“事实网络政治参与”因子,包括了“给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发电子邮件”、“参与和政府官员的在线交流”等4个题项,主要描述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实际行动;命名因子2为“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因子,包括“访问政治新闻网站”和“阅读谈论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博客/微博”2个题项,主要描述大学生在网络上对政治有关的信息的关注;命名因子3为“网络政治在线互动”因子,包括“在网上表达自己对政治议题的看法”和“和网友讨论政治话题”2个题项,主要描述大学生在线上与他人进行有关政治内容的互动和交流。这三个因子基本上能够概括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上网时间对大学生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信息关注的影响不显著,即上网时并不影响大学生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大学生公民技能越高,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越大,对网络政治信息越关注,参与网络政治在线互动越积极;大学生政治兴趣越高事实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可能性越小,相反,大学生政治兴趣越高对网络政治信息越关注;政治效能感与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的显著相关性;大学生社团参与程度对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即大学生越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其事实网络政治参与度越高,对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度越强。

同时,网龄和每周上网频率对大学生参与在线政治互动和交流没有影响,而上网时间对大学生参与政治在线互动有显著影响,即每天上网时间越久的学生,参与在线政治互动交流的可能性越大;大学生政治能力越强越倾向于线上政治互动交流;参与社团活动程度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在线互动没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上网时间对大学生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信息关注无显著影响,对大学生参与在线政治互动有显著影响;公民技能高低对于大学生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参与在线政治互动有显著影响,政治兴趣对大学生事实网络政治参与无显著影响,而对大学生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参与在线政治互动影响显著;政治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程度的影响受控制变量影响较大;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对其关注网络政治信息影响显著,而对其事实网络政治参与、在线政治互动无显著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热情高,但卷入度低,围观式参与占多数。

调查数据显示,访问政治新闻网站较多的大学生占58%,阅读谈论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微博或博客的大学生占51.3%,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的占44.8%,和网友讨论政治话题的占48.1%,这些都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比较高,约半数或超半数的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频率较高,但同时卷入度又较低,调查中54.1%的大学生从不“给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发邮件”,而从不“参与和政府官员在线互动的大学生更高达56.9%。对于热点政治新闻多数人持围观态度,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缺乏持久性,网络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冗杂化也使大学生难以对政治新闻进行有益整合、对政治新闻缺乏自己的见解、参与网络政治渠道的不畅通也使大学生围观式政治参与成为常态。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途径呈多样化态势,但政治效能感不足。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除了访问和浏览政治新闻网站,博客、微博、BBS、微信、QQ等也成为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大学生通过博客、微博转发、微信朋友圈评论交流、BBS跟帖等方式,在线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转发或评论政治新闻等,大大提升了大学生民主政治素质。虽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不断扩展,但普遍表现出政治效能感不足。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影响政府决策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4.6%,认为官员不会在乎自己看法和建议的比例更是高达79.2%,说明大学生对自己政治角色的认同度较低,尚未形成合理的政治角色认同体系。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日趋理性化,但政治社会化程度较低。

大学生心智发展趋于成熟,知识体系逐渐完善,对于网络政治事件的从众度低,大多会理性思考,准确辨别网络政治事件各种信息的真实度;在行为方式上,也日趋理性化,较少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大学生公民技能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在调查中,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参与的公民技能,表现为66%的大学生较少或从不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较少或从不给政府部门写信建议的大学生比例更高达82.4%,尚未完成从普通公民向“健全理性的政治人”的角色转变。

三、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加强课外素质教育和实践,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技能

从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的公民技能对于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信息关注和网络政治在线互动都有显著的影响,即大学生的公民技能越高,事实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对网络政治信息的关注度越高,也越倾向于网络政治在线互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课外素质教育培养,增加课外素质拓展实践,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技能,如政治参与的法律知识普及、文字表达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等,营造参与式的政治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政治角色认同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越高的大学生越倾向于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首先要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力,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其中,高校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角色教育、政治意识教育及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家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社会要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政治角色认同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

(三)疏通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路径,加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程度不仅受到自身素质也就是公民技能的影响,同时也受政治参与条件的制约。堵塞的网络政治参与路径一方面抑制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系统的不满情绪,不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网络政治环境。畅通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路径,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建设、拓展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互动交流的平台、增加大学生政治角色扮演在新媒体领域的实践对于加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房正宏.网络政治参与:内涵与价值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1(03).

[6]付建军.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与二维价值[J].当代社科视野,2012(07).

[7]李亚妤.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J].新闻大学,2011(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3-097-02

作者简介:张甜甜,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政治参与社团活动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50:33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4:00:47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人民论坛(2016年14期)2016-06-21 10:28:34
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及应对策略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10:54
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构建与治理
商(2016年6期)2016-04-20 18:23:17